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險之前,遊寧煥曾前往甲骨文圖書館調查甲骨文的歷史,發現在由中國古代漢字、古埃及聖書文字、蘇美爾楔形文字和中美洲瑪雅文字組成的世界四大自源文字系統中,只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文字系統延續至今。而且,2017,165438年10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20日,遊寧歡來到安陽5A級景區殷墟——最早發現甲骨文的地方。在這裏,遊寧煥看到了各種甲骨文,得知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獸骨上而得名,是商代流傳下來的書跡。已知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它不僅是研究漢字起源最早、最系統的資料,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的重要財富。從書法的角度來看,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即用筆、造字和構圖。而且從甲骨上的文字來看,已經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要素,即書寫、書寫、構圖。他的筆法線條工整而細,直而粗,筆畫多折,對後世篆刻的筆刀產生了影響。從結構字體來看,字符不僅有變化,雖然大小不壹,但相對均衡對稱,也呈現出穩定的格局。因此,從構圖的角度來看,雖然受到骨屑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但仍然表現出文字的雕刻技巧和藝術特色。“甲骨文書法”在壹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開始流行,證明了它的魅力。
截止到2012年,共發現甲骨文約150000片,4500余字。這些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極其豐富,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習俗,還包括天文、歷法、醫學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識別的約2500個字來看,已經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物、轉註、借詞”的方法,顯示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經過這次甲骨文的探索之旅,遊寧煥看到了古人的智慧,看到了甲骨文的魅力,佩服得五體投地。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壹種文字的誕生和演變,承載著壹個民族的記憶。文字史說到底就是壹個民族的生活史、精神史、文化史、精神史。甲骨文作為中國漢字的古老開端,蘊含著中國文化的遺傳密碼。走近它,就是走近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甲骨文的傳承可以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