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歷
因為新月比回歸年更容易觀察到,所以幾乎所有的古代歷法都是陰歷。因為地球繞太陽壹周是365天,而太陰十二月只有354天左右,古人通過添加閏月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國的歷法自古以來就是陰陽歷的壹種。因為每個月的第壹天是新月,第十五天是滿月,所以容易識別,也容易使用,所以通常稱為陰歷。直到今天,由於歷法中節氣的變化,與農業種植活動密切相關,“農歷”在中國人尤其是農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真正的農歷是伊斯蘭歷。即十二個農歷月為壹年,不考慮季節變化。農歷主要是用來指導他們的宗教節日,所以穆斯林齋戒有時在夏天,有時在冬天。然而,伊斯蘭國家建立了另壹種陽歷來指導世俗生活。
所以我們國家的傳統歷法嚴格意義上不應該叫陰歷,是陰陽歷。現在叫“農歷”,是文革時所謂“四舊”的結果。其實這個名字也很不合適。它的季節日期可以徘徊長達壹個月,這不是很適合農業生產。準確的說應該叫《漢歷》。(這壹稱謂是根據漢武帝提出的《漢歷》的規矩,以及清朝康熙皇帝的帝制《漢歷大全》中對這壹歷法的稱謂,這壹歷法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漢歷”。)
《漢歷》采用了設置閏月和二十四節氣的方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於是又有了陽歷的元素。從這個角度來看,漢歷有其優勢。它是世界上科學的天文歷法之壹,很好地協調了太陽和月亮的周期,實現了陰陽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