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司馬光選自什麽?

司馬光選自什麽?

以史為鑒。

這是壹部著名的中國古典編年史。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壹部編年體長史書,294卷,300萬字。作者司馬光和他的重要助手劉舒、劉攽、範祖禹等人用了19年的時間,把戰國到五代這段復雜的歷史寫成了壹部巨著。

除正史外,《通鑒》用雜史多達222種。

有記載的歷史始於魏烈周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三族分晉(戰國),止於五代之後的賢德六年(公元959年),涵蓋秦、漢、晉、隋、唐、戰國七雄、曹魏、、、蕪湖十六國、南北共16個朝代。

它是壹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占有重要地位。《資治通鑒》歷來為史家所推崇,很多人模仿它,撰寫同體裁的編年史,對中國史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影響

司馬光的《子同治簡》和司馬遷的《史記》都是我國史學的不朽之作,號稱“二司馬史家”。

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評價說:“自有書約以來,無壹人如佟健。”

宋末元初,胡三省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君若不知通鑒,必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若為臣而不知通鑒,則與君無關,而為子而不知通鑒,則先受辱而不能為事。”《資治通鑒》沒有記載混沌的痕跡,但在音樂、歷法、天文、地理等方面特別詳細。讀者就像是在河裏喝水的老鼠,各取所需。"

清代顧在《日知錄》中高度評價子鑒和馬端臨的《文學通考》,稱贊這兩部著作“皆是其畢生精力所作,故為後世不可或缺之書”。

王明勝認為:“這是天地間不可或缺的書,也是讀書人必讀的書。”“讀十七史的時候,妳得同時讀為鏡。《通鑒》中的材料大多在正史之外,可以通過考察各種歷史的異同加以糾正。古人雲,物重於前,文不如舊,但佟健可視為之。”

作為壹面鏡子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曾國藩撰寫了《經史雜註》百篇,其中《資治通鑒》11篇入選。曾國藩評價此書說:“竊聖賢之震驚世界之書,不擅司馬文《資治通鑒》,其論不拘壹格於古,開闊胸襟。”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評價《通鑒》說:“司馬文公的《通鑒》也是天下大文。其結構之宏偉,材料之豐富,讓想編通史的後人無法以其為藍本,但至今無人可治。文公也是偉人!”

毛澤東評點《子同治簡》十七次,並評點“十七次。每次閱讀都受益匪淺。難得的好書。恐怕這是最後壹次了。不是我不想讀,而是我沒有時間...中國有兩大名著《史記》和《資治通鑒》,都是人才輩出,在政治失意的情況下寫成的...《資治通鑒》中的戰爭真的很精彩,很生動,充滿辯證法。”

原稿

現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子同治鑒》僅存8卷。手稿33.8× 130cm,***29行465字,記載了東晉永昌元年(322年)的史實。從永昌元年正月王敦要作亂的時候到同年十二月,慕容暉派他的兒子入支,制止了。每壹個歷史事件都是以大概壹兩個字或者四五個字開頭,後面是”。

有宋釗如書,葛洪,程蓋和趙沖。、管仲、黃誠、於文恭、梁、朱德潤、、鄭任後記。

手稿的最後壹段是司馬光用範純仁寫給司馬丹的壹封信起草的。原來的信用筆被擦掉了,字跡清晰可辨:“純仁再遵,親如手足,必顯之,博康比坐等福報更從容。

純粹的仁慈勉強地吝嗇,導致自我耗盡...》,《自盡》以下尚有79字,至清初已消失,大概已被截除,卷後多有題字;曾題詞的韓星說:“可見用簡牘背稿是節儉的;字須誠,足見其誠;東西和書要寫壹兩個字,說明有錢;紙末的感謝詞,雖然是普通的字,但也是用書法寫的,可見其細致。"

此外,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還有《紫同治鑒》1卷,已登記為中華民國國寶。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司馬光曾經苦於史籍眾多,學者很難全部瀏覽。因為他想總結要點,他寫了傳記歷史。《通誌》初刊8卷,從戰國到秦二世,出現在朝鮮,引起了宋英宗的註意。至平三年(1066),下令出版社設在崇文書院,繼續編纂。宋神宗即位,賜“資治通鑒”稱號,依次頒賜。該書成書於元豐七年(1084)。

《鏡鑒》由司馬光作曲,劉舒、劉攽、範祖禹合編。劉舒博采眾長,記憶深刻,從《史記》中的下史到《私錄雜言》,盡最大努力編撰《通鑒議》。《漢書》中的劉攽和唐史的範祖禹,兩人都有很深的研究。他們壹起工作,為彼此做出了重要貢獻。最後由司馬光修改打磨,定稿。其中,是非被拿走壹個,光明被滅壹個。

通鑒史料豐富,除《十七史》外,還有數百種雜史書。書中的敘述往往是用幾種材料寫成的。當年、事跡有差異時,全部加入考證,並註明酌情原因,視為“考證”。通鑒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尤其是隋紀、唐紀和五代紀。

《通鑒》由司馬光精心定稿,修辭統壹,文字優美,敘述生動,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壹直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古代歷史學家的傑作。

除了記敘文,他還選錄了前人的97篇歷史論文,以《曰》的形式撰寫了118篇歷史論文,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史觀。對歷史上的占蔔、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批判的態度,是歷史思想的重要進步。

《通鑒》成書後,元豐八年,範祖禹、司馬康、黃庭堅、張順民奉命再次修改。元佑元年(1086)修訂完成後,送杭刻制,於元佑七年出版。如今,已經看不到袁有本了。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余姚再版,也是不完整的。中華書局,根據清代胡可嘉再版的元本,標點重印,是《通鑒》的較好版本。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紫同治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