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文字的角度來看,這個用詞不當的“飛躍”是壹個“錯誤”;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種“千年錯誤”的流傳是壹件非常幸運的事情:它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古代科技和文化的真相,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搞好文化發展。本文試圖解釋“飛躍”壹詞的原意,追溯壹些古文化的真相和來龍去脈。
研究中國古代歷法的關鍵:閏月
在考察中國古代的歷法年份、歷史文化時,很多人用的是壹年365天和閏月加差的方法。這種方法是錯誤的。中國古代歷法用壹年366天和減法來調整時差:
《尚書·堯典》:“三百之期,六十年有六日,定閏月四時。”
《史記·歷書》:“蓋黃帝考證星歷,立五行,始新聞,只是壹個飛躍。”
《漢書·音義》:“取壹年之餘為閏,故稱閏。”
“余”是額外的意思;“閏盈”就是減去多余的意思;“正閏冗余”就是用減法調整時差。這些記載表明,在《堯典》記載的時代,
*中國古代歷法以366天為壹年,閏月用來確定四季和壹年的結束。
*已經有日、月、旬、時的時間單位,陰歷的技術是有的。
*觀測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法調整時差。
*歷法的實行成為壹件大事,其中壹項主要內容是“閏月四時年齡”和“閏正盈”,即確定閏月的位置和如何減去多余的日子(不加缺少的日子),從而確定年齡的結束和開始。
為簡便起見,本文根據《堯典》記載,將這種歷法稱為《堯典歷》。《堯典歷》也有其他文字記載為證。如根據李普《甲骨文選讀》考證,拓本“前四、十七、三”和“前七、五十二”記載的是“三月”。所以,壹年366天的日歷計算是:
30天× 12個月= 360天;
用“閏月四季”加上6天“閏月”,360天+6天= 366天。
也就是說,史書上說“三百年六十年有六天”。閏月時,按時差累加做“正閏盈”,減去多出來的壹天。如果用壹年三百六十五天加差的方法,那麽史書記載的應該是“三百六十有五天”“加差”,而不是“三百六十有六天”“正盈余”。不管是用陽歷法還是陰歷法,都是366天。不同的是循環的開始,即如何“將年齡定在閏月四點”。這是考察中國古代歷法變遷的關鍵,也是打開古代歷史文化大門的鑰匙。
閏月的確定與“永恒日”、“短暫日”、“日中”的選擇有關如果選擇“日永”(夏季至日)為“正閏盈”,那麽“閏月四時到歲”的壹年的開始就是夏季。例如,商朝在建立之前有壹個月(鄭惠生的未見殷,歷史月刊1984.6438+0),壹年從夏歷的六月開始。這種方法仍然被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歷法所使用。“尹正·魏健”的排列是(數字是月):
...地支...夏季日歷...陰歷...周歷。
...兒子...11 ...06 ...01
醜陋的...12 ...07 ...02
…尹… 01 … 08 … 03
………………………………………………………………………………………………………………………………………………………………………………………………………………………………………………………………….
...陳...03 ...10 ...05
.....04 ...11 ...06
...中午...05 ...12 ...07
(飛躍)...........................................................................................................................................................................
...魏...06 ...01 ...08 ...“尹正·魏健”在第壹個月的位置。
...沈...07 ...02 ...09
壹元08 03 10
.....09 ...04 ...11
...哈伊(人名)...10 ...05 ...12
如果妳選擇“短日”(冬季至日)作為“正閏盈”,那麽“閏月四時達到成熟”的壹年的開始就是冬季。比如商朝建醜,閏月在醜與醜之間。壹年的開始相當於夏歷的12或者周歷的2月,距離“建成”正好半年。商代對醜的排列是:
...地支...夏季日歷...商務日歷...周歷。
...兒子...11 ...12 ...01
(飛躍)............................................................................................................................................................................
醜陋的...12 ...01 ...02 ...正月醜的位置。
…尹… 01 … 02 … 03
…………………………………………………………………………………………………………………………………………………………………………………………………………………………….
...陳...03 ...04 ...05
...已經...04 ...05 ...06.
...中午...05 ...06 ...07
...不...06 ...07 ...08
...沈...07 ...08 ...09
壹元08 09 10
.....09 ...10 ...11
...哈伊(人名)...10 ...11 ...12
不同的整改是閏月位置不同的結果。“四時設閏月為舊”決定了整風和整個編年記錄,決定了所有人如何根據季節的變化來做事。自然是大事,有“敬民”的盛典。但壹年365天,二月之差的歷法,與“閏月四時到齡”無關;“閏月”的位置是固定的,固定在年底;有節日,但沒有“敬民”的隆重儀式。這樣的歷法不是中國古代的歷法,或者說,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歷法去考察中國古代的歷史和文化,可能會經常陷入困境,產生誤解和歧義。
從《七月詩經》看周代多軌歷法
《漢書·史記》中有明確的“正閏盈”的記載,說明夏、商、周、秦的歷法很可能還在使用堯典歷法。這種歷法在太初歷法和漢代的三種歷法之後消失了。對於考察秦漢以前中國的歷史文化而言,用《堯典歷》和《多軌歷》相輔相成的方法更符合實際情況和歷史記載。對此,《詩經·周歷》中記載的七月提供了很好的解釋:
“流火七月。我們準備九月的衣服。壹天就發。十二月寒流來襲。沒有衣服,沒有棕色,為什麽要死。第三天是早上。我們耙第二個月亮田。.....七月絲蟲病。我們準備九月的衣服。春天陽光明媚。.....狗的壹天。帶上狐貍。兩天是壹樣的。.....十月收割莊稼。.....第二天,我切冰沖。第壹個月,我們把冰送到貯藏處。第四天,它的跳蚤。羊肉和韭菜祭品。.....長命無疆。”
古代註釋把“壹日”解釋為“十月之後,十壹月”,沒有其他解釋。郭沫若先生把“壹日”解釋為“壹日,二日”。多年來,壹些學者不同意老郭的論點和古代註釋。他們問:如果第壹天是11月,第二天是12月,那麽第三天應該是3月,第四天應該是4月,日歷沒有3月和4月。所以這些學者把這些“壹日”解釋為陽歷十個月後的年終“剩余天數”,即壹年365天,壹個月36天,十個月360天,加上“壹日”的年終剩余天數,正好是壹年。壹些報紙和雜誌稱這壹論點是古代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這些解釋都太勉強了,更別說重大突破了。如果把“某日”解釋為年終“剩余日”,那麽所有“某日”的活動都應該和年終有關。但7月的每壹個“日”都與季節有關,不是農活就是服務,並不是年終假期的“休息日”。比如“淩晨三點”和“淩晨四點”,都是春天比較忙的事情,不是年終的節日。“春光乍泄”和跳蚤之類的描述,甚至都不是年節的場景。
文學、民俗學專家孫作雲在《詩經·周代社會研究》(中華書局版)壹書中說:“對七月的恰當闡述,可以為西周社會研究樹立壹塊基石。”書中對“壹日”的解釋是,詩歌直接使用的月份是陰歷,即“殷鑒”的舊歷或夏歷,而“壹日”則是使用“劍字”的陽歷,即皇室、貴族使用的官歷或周歷。這樣,“總有壹天”的含義就很清楚了:
...地支...周歷...農歷...詩中提到的百事(“*”是“壹天”的活動)
.....兒子...01 ...11 ....................................................................................................................................*
醜陋的...02 ...12 ...打獵,練武,鑿冰。*
...中國的殷代...03 ...01 ...修犁頭,蓄冰。*
………………………………………………………………………………………………………………………………………………………………………………………………………………………………………………………………………………………………………………………………………………………………………………………………………………………………………………………………………………………… *
...陳...05 ...03 ...農業勞動,修桑枝養蠶。
.....已經...06 ...04 ...農業勞動力。
...下午...07 ...05 ...農業勞動力。
...沒有...08 ...06 ...農業勞動力。
...申請...09 ...07 ...農業勞動力。
...單位的...10 ...08 ...收割為疏,紡染,為公子穿衣。
..........11 ...09 .............................................................................................................................................
.....哈伊(人名)...12 ...10 ............................................................................................................................................
從上表可以看出,“初壹”是周歷壹歲開始的壹月,相當於農歷的十壹月。古代文獻解釋為“十月後十壹月”。“初三”和“初四”是周歷的三月和四月,相當於農歷年初的壹月和二月,而不是三月和四月。從字面上看,“初壹”可以用現代漢語“壹月之日(周歷)”來理解,“初二”可以用“二月之日(周歷)”來理解,等等。每年年初,詩歌在歷月(某日)唱,其他時候在農歷月唱。自然也就不會有“初五”和“初六”。
與周歷中的三月相對,是農歷的壹月,是新的壹年的開始,對應的是主枝的“陰”。這是“殷鑒”。有些學者說“殷鑒”歷不可信,也許是因為他們忘了研究《詩經·七月》這首詩。
除了之外,還有殷的《蹇醜》、周的《蹇子》、秦的《蹇海》等等。這些都是“閏月四歲”的傳承,不同的構式是閏月不同選擇的結果。
用“閏月四時至歲”的歷法,閏月的選擇與朝代中心的地理位置、陰陽五行的推導、分支有關,包括國色、國號、國德等因素。周歷是全國通用的“公歷”,各地各總督和民族部落也有自己的地方歷法。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多軌歷的重要因素。秦國的歷法記錄足夠詳細,可能為解釋問題提供更直接的線索。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登基時頒布了《建亥歷》:
周得火德,秦代周無敵。
這就是水德的開始。從新年開始,到10月份。
衣服、旗幟等。都是黑色的。
數到六個周期。
這些日歷因素之間的操作關系如下:
水德來源於水星,位於七策五行,國德為水。
水的方位是北方,北方是黑色,所以秦還是黑色,國色是黑色。
水陰,北陰,故棄“壹”而取河洛“六”,國數為六。
水,六為陰,故棄“子”而取地支中的“亥”,而建之為亥。
在周朝的“公歷”中,“亥”對應的是農歷10月,所以都是從十月開始。
這是壹種以“短日”來確定閏月歷法的方法,符合《堯典歷》和《史記》中“查歷、立五行、啟新聞、糾閏盈”的方法。如果不知道“劍海”與國德、國色、國號的關系,那麽如果用“劍子”、“殷鑒”或其他諸侯的歷法來考察秦國的年表,可能會前後矛盾,甚至誤解秦朝的建立。
光明日報(65438+1999年5月21日)報道夏商周斷代工程金文與家譜研討會稱:“年初與年初的差異直接影響具體月份的計算。過去,學術界多認為夏陰,陰醜,周子。然而,周對西周青銅樹幹和樹枝的推算往往不壹致。會上,負責《西周歷法和春秋歷》的先生作了題為《魯歷法和春秋歷》的報告。他從分析《左傳》和《春秋》對同壹事件歷法記載的差異入手,總結了春秋時期歷法校正的具體情況,並把西周時期的歷法校正問題向前推進了壹步。結論是:春秋時期各國歷法中,建造者最多,醜者次之,是否有建造者還有待進壹步考察。這樣說來,說夏朝歷法建殷,商朝歷法建醜,周朝歷法建子,那是絕對不可信的。經過討論,周和蹇醜的流浪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可
這樣的結論和認識是對周秦歷史的誤解,給公眾提供了壹個被誤解的歷史圖景。關鍵在於忽略了“閏月”的作用,沒有看到周代實行歷法多軌制的歷史事實。
周朝的多軌歷法歷史悠久,只用壹種歷法計算(如周的歷法或魯的歷法)自然不同。《漢書》說:“不算晚。據說顓頊的名篇《南》是在強調天,火是在強調地。後三苗亂,二官鹹廢,閏善滅孟。”所謂“三苗”,就是夏商周以前統治中原的民族(今天中國西南也有“九黎”)。“三苗”各有歷法,多軌制的重要標誌是“閏時好,孟毀,圖錯”,其中“閏時好”(閏月亂)是關鍵。夏商周三代逐漸將“三苗”驅逐出中原,“三苗”從統治民族變成了“蠻族”,卻給夏商周帶來了多軌歷的現象。
春秋戰國時期,周氏衰落,諸侯各奔東西,包括歷法。秦簡牘(睡虎地秦墓簡牘)記載:“衣者,夏衣四月、六月,冬衣九月、十壹月。”這與《詩經》七月“九月授衣”的歷法記載相吻合,說明秦國使用的是周歷法。楚國詩人屈原的《離騷》說:“感激孟茜,更感激庚寅。”奢緹是“奢緹閣”的簡稱,也是“寅年”的別名。孟渠:殷鑒在夏歷的第壹個月。這與周歷方法相同。秦楚歷又叫“顓頊歷”(歷史上稱顓頊在黃帝時代創制的新歷法),漢代繼承下來,直到太初歷實行才結束。
其他統治者的日歷不壹定如此。就魯而言,孔子號召“上”(用周歷立陰的方法),至少說明當時有不同的歷法,魯和諸侯不壹定按周歷行事。否則,孔子的主張就是多余的,沒有目的的。用《魯歷譜》來推進建立西周的問題,用這個推導出來的結論去考察諸侯歷及其青銅分支,當然是不同的。使用相同的演繹方法來檢查以前的日歷年也會導致不壹致。用這種現象作為依據來解釋“夏朝歷法以殷造,商朝歷法以醜造,周朝歷法以子造”的理論是絕對不可信的,或許是忽略了周朝歷法的多軌制,或者至少是忽略了秦楚兩個大國的歷法。至於“周政蹇子、蹇醜徘徊論”,或許是沒有考慮到當時的歷法不是“徘徊”,而是有理有據的閏月,是“正閏盈”。
《詩經》七月的“壹日”記載了周朝的多軌歷法。因此,在考察周朝以前及周朝時期的歷法推導時,首先要確定使用哪種歷法,如何“以閏月定四時”。否則難免會產生分歧,甚至得出夏、商建疇、周建子“不靠譜”的錯誤結論,對當時的文化和事件可能會有誤解。
繼承“千年錯誤”
秦朝的歷法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歷法,通過閏月將時間定在四點。從漢初開始,中國的歷法發生了大轉折,堯典歷法成為歷史。東周時期,地球公轉接近壹年365.25天,與壹年366天相差半天之多。使用“正跳躍盈余”方法的錯誤是非常明顯的。而且,多年的知識積累、科技發展和執政者的歷法變革,也讓國家歷法有了創新。但當時中國處於分裂狀態,沒有條件進行全國性的大規模歷法革新。西漢初年,天下壹統,完全具備了歷法創新的條件。漢武帝指示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歷》,後來劉欣又編出了三部歷法。
太初歷和三歷的基本內容如下:孟春的正月定義為每年的第壹個月,壹年有365.25天,壹年有24個節氣,沒有中性大氣的月份作為閏月(中性大氣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十二個節氣)。這樣就有十二個奇數的節氣用來確定閏月的位置。這就是後來的“閏二”、“閏四”、“閏五”、“閏八”等十二個閏月的由來,也是閏月選址的遺風。
這次歷法創新的重要特點是:年齡與年齡的融合,壹年中的整數天數為365天,不再是堯典歷法中的366天;壹開始就定了年代,又確立了陰歷,確立了陽歷,統壹了國歷。閏月只是用來調整時差,“四點定齡”功能已經消失;在閏月,加法取代了“正閏盈”的減法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陰陽五行的功能變化。《堯典歷》中,陰陽五行是關鍵要素,即“蓋黃帝驗歷,立五行,帶來消息,是閏”。做法是:首先要考察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行位置。用《尚書》的話說,叫“七府”。這就是“做”的決定。根據北鬥指的方向確定五行在地面的位置。這是“支持”的決定。根據主枝的陰陽(雙陰,單陽;短日為陰,太陽永遠為陽)和五行相對應來確定壹年的結束和閏月的位置。用司馬遷的話說,就是“始新聞”(開始壹個新的開始)和“正閏盈”(確定閏月減法的位置)。可見,如果陰陽五行不對,整個歷法可能就完全不對了。
經過“太初歷”和“三歷”,紀年周期的開始相當固定,所以閏月可以通過數學計算來確定,不需要“驗歷立五行”。張衡發明了渾儀,七策與陰陽兩歷的關系壹目了然。從此,陰陽五行基本退出了歷法舞臺。但陰陽五行的基本方法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而是借助醫學和占蔔流傳至今,如相互發展的“五運”。用“五運”來考察漢代以前的歷法,有重合之處,也有不壹致之處。比如周朝獲得了火之德。按照第五樂章的方法,周歷的建造是“建造過去”而不是“建造兒子”;與七種政治美德相對應,周歷落在“建字”上。再比如,無論五運之法,還是七政之法,秦歷都落在“建海”上。這種重合與不重合,或許說明了陰陽五行從歷法功能向各種學說轉化的來龍去脈。
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不同的陰陽五行學派。這說明諸侯歷已經被改變,陰陽五行等歷法因素脫離歷法功能的過程早在太初歷之前就開始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反映了不同的變化。比如《呂氏春秋》說:
“凡帝必亨通,天道先見民。
“黃帝說:土氣勝。土性勝,故其色猶黃,其物土。
“於越: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為尚青,其事為木。
”唐說:勝了。金勝,故其色猶白,其商為金。
”王文說:火氣勝了。內熱勝,故其色猶紅,其物為火。
“代火會水,天見水汽勝。土氣勝,故其色猶黑,其事為水。”
秦丞相呂不韋用五行運行向秦始皇解釋世界巨變的規律,說明秦以水為國德取代周朝是必然的。到了漢代,董仲舒解釋了“天不變,道也不變”的道理,陰陽五行成為代表“天意”的儒家經典。
《漢書》記載:漢武帝在歷時,改變漢初所建的國色、國號、國德,宣布漢室顏色仍為黃色,號用五,國德為土。但是,這些東西的主要作用不是歷法計算,而是從歷史中獲得政權的合法性和權威性。董仲舒的“三統壹”論:
三個朝代:夏朝、商朝和周朝
三種國色:黑、白、紅
殷鑒、簡醜、簡子。
董仲舒用歷法因素解釋“天道周而復始”,到了漢朝就要按照漢朝的“大壹統”行事。這符合秦朝宰相呂不韋的習慣用法。用國家道德、國家色彩、國家編號來說明合法性和權威性,這是出了歷的。
唐朝以後,民族道德、民族色彩、民族編號,除了國號、政權的象征之外,幾乎沒有更多意義。目前,中國仍然使用傳統的農歷和陽歷。但是,民族道德、民族色彩、民族編號都消失了,連表達國號、政權的意義都沒有了。
在堯朝的歷法時期,“閏月四時成年”決定了人們如何生活,國家如何運轉。因此,掌管歷法的人非常重要,幾乎是代表“天意”充當皇帝的得力助手,不僅參與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戰略規劃,而且有權代表“天意”否定皇帝的重大決策。商周時期占蔔的作用影響了君王的重要決策,這是古代歷法的遺留。漢代歷法改革後,“閏月四時定齡”的功能停止了,掌管歷法的人的作用僅限於歷法。從此,歷法中的神秘色彩消失了,歷法成為壹門更加獨立的科學技術,作為遺產的地位也逐漸下降。
《漢歷》改革和統壹了中國歷法,是中國法學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司馬遷等漢學家在將“正閏盈”改為加法時,並未改變“閏月”中的“閏”字,時差調整已名副其實地流傳下來。由於公歷是從1912中選取的,所以加減法沒有改名。壹字之差,千年之錯。今天中國歷法明明是用加減的方法來調整時差,卻叫閏加加減,以至於壹年365天加加減的方法成了很多人考察中國古代歷法的依據。但如果當年司馬遷等人沒有保留“閏”字,要找出“堯典歷六十年有六日,閏月定歲四時”這壹事實就困難得多了。為了讓後人知道《史記》的真實,我們大概應該長期繼承這種“千年錯誤”,每調整壹次時差就犯壹次“錯誤”,把加法叫做減法的飛躍。
本文引用的主要參考資料:
《尚書》、《周易》、《春秋左傳》、《史易慧通》、《史記》、《漢書》;甲骨文基礎知識(李學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