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聚居區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南麓,劉度和龍江河上遊。森林茂密,風景如畫,適宜農林業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之鄉、花之鄉。水族擅長農耕,主要種植水稻。
水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的水語族。水族的祖先曾經創造了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它們的形狀類似於甲骨文和金文。是壹種有2000年歷史的古文字,但只有400多字,只在宗教活動中使用。這些字都是臨摹臨摹的,沒有雕版印刷,但是各地的書法基本壹樣。大部分水人都不認識。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漢語。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和夏歷基本相同,只是壹年的結束是八月,壹年的開始是九月。陽歷八月底到十月初,有四天,是水族村寨輪流過年的日子。水族人稱之為新年“借端”,十分隆重熱鬧。屆時將敲鑼打鼓,吹響蘆笙,並舉行賽馬、歌舞等娛樂活動。水族館提倡黑色和海軍藍。
水族與由其中壹個部落發展起來的古老的“洛越”氏族有著歷史淵源。秦漢以前,有許多部落居住在嶺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公元前214年,秦朝統壹嶺南,水族先民逐漸北遷至黔桂邊境。隋唐時期統稱為“Xi東滿”;到了宋代,這裏設立了壹個“富水國”,史稱“富水人”。周的地名暗示著自稱“水”的人已經形成。13世紀中葉,大量漢人遷居於此;13-17世紀,大量漢兵被調至此處鎮守定居,其後裔逐漸融合為水族。
雲南水族有8000多人,占全國水族人口的2%。主要集中在富源縣黃泥河鄉,宜良縣大河、隆安也有分布。
連衣裙
新中國成立前,水族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以農業經濟為主,以生產大米和手工藝品為主,擅長織布和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這壹特點在水族的服飾上表現得很明顯。水族男子穿大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人穿長衫,頭裹裏子,腳裹綁腿。女子穿藍綠色、黑藍色、圓領、翻領、寬袖上衣、長褲、打結腰、繡藍布鞋。
水族女裝多以水甲布縫制,無領、大裙、半袍、長衫。長袍及膝,壹般沒有繡花邊。節日和婚禮服裝與平時完全不同。婚紗上的肩部和袖口,褲子膝蓋上的刺繡緞帶,頭巾上五顏六色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領,腕戴銀鐲,胸戴銀雅領,胸前銀飾只在節日佩戴。耳垂銀耳環,腳穿繡花鞋。新娘通常衣著華麗,舉止優雅。此外,女式刺繡吊帶更具藝術感。說是“帶”,其實是壹種華麗的繡花“T”形“簾”,上端兩邊都有帶子。“窗簾”的大小可以包裹住孩子。它是用白色絲線纏繞壹個白色馬尾辮,再加上其他顏色的絲線,分別繡出各種圖案,最後將繡好的圖案拼接到綁帶面料上而成。背帶既美觀又實用,是媽媽送給出嫁女兒的最好禮物。已婚婦女用壹根帶子背上她的嬰兒。吊帶衫刺繡精致,也是她個人裝飾的壹部分。
習俗
有壹種尊老的民俗。每當有老人過生日,晚輩的子女都要專門縫制壹件自制的白布長衫和壹條白布手帕,向老人致敬,祝他健康長壽。人死了就埋了。死者是壹名婦女,在下葬之前,她母親的家人必須對她進行檢查。懸樞時,設堂開祭,請男女歌手載歌載舞。
在鎮宅懸掛“咽口”是水族特有的習俗。“咽口”有五種,有特殊的名稱和形狀,總的來說是木制的頭。掛在屋門上“吞”邪消災。
婚俗
婚姻是壹夫壹妻制。以前是父母包辦壹切,現在是自由戀愛結婚。
水族的婚俗保留著濃厚的傳統色彩,註重明媒正娶。在結婚之前,青年男女可以利用節日和集市上的歌唱活動交朋友和談戀愛。即使是自由戀愛,也必須是媒體報道的結婚,否則不禮貌,會被歧視。青年男女談戀愛後,要先委托人告訴父母。如果父母表示願意,男方就請媒人到女方家送禮訂婚,選個黃道吉日派人把豬崽扛到女方家“吃點小酒”。正式結婚典禮時,大豬被擡到女方家“吃大酒”。宴會上應該唱壹首祝酒歌。女主人每唱壹首歌,客人們都要喝壹杯酒,通過喝醉來表示他們的好客。男女雙方的家庭成員都不參加婚宴和送行。除了少數地方是新娘的哥哥背著新娘去婆家,大部分都是盛裝的新娘撐著壹把刻意扯開的紅紙傘走在前面,後面跟著伴郎、伴娘和提著嫁妝的長龍。壹般新娘中午出娘家,晚上六七點進婆家。她不被允許進入房子,直到吉祥的時候。新郎家的親戚要在新娘進屋時出門躲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陪著新娘,第二天新娘回娘家。婚禮結束後,新郎會把新娘請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壹次拜訪的時間長達壹兩個月,這被稱為“坐在家裏”。其實是“宅”婚習俗的殘余。在新娘婚禮的路上,打雷是最忌諱的,所以婚期壹般在秋冬。
飲食習俗
水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歡糯食。此外,水族還種植壹些雜糧如小麥、玉米、谷子、稗草、紅薯、米豆等作為輔助食品。
水族農民不擅長種菜,所以蔬菜品種單調,最常見的是青菜、寬菜、大葉韭菜。水族更註重水產養殖和漁業,所以各種畜禽和水產品為水族生活提供了必要的肉類食物。
水族的酸湯很有特色,有麻辣酸(辣椒做的)、毛辣酸(番茄做的)、魚酸(魚蝦做的)、臭酸(豬牛骨做的)。其中,麻辣酸是最常用的。辣酸是由新鮮的紅辣椒制成的。制作方法如下:將新鮮紅辣椒洗凈,加水用磨粉機磨成漿,加入大量甜酒(或糯米粥),放入泡菜壇中,密封,發酵,得到美味的酸湯。食用時,將各種蔬菜如白菜、青菜、嫩竹筍、大葉韭菜、寬葉菜等煮熟,放入適量的酸煮。糊辣椒面,鹽,舀壹點蔬菜湯,使其蘸水。吃菜的時候要用水沖著吃,很好吃,很開胃。做飯很少,壹年四季都吃“火鍋”。壹大鍋酸湯蘸水幾乎是日常菜。即使偶爾有豆腐、肉或魚,習慣上也是加到菜裏,用鍋蘸水煮。
水族人愛喝酒,家家都會烤米酒。過年、慶典或走親訪友,都離不開用酒招待客人。水族館待客有著悠久的傳統,輪流是待客的文化表現。
假日和節日
除了水族和周圍的漢族壹樣慶祝傳統節日外,這個民族的主要節日還有3月3日的龍舟節(也叫祭天節)、6月6日和6月24日的祭林節等。節日期間,人們喜歡跳銅鼓舞和蘆笙舞,做五色飯。男女都喜歡喝白酒和甜酒。
根據水書,水族的歷法分為十二個月和四個季節:春、秋、冬。農歷九月是壹年的開始,農歷八月是壹年的結束。根據水歷,水族有自己獨特的傳統節日:端午和茅節。“段”在節水語裏叫“借段”,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12月底至次年2月初(農歷8月底至10月初),是水族的節日。但是在不同地方度過的日子是不壹樣的。如三都縣內外大衣慶第壹亥日,水龍地區慶第二亥日;橫峰、三東地區超過了第三或第四日海。節前,各村鑼鼓喧天,家家戶戶把家具收拾得整整齊齊。
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穿上盛裝,走親訪友,互相祝賀。年輕人載歌載舞尋找配偶。他們聚集在“端坡”上舉行賽馬大會,鄰近的民族也前來參加。坡頂人山人海,形成民族團結的盛會。節日的來源,據說古時候有幾個兄弟,分開後住在不同的地方,平時很少見面。當他們到達黃石時,兄弟倆互相拜訪,慶祝豐收,慶祝他們分開的周年紀念日。從此,這個節日代代相傳。也就是說,“端節”是水族祈求豐收的吉祥時節,在節水民族語言中稱為“借毛”。每年十月(農歷六月)舉行。這個節日只在三都和九阡的壹些村莊以及獨山縣的水清、永康、水裏和鵝浦慶祝。節日當天,人們要盛裝去茅坡,唱歌祝豐收,祭祀祖先。晚上打銅鼓皮鼓娛樂。
建設
水族居住區地處亞熱帶,多雨潮濕。此外,森林茂密,豺、虎、豹、野豬經常出沒。住在“甘蘭”住宅可以避免濕地和野生動物的入侵。
水族館木質建築壹般分為兩層。下層是整個上層房屋的承重部分,所以要先修基腳。根據木結構房屋框架結構的性能,房屋的基腳只需根據地形用石塊穩定即可,壹般不需要修整地基平面。下柱較粗(壹般直徑30cm以上),柱榫眼用檁條縱橫連接。每排底柱上端的粗大圓木作為橫梁,橫梁之間有墊子,俗稱“樓枕”。枕頭上覆蓋著寬闊的地板(大多由松木或楓木制成),形成壹個平坦的地板。壹般上部屋架每排五柱四瓜(或十壹檁),也有五柱六瓜(或十五檁)。木樓為鬥穿式結構,柱間用檁條形成網狀。特別是上部屋架柱的趾扣為魚尾狀鬥角連接,是水族木匠在幹柵欄施工中最傑出的創造。柱腳扣的這種魚尾式“鬥角”結構,牢牢固定了每根柱子的朝向。頂部用檁條夾住每排柱頭和瓜頭,各部分連接處用榫頭鉚接,使建築堅固穩定。下部橋臺柱、梁必須對應上部排架,俗稱“柱頂柱”,充分發揮木材的抗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