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是什麽?

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是什麽?

壹、儒家思想現代意義的兩個重要原因“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某種文化中的人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其起源、形成過程、特點和發展趨勢,沒有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古’,更不是要鼓吹‘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是為了加強文化改造的獨立能力,獲得決定適應新環境和新時代文化選擇的獨立地位。”“儒學的現代意義”有兩個:第壹,我們中華民族正處於民族偉大復興的前夜。此時此刻,我們必須回顧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傳統。雅斯貝爾斯(1883 ~ 1969)曾提出“軸心時代”的概念。他認為,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關註的根本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古希臘有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以色列有猶太先知,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老子和孔子,等等。

不同的文化傳統。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這些文化傳統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的主要精神財富,而這些地區的不同文化原本都是獨立發展的,壹開始並不相互影響。“人類在軸心時代壹直都是靠自己思考和創造的壹切來生活的。每壹次新的飛躍都是回顧這段時期,並被它重新點燃。從那以後,情況壹直如此。軸向潛水

軸心國時期力量的覺醒和潛力的記憶,或者說復興,總是提供精神動力。在中國、印度和西方,回歸這種起點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比如歐洲的文藝復興把目光投向了其文化的源頭古希臘,讓歐洲文明重新煥發光彩,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宋明理學(理學)在印度佛教文化的沖擊下,再次回歸孔孟,將中國文化提升到壹個新的階段。新千年伊始,世界思想界出現了“新軸心時代”的呼聲,這要求我們更加重視對古代思想智慧的回顧和挖掘,重新審視我們文化發展的源頭,以應對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新形勢。第二,在新世紀,我國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費孝通先生曾經提出過“文化自覺”的問題。如果我們想要建立壹個“和諧社會”,我們也必須有自己的“文化”意識。什麽是“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某種文化中的人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它的起源、形成過程、特點和發展趨勢。它並不意味著‘文化回歸’,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是強化文化改造的獨立能力,獲得決定適應新環境和新時代文化選擇的獨立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研究我們民族文化的歷史及其發展前景,就必須適應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新形勢,即隨著‘新軸心時代’的到來而出現的文化發展的新形勢。適應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必須有文化自覺的要求。那麽在這樣壹個新的歷史時期,整個人類社會和我們自己的社會都遇到了哪些問題呢?我們需要

為了推動“新軸心時代”和我們的“和諧社會”早日到來,我們應該努力解決哪些問題?二、對“漢學熱”的壹些看法中國文化得益於印度佛教,在中國發揚光大,後被中國文化吸收,深刻影響了宋明理學。今天,在全球化的形勢下,我們必須全面系統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使中國的學術文化適應人類社會的要求和我們民族自身的新發展。因此,我們的文化必須既是民族的,又是全球的。進入21世紀,可以說我國出現了壹股“國學熱”。關於這種情況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和解釋。所謂“國學”最早出現在李周。春官。音樂家:“主管國學政治,為教全國子弟小舞。”意思是音樂家的職責是管理國學的事務,也就是教授國家的樂舞。但現在我們說“國學”是為了“西學”。這是因為我們面對“西學”的輸入,有壹個如何保護和發展我們傳統文化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文化的發展面臨著兩個任務:壹是保護自己的文化,維護自己文化發展的基礎;二是如何看待“西方”文化。這就形成了壹百多年來“中西古今”的文化之爭。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必須擺脫“中西古今”之爭,掌握“中西古今”的知識,才能實現不同文化的繁榮。學術界和文化界對“漢學”尤其是“儒學”有各種各樣的看法。我簡單介紹壹下:有學者提出“重建中國儒學”的觀點。他們認為“儒學必須全面復興,以迎接西方文明的全方位挑戰”,“復興儒學是復興中華文化、重建中華文明的當務之急”。因此主張確立儒家為國教,實現我國自古以來的所謂“政教合壹”。這種觀點從兩個方面受到批判:壹是認為“儒家救國”是對“平等”觀念的踐踏。將“儒學”確立為“國教”,“企圖將儒學意識形態化”。另壹種批評認為,“儒家拯救世界的想象本質是道德功能的自我誇大”,也是“以天道之命的玄學追求王道政治,只能重入封建專制的陷阱”。也有壹些學者從維護和弘揚儒學的角度充分肯定“儒學”。比如,現代新儒家認為內聖可以發展出適合現代民主政治的“外王之道”,儒家的“心性”可以發展出認識論體系。有人認為“三綱五常”仍有其價值。前不久有學者討論“子隱父顯,父隱子顯”的合理性。關於“文”

中國”,杜維明先生提出這壹思想,對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當然,仍有壹些學者認為,五四時期儒家思想遭到排斥,今天將其捧到最高位置,無疑是歷史的倒退。我對儒家也有自己的看法。對不對?有待商榷,只是很多家庭的看法。我對學術文化有幾個根本的看法:第壹,任何歷史上的思想文化都不是絕對正確的,它往往包含著內在的矛盾,儒家也是如此。因此,“儒教”在某些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歷史局限性,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也就是

作為它的精髓,制作常常被賦予現代的詮釋。第二,雖然思想文化在不斷發展,但是古代哲學家提出的哲學問題和他們的哲學思維並不都比今天差,有些問題可能是永恒的。比如中國哲學中討論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至今仍是我們現代中國哲學中討論的話題之壹。第三,羅素說:“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在過去被多次證明,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裏程碑。”任何文化要想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就必須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通過相互交流才能及時發展,尤其是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從我國的歷史來看,印度佛教的傳入已經證明了這壹點。中國文化得益於印度佛教,印度佛教在中國。

中國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吸收,深刻影響了宋明理學。今天,在全球化的形勢下,我們必須全面系統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使中國的學術文化適應人類社會的要求和我們民族自身的新發展。因此,我們的文化必須既是民族的,又是全球的。第四,任何民族文化要具有文化的主體性,就必須植根於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充分了解、保護和弘揚本民族文化,才能適應本民族社會理性健康發展的要求,才能深刻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壹個沒有能力堅持本民族文化自主性的人,也就沒有能力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文化。

它要麽被摧毀,要麽被完全同化。基於以上觀點,我認為要分析儒家思想,不妨從不同的角度來看。能否從政治統壹的儒學、正統的儒學、學術統壹的儒學三個角度來看待“儒學”?儒家思想與中國政治結合已久。毫無疑問,它在封建極權專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儒家正統是指任何系統的、歷史傳承的學術文化流派。

其學術文化的發展和影響必然有其傳統,如西方和中國。從中國歷史上看,有儒釋道三大流派,各有各的傳統。儒家的“統學”指的是它的學術傳統和它的學術理念。也許在這方面,儒家思想有更多積極的價值,可以為人類社會提供更有意義的思想資源。三、人與自然的矛盾我覺得中國儒家的“天人合壹”、“天人合壹”、“身心合壹”這三個哲學命題,或許能給我們提供壹些有價值的思想和思想資源,值得我們特別重視。判斷壹個理論的價值,可以從政治、經濟、科技等多個角度考慮,但最重要的或許是對其價值做出哲學上的判斷。為此,我們必須了解我們的社會國家和全人類目前面臨的重大問題,並以此作為我們思考哲學問題的出發點。人類社會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麽?我認為,概括起來有三大問題: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人自身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些矛盾?而這三個問題應該與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和當今人類社會的“和平之地”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在我看來,中國儒家的“天人合壹”、“天人合壹”、“身心合壹”三大哲學命題,或許能為我們解決上述三大矛盾提供壹些值得特別重視的寶貴理念和思想資源。當然,我並不是說所有這些問題單靠儒家思想就能解決。論人與自然的矛盾。1992年,1,575位世界科學家發表了《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當初說人類和自然走上了壹條相互沖突的道路。在我看來,這句話深刻地認識到,人類社會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將會遇到嚴重的危機。科技雖然高度發達,但能造福人類。然而,作為自然的壹部分,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人們不僅掌握了大量毀滅自然的工具,也掌握了毀滅自己的武器。對自然的無限開發和破壞,對資源的浪費,不僅破壞了“自然和諧”,也嚴重破壞了“人與自然和諧”,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條件。這種情況的存在,應該與西方哲學中的主客二分有關,正如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所說:“笛卡爾的哲學……他已經完成或非常接近完成了從柏拉圖開始,主要由於宗教原因而通過基督教哲學發展起來的精神和物質二元論……笛卡爾的體系提出了兩個平行而獨立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對其中壹個的研究不能涉及另壹個。也就是說,西方哲學長期以來認為精神和物質是獨立的、不相幹的,所以其哲學是基於“外部關系”(“人”和“自然”是不相關的二元),或者其思維方式是基於“心”和“物質”是獨立的二元,不涉及另壹個就不必研究壹個(但西方哲學在近代有壹個轉向,例如懷特海的)也就是說,西方的思維方式是從軸心

心靈時代的柏拉圖壹直在“主客二分”(即“心物”或“天人”)中爭論。而中國的哲學在思維方式上與它有著根本的不同,也是在軸心時代,他論證了“天人合壹”(即“主客體不可分”)。中國哲學的源頭之壹可以說是《易經》。1993湖北荊門出土的楚竹書有壹條非常重要的記載:“易,故我知天道人道。”這張竹簡可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從這個記錄,“容易,所以它將是天堂和人道的。”據說《周易》是壹部研究天理(天道)和人性(人類社會秩序)的書。也就是說,中國古代很早就註意到,研究“天”不得不涉及“人”,研究“人”也不得不涉及“天”,這就是“天人合壹”的思想。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看,人們遇到的第壹個問題就是“人”與“自然”(天)的關系,因為人離開了“自然”就無法生存。所以,在中國古代,我們壹直在關註“天人關系”。當然,對於如何看待和對待“天人關系”,自古以來就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主張要順應自然;有的學者認為“天”要用來為人服務,“掌握天命,用之”;有的主張“天人相勝”等等。而儒家主流主張“天人合壹”。所謂“天人合壹”,就是“天”離不開“人”,“人”離不開“天”。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想法?可以說它的起源很早。我們知道,《周易》本來就是壹本書。

占蔔書,人們用它來占蔔吉兇。問誰?是問蒼天,人問蒼天吉兇。易經描述了這些,所以這就成了天人關系。

書籍。因此,宋儒學在“天人合壹”思想中發揮了更為深刻的作用。比如程頤說:“知人論世。

那些對天堂壹無所知的人呢?道者,壹也。真的是人性壹體,天道壹體嗎?”對朱多說。

明白:“天即人,人即天。人的生命之始,源於天道;即使這個人出生了,天上也會有另壹個人。”

在人的生命之初,雖然源於天(由天產生),但曾經有過人,“天”之道

理性應該由“人”來揭示,即如果沒有“人”,“人”對“天”負有責任,

怎樣才能體現出“天”的活潑大氣,“天”的“自強不息”,“地”的“厚積薄發”

道德呢?所以,人們要知道,“立天地”就是“立人生”,不可分

兩個。所以,郭店竹簡。在第壹語言系列中,我說:“知天何事,知人何事,而後知。知道

路而後知人生。“認識了‘天道’(自然運行的規律)和‘人性’(人類的社會生活

律),這就叫知道“天”和“人”有統壹的道理,然後就可以知道了。

“天”(天)與“人”(“人”,社會)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說,“在裏面。

關系不同於外在關系,意味著天人有別。

獨立無關;而“內在關系”是指“天”與“人”之間有壹個相

也就是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天人合壹”雖然是中國哲學中壹個古老的哲學命題,但它

它是中國儒家思想的基石,也是需要新詮釋的新人類社會。

命題。當我們思考人類的問題時,必須考慮與“天”(自然)的關系。

而且要結合“天人合壹”的理念來探討“天”與“人”的存在

分離的內在關系。人類社會目前不就是因為長期嚴重忽視“天”與“人”的關系嗎?

是分不開的內在關系被懲罰了嗎?並不是“人”和自然走上了壹條矛盾的道路。

路?《周易》的“天人合壹”思想(即“易,知天道,仁道”的思想)

作為今天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思維方式,它可能給我們以下三點啟示。

法:(1)“天人合壹”作為壹種思維方式,要求人們不要把“人”當成和諧。

“天”是相對的,因為“人”是“天”的壹部分,“人由天而生”。

毀“天”就是毀“人”自己,“人”就會受到懲罰。因此,“人”不僅

我們要“知天”(認識自然以便合理利用),我們要“畏天”(對自然

我們應該心存敬畏,把保護“天”作為神聖的責任。現在人們只強調“知天”。

只是壹味地用“知”來用“天”,征服“天”,甚至亂毀“天”,而不是

知道“天”要被崇敬,無疑是“科學主義”(萬能科學技術)極端發展的表現。

“科學主義”否認“天”的神聖性,從而否認“天”的超越性,因而

人的人文精神失去了支撐。中國人的“天人合壹”理論認為,“知天”與

“畏天”是統壹的。知天而不懼天,則視天為死物,不可理解。

“天堂”是壹個有機的、無盡的、充滿活力的疫情。“畏天”而不是“知天”會把

“天”被視為壹種神秘的力量,存在於“人”之外,使人無法真正得到天的寵愛。“知天”

而“畏天”的統壹是“天人合壹”的重要體現,從而顯示了“人”與“天”的關系

的固有責任。“天人合壹”的哲學命題體現了“天”與“人”的復雜關系

部,它既包含了“人”應該如何認識“天”,也包含了“人”應該如何尊重。

“天”,因為“天”有它的神聖性。這可能正是因為中國儒家思想還沒有成為壹種普遍意義上的東西。

宗教(如佛教和基督教),但它有壹定的“宗教性”。也許是因為,比如說,

因此,在中國,儒家思想能夠發揮壹定的宗教功能,這就是它相信“人”依賴於“天”

“內在”的道德品質,通過德性的自我修養,實現了其“超凡聖潔”的“超越”。(2)我們不能把“天”與“人”的關系看成是外在的關系,因為。

“天是人,人是天”,“天”與“人”密不可分。“人”離不開“天”。

天若開,人不可存:天離不開人,離了人就“天”了

真相不能被揭露。誰來承擔實現“天”的責任?這壹對存在於“天”和“人”

對二者內在關系的認識是中國哲學的特色。王夫之有壹個重要的解釋,他說

:“自漢代以來,約束君子考試之道,壹直在涉獵舊事,卻不知賢者為人倫之本。”冉連Xi周

子之首為太極,以究天人合壹之源,故明日之命亦為天命之普及之實,而

以其神化的本質為自然,是日常事物的自然原則,無非是陰陽變化的順序,但不可違背。"

王夫之的這段話,可以說是“天人合壹”的思想,即“易,所以會天人。”

也是“很好的解釋。”人本主義”是以“天”為基礎的(因為“人”是“天”的壹部分)。

論“仁”離不開“天”,討論“天”也要考慮“仁”。這是因為

“仁”之理、“日常之事”之理,也是“天”的陰陽變化順序。所以張

它說:《易經》是壹本“贏得了天堂,卻沒有留下遺產”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