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指鄧艾(史載)和鐘會(史籍)。因為他們的話裏有壹個“士”,所以叫“二士”。
公元262年,司馬昭想討伐蜀漢,但大多數朝臣(包括鄧艾)都認為不可能,只有校尉鐘會同意。
司馬昭對眾人說:“自從平定壽春以來,已經六年沒有打仗了,我們要重新組織軍隊去攻打兩個敵國。現在吳國土地遼闊,地勢又低又濕,要攻他比較困難。不如先平定巴蜀,三年後順流而下,水陸並進。這就是晉獻公先滅了虢國,再奪了虞國的情況。蜀國有九萬兵,還有不少於四萬人住在成都,防守其他邊境,所以剩下的兵只有五萬。現在姜維被牽制在棧中,使他不能出兵東進。我們派軍隊直撲洛古,通過他們的空區攻打漢中。以之弱無能,外破邊城,蜀男女老幼在內地必感震驚不安,故滅敵可期。”
於是鐘會被任命為鎮西將軍,掌管關中。西征大將鄧艾認為蜀沒有機會,多次陳述不同意見;司馬昭讓主編做鄧艾的司馬,向他解釋事情的真相,鄧艾照辦了。同時,司馬昭任命廷尉魏官與傑夫共同監督鄧艾、鐘會的軍務,並兼任鎮西軍師。(大家註意,這家夥,這小子很壞,情節大很多。)
姜維對劉禪說:“我聽說鐘會在關中懲罰軍隊,想策劃壹次襲擊。可派左將軍張儀、右將軍廖化分頭鎮守陽關、尹平橋,防患於未然。”
而宦官黃浩卻信奉鬼神巫術。經過壹段時間的占蔔,他認為敵人終究不會來找妳,就叫他不要提這件事,所以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漢朝為宦官所滅,蜀漢似乎繼承了這個“優秀”的傳統。)
263年2月,曹魏的軍事行動正式開始。魏軍兵分三路攻蜀:第壹路,西征大將鄧艾率領三萬人馬從滴道到、土中牽制姜維;第二路派永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余人從岐山到吳潔、橋頭,切斷姜維退路;第三路鐘會的10多萬士兵分別從顧頡、洛古、伍茲谷奔赴漢中。
蜀漢聽說邴巍要來,就派廖化(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到棧中作為姜維的後援,又派張儀、董爵等人到陽安關,幫助外圍各據點。下令外圍據點不得與敵交戰,退守漢、樂二城,各引兵五千。張儀、董玨到了北方陰平,聽說諸葛緒要出兵建威,守著敵兵等了壹個多月。鐘會率眾軍齊頭並進,直抵漢中。九月,鐘會讓前將軍李福在樂城以壹萬兵圍王罕,又讓護兵荀凱在漢城圍蔣斌。鐘會直接從西路跑到陽安關,派人去祭奠諸葛亮墓。
鐘會派警衛軍胡烈為先鋒攻打陽安關,傅謙為蜀軍在陽安關的守備司令。在此之前,蜀漢的吳興總督蔣舒正在守衛陽安關。由於他任職平庸,蜀漢朝廷只讓傅謙接替他的位置,所以蔣舒懷恨在心。鐘會派後衛胡烈攻下陽安關後,姜述對傅潛說:“現在敵兵已到,不攻自破,閉城自守不是好辦法。”傅倩說:“我奉命保護這座城市。只要存在,就是勝利。現在我要反抗我的命令。如果我失敗了就失去了這座城市,即使我為我的國家而死,我也辜負了我的國家,白白犧牲了。”蔣舒又道:“妳以保全此城為功,我以擊潰敵軍為功。希望我們各奔東西。”於是他帶領士兵出城。傅潛以為要開戰,所以毫無準備。但沒想到,姜叔出城後,立刻率兵迎擊胡烈,胡烈乘虛攻城,傅潛戰死。鐘會聽說羊安關已被攻克,便長驅直入,得到了大量的儲糧。
在鐘會進攻陽安關的同時,鄧艾也開始調兵進攻姜維。姜維聽說鐘會的軍隊已經進了漢中,就領兵回去,鄧艾部跟著楊信等人到了堅固的川口。經過激烈戰鬥,姜維失敗了。姜維聽說諸葛緒堵了路,占了橋,就從孔漢谷進入北路,想繞到諸葛緒身後。諸葛緒知道後,退守三十裏。姜維入北路三十余裏,聞諸葛緒退兵,急回。從橋上,諸葛緒追上了姜維,卻晚了壹天。(就像足球比賽中的急停。)姜維於是退守陰平,集結兵力,欲上陽安關。還沒到,聽說陽安關已經破了,就退兵跑到白水去了。遇見廖化、張儀、董爵等人,兵駐劍閣抗鐘會議。姜維把他的營地安排在壹個危險的地方。鐘會攻不可勝,運糧之路險要而遠,欲引兵退兵。
印第安納·瓊斯的第二階段
應該說,此時曹魏的攻勢雖有進展,但並未達到預期目的,應該撤退。按照曹魏事先的設想,應該是鄧艾和諸葛緒牽制姜維,鐘會十萬大軍主力進入四川盆地。但姜維憑借其老練的經驗,成功擺脫了兩軍的牽制,與廖化等人會師,固守劍閣,扭轉了戰局。
但是,名將之所以是名將,是因為他們能夠拋棄套路,另辟蹊徑,審時度勢,奇襲制勝。此時的鄧艾和諸葛緒在這個節骨眼上的表現完全不同。
鄧艾的入侵到了陰平,他選擇了精銳部隊。他想和諸葛緒壹起經江油直奔成都。因為諸葛緒已經接受了攔截姜維的命令,但是西行對他來說並不是聖旨,他就率軍到白水迎接鐘會。但沒想到鐘會專事兵權,於是暗中報告諸葛緒懼怕敵兵,不敢前進,於是用囚車護送諸葛緒回京,兵權全在鐘會手中。
諸葛緒是個聽領導話的好同誌,但不是明星。鐘將有大將,但與鄧艾相比有差距。此時他因劍閣受挫,有意引兵撤退。
而壹直不贊成伐蜀的鄧艾認為敵兵已滅,應該乘勝前進。如果他們從尹平出發,經漢代德陽亭的小路到府城縣,從劍閣以西100裏,距攻略攻心的成都300多裏處行軍,那麽劍閣守軍必然會退回府城縣,鐘會可以並行前進。如果劍閣守軍不退,接阜城縣的兵力就很少了。
於是他選了壹個精兵強將從陰平出發,走了七百多裏的無人區,鑿山開道,架橋梁劍閣路。山高谷深,十分危險,運來的糧食也會被吃光,瀕臨危險。鄧艾把自己裹在地毯裏,滾下山去。士兵們也爬上懸崖,排成縱隊。
鄧艾此舉風險非常非常大。如果他們運氣不好,他們將被困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不會受到蜀漢軍隊的歡迎。要不是太監黃浩堵了他的耳目,他只需要帶著少量的軍隊就可以向鄧艾進軍了。即使鄧艾才華橫溢,他也只能輕而易舉地抓住它。如果不是諸葛瞻的猶豫,恐怕鄧艾的幾萬精兵也就只去不回了。這個時候,我們不知道當時的鄧艾在想什麽。他是否對敵人了如指掌並做出了決定?是因為大家都認為做不到,所以去做嗎?還是真的是壹時沖動?不管怎樣,鄧艾贏了這場賭博。
鄧艾先到江油,蜀將馬謖投降。諸葛瞻(諸葛亮之子)率軍抵抗鄧艾,到了阜城縣就停了下來。尚舒朗黃沖多次勸說諸葛瞻迅速行動,占領險要,阻止敵軍進入平地,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黃沖壹再勸說,甚至流著淚說,但諸葛瞻還是不聽。於是鄧艾長驅直入,打敗了諸葛瞻的前鋒,諸葛瞻退兵駐守綿竹。鄧艾上書勸諸葛瞻說:“妳若投降,就叫邪王。”諸葛瞻大怒,殺了鄧艾的使者,安排鄧艾進攻。鄧艾派其子惠侯去攻其右翼,司馬世鉆等人去攻其左翼。鄧忠和卞氏打仗,都收兵回來了,說:“敵兵還不能破!”鄧艾大怒曰:“生死攸關。為什麽不呢?”對鄧忠、卞氏和其他人大發雷霆,說如果他們不能再次進攻,就會被殺死。鄧忠和卞氏又跑回去打仗,打敗了敵軍,殺死了諸葛瞻和黃沖。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嘆了口氣說:“我們父子虧欠國家,沒有早點殺了黃浩,導致國家敗亡,人民滅亡。活著有什麽用!”所以他騎馬沖進了敵人的防線,死了。
蜀漢人沒想到邴巍會突然到來,沒有做好守城準備。聽說鄧艾已進平寨,百姓驚恐萬狀,逃往深山密林大澤,無法禁止。有些人認為蜀和吳是友好鄰邦,應該投奔吳。有人認為華南七郡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應該往南沖。光祿大夫喬舟認為:“自古以來,沒有壹個在異國生活過的人還是天子。如果他去了吳國,也要歸順吳國。而且,治國之道從來沒有不同。大國吞並小國是很自然的趨勢。從這個角度來看,很明顯,魏可以吞並吳,但吳不能吞並魏。同樣是做諸侯。與其做大國的附庸,不如做小國的附庸。受辱壹次,不如忍辱兩次!而如果要去南方,就要盡早規劃,才能成功;現在大敵逼近,災難和失敗就要來了,小人的心沒有壹個能保持不變。我害怕當我們出發時,它的變化是不可預測的。怎麽才能到達南中?”有人說:“現在鄧艾已經不遠了,我怕他不會接受我們的投降。我們該怎麽辦?”喬舟說:“現在吳還沒有投降魏國,事情的形勢使他不得不接受,接受的時候也要客氣。如果陛下投降魏國,魏國不給陛下分土地,我請求只身前往洛陽,與他們據古論理。”他們都聽從了喬舟的建議。漢朝以後,皇帝還是想進華南,猶豫不決。喬蜀曰:“南方偏僻蠻夷之地,平時不交祭祀租,多次造反。直到丞相諸葛亮用武力威脅他們,他們才屈服。如今,如果妳去南中,妳必須在外面抵抗敵軍,在裏面提供日常食物。成本巨大,沒有其他地方可以收集。只能消耗所有彜族部落,他們必然造反。”於是漢末派張紹等人帶著玉璽去投降鄧艾。
傷心!此時,姜維還在劍閣與鐘會血戰,而後方的高手和大臣們卻在討論向誰投降!
北地王劉陳大罵劉禪說:“如果我們束手無策,大禍臨頭,就和我們父子壹起攻城,* * *都為國捐軀,好讓我們在地下見始皇帝。為什麽要投降?”韓皇後不肯聽。於是這壹天,劉陳在昭烈皇帝劉備的廟裏哭了,先殺了妻兒,然後自殺。
張紹等人在羅縣見到了鄧艾,鄧艾喜出望外,並寫了壹封信稱贊接受投降。漢朝以後,他派仆從姜賢命令姜維向鐘會投降,又派商舒朗天蠶土豆把文人的戶口本交給鄧艾。有28萬戶,94萬人,士兵10.2萬,官員4萬。(此時鄧艾兵力不足三萬,孤身壹人。雖然蜀漢的局勢很糟糕,但只要他頑強抵抗,他完全可以扭轉局勢。然而,沒有壹個官員能站出來說什麽,這表明了當時蜀漢政權的腐敗。)
鄧艾到了成都城北,韓皇後帶領六十多名王公大臣,把他們的手綁在身後,把棺材擡到軍營門前。鄧艾解開繩子,燒了棺材,邀在軍營相見。約束和控制士兵,不掠奪民眾,安撫接受投降和依附的人,讓他們重操舊業;然後根據東漢初年鄧禹的老故事,按照皇帝的旨意,授予將軍之職,太子為車中校尉,諸王為徐中校尉。蜀漢的官員按職位分封王官,或在鄧艾手下任職;讓卞氏為益州刺史,隴西太守,洪倩等人擔任四川各縣官職。
鄧艾聽說黃皓奸詐陰險,就把他關了起來,準備殺了他。後來黃皓賄賂了鄧艾的密友,終於免於壹死。這就是金錢的力量,也是腐敗難禁的原因。現實中,有時候好人沒好報,壞人有好報。)
直到現在,姜維等人聽說諸葛瞻失敗了。姜維此時可以說是進退兩難,腹背受敵。不知道漢末皇帝的意圖,他率領軍隊東進巴中。卻說鐘會引兵到涪城,差等去追姜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