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般的語言告訴我們,它就是《如果壹件國寶會說話》第九組展品中的殷墟鑲嵌的綠松石甲骨文。
帶給我們的是另壹種震撼,霧裏看花的神奇。
殷墟遺址
郭沫若曾感嘆:“中原文化創立,與其讀古書,不如看壹看。”
殷是商朝晚期的別稱。殷墟是中國奴隸社會商代晚期都城的遺址,橫跨安陽何歡河北岸,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其周邊,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歷史。
據甘坤嬌、藍欣編著的《商朝都城:殷墟》記載,商朝在此建都273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明確位置的都城。總面積24平方公裏。周滅殷後,之子武庚被封於此。後來武庚叛亂被殺,殷人遷走,成了廢墟,叫殷墟。
殷墟是壹個朝代的縮影,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文化遺產,揭示了商代晚期的輝煌歷史,驗證了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
2006年7月,殷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3項世界遺產。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比較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是指殷墟甲骨文,又稱“殷墟文字”或“殷琦”,寫在商代的龜甲獸骨上。
甲骨文主要選自烏龜的腹甲、甲殼和牛的肩胛骨,主要用於占蔔和記錄。占蔔前要在甲骨背面挖或鉆壹些小洞,現代甲骨學家稱之為“鉆”。占蔔時,在這些小坑上加熱使甲骨表面產生裂紋,稱為“預兆”。預兆的形狀是判斷運氣好壞的依據。
截至目前,已發現甲骨蔔辭15.4萬篇,其中最長的單篇有100多字。
目前發掘的甲骨包括文字和圖形4000多種,已鑒定的文字有1500多種,包括大量的象形字、表意字和形聲字,基本符合現代漢字的構詞法,可以說是漢字的鼻祖。
這些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極其豐富,不僅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社會風俗等社會生活內容,還涉獵天文、歷法、醫學等科技信息。
這些文字為現代學者研究古代文明,尤其是商代歷史文化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甲骨蔔辭的紙莎草文與古埃及、巴比倫泥本、美洲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並稱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種文字都被打破了,只發展了甲骨蔔辭。
殷墟綠松石甲骨文
2005年在安陽殷墟出土。出土時,下半部殘缺不全,只剩下嵌有綠松石的16字。
這是中國博物館中唯壹壹塊刻有綠松石的甲骨文。
這塊甲骨記載了壹年中午,商王在巡邏時,為了進入麥山麓打獵而捕獲壹頭野牛的故事。
“當時的野外狩獵就像壹場軍事演習。這是壹個重要的儀式。野牛體型巨大,很難捕捉。王為了紀念這次野獵,把它刻在野牛的肋骨上,鑲嵌在象征皇家禮儀、彰顯權威的綠松石上。”
關於這塊甲骨,除了紀錄片,能找到的資料很少。至於綠松石的作用或意義,來自Sohu.com的壹則新聞提到,中科院考古所石豐院士推測,綠松石反映了古人的陰陽觀,本身就具有陰陽屬性——屬陽。但此前有研究發現,甲骨壹般用母龜甲,屬陰。這可能意味著陰陽的協調。
殷墟有大量甲骨,但大多是因腐蝕或破損而成的碎片。它們的珍貴雖然給我們帶來了震撼和驚喜,但也給了我們壹種無法完全解讀的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