20世紀七八十年代,淮河流域的古墓中逐漸出土了刻骨,但當時並未引起重視,直到2005年考古學家劉鳳君發現並命名?骨銘?。據專家考證,形成於4600-3300年前,是龍山文化時期的流行文字。現在,甲骨文已經被系統破譯,確認了它與甲骨文的傳承關系。
然而至今仍有3000多塊甲骨文,並不是專家們要找的不成熟的古文字。20世紀80年代,人們逐漸將目光投向河南出土的甲骨銘文。有17例* * *,通過碳14的檢測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專家認為,這種不成熟的文字與甲骨文存在傳承關系的原因有三:壹是描述工具和文字載體相同;二是功能相同,都刻在龜甲上占蔔;第三,造詞原理相同,都是理性詞。
這壹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討論。國內學術界的主流聲音認為賈湖刻本確實是早期文字符號的雛形,具有研究參考價值,可以將中華文明向前推進至少三千年,即中華文明的起源至少在七八千年前。但國外很多學者不承認賈湖刻本具有文字的象征意義,認為論據不充分,國際學術界大多不認可。
至於為什麽不承認,如果證實了,那麽中華文明就可以和蘇美爾文明比肩了,蘇美爾文明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文明,壹直流傳下來。這無異於變相承認中華民族的優越性,這些傲慢的西方人自然不願意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