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十三經簡介

十三經簡介

十三經簡介

“靜”的含義通常與“全”相反,表示靈活和暫時,而“靜”則表示不變和永久。如果把這個概念運用到書上,能被稱為“經”的書通常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價值不變,而寫這些書的人往往都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聖賢。在中國歷史上,有些是幾經周折才編出來的,在今天仍有重要意義,也就是所謂的十三經。

十三經,顧名思義,就是最重要的十三經,即《詩經》、《尚書》、《李周》、《儀禮》、《禮記》、《易經》、《春秋左氏傳》、《春秋楊公傳》、《春秋谷亮傳》、《論語》、《孝經》。按照中國傳統的經典分類方式:經、史、分冊、集,經典被列在最重要的位置。十三經很重要,除了其中幾部的類別和流派。比如《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春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更重要的是,十三經可以代表中國文化和精神的脊梁。如果有人想了解中國的核心思想,可以從十三經入手。以下是對內容的簡要描述。

壹、《詩經》(以下內容同五經略有修改)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可以說是第壹部文學作品總集。作為壹首詩,本來應該是過癮的,但是譜子丟了,只能從文字內容去了解它的風格,文采,思想。總* * *包括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多年的作品,包括305首詩,加上6首有標題但無內容的詩。按曲風分類,有《風》(十五國曲風)、《雅》(分為《大雅》、《瀟雅》,指宮廷音樂)、《頌》(分為《周松》、《松露》、《商頌》,為祠堂祭祀音樂)。《詩經》中的每壹首詩都有自己的特點,或反映當地的風俗,或記錄各種事件。

二。《尚書》(以下內容同五經)

《尚書》是中國最早的史書。與《詩經》相比,《尚書》是最早的散文作品。相傳為孔子所編,原本有100篇,分為典、墨、訓、專利、誓、命六種體例。秦始皇焚書後,只剩下29篇,其中《秦時》只有壹個標題,沒有內容,實際只剩下28篇。

由於焚書,秦代博士、漢代學者傅盛以記憶和口耳相傳的方式傳給歐陽生、張生等學生,後來記錄下來,成為所謂的“現代文學史”。

漢武帝末年,魯公把當時孔子留下的住所破壞了,從房子的墻上發現了壹本歷史書,內容是用秦代的蝌蚪寫的。後來,孔安國通過與傅生傳來的《金文尚書》比較,發現該版本有16篇,整理後定名為《古文尚書》。古文歷史今天已經失傳了,現在市場上能看到的版本是《金文史》。內容主要是夏商周時期的文獻匯編,包括君臣之間的對話記錄、書信和宣誓,以及歷史事件的記載。

第三,“李周”

李周、李逸和《禮記》合稱為“三禮”,是了解中國先秦禮儀、制度、儀式、生活規範和風俗習慣的重要著作。就經典的主要內容而言,李周記載的是法規制度,李逸記載的是儀式和節日的規範,《禮記》的類別比較復雜,都包括在內。

《李周》以序貫的方式記錄法規制度,類似於官榜,記錄了周代的官制。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是朝廷的六部,各司其職;到了後世,就變成了六部:官、戶、禮、兵、刑、工。其中,關於每個官職的範圍,以及每個細節的作用,還有壹些細節,這裏就不細說了。《周禮》很少涉及觀念的討論,但卻是壹種理想的官制,尤其是在當時有如此完整的制度規劃,實在難能可貴。有了這本書,我們不僅可以研究周朝的文化和法律,還可以看到中國理想的制度尺度,把這個計劃看作是古代君臣為國為民所做的功績。

四。《儀禮》(以下內容同五經,略有修改)

伊犁原名伊犁,至少在西漢時期仍以伊犁命名。何時改為伊利不得而知。五經中的《禮記》應該是《禮記》而不是《禮記》。原來《儀禮》有56篇* * *篇,現在《儀禮》只有17篇,按以下順序排列:第壹為士冠之禮,第二為士昏之禮,第三為會士之禮,第四為鄉飲之禮,第五為鄉射之禮,第六為李嫣之禮,大禮。

從文章的標題可以知道其內容,主要是記錄了朝廷以上各種官階和活動的禮儀和規範。以眾所周知的喪為例,根據親朋好友的遠近,設定各種喪期和規定,如“截衰”,服役期為三年,最親近的人去世時應穿的禮儀等。持續三個月的“措媽”,是最短的喪期之壹,比如爺爺奶奶(古代爺爺的堂兄妹壹般都是男性)、父母(叔伯)去世。除了相關細節的記錄,這些禮儀的呈現說明,在中國文化中,親情和名分是各種行為得以建立的基礎。

動詞 (verb的縮寫)《禮記》

《禮記》內容廣泛,規模宏大,記載的儀式、生活規範、道德思想。梁啟超曾將《禮記》的內容分為五大類,可以作為理解《禮記》的重要表述。它們是:(1)禮儀與學問的壹般討論;(2)說明《儀禮》壹書的重大意義;(3)記住孔子的言行,或者孔子適時的家務事;(四)古代制度禮儀的記錄和考證;(5)記錄古代格言警句。因為記錄的東西多種多樣,如果分開來看,比如喪葬、祭祀的介紹,可以讓讀者了解古代的禮儀風格;如果要貫穿全書的核心思想,壹般會圍繞儒家思想和德性的教導展開,比如《大學》和《中庸》兩篇文章,以及多處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似乎都揭示了這些內容的價值,因為它們是儒家所倡導的行動。

六、《易經》(以下內容同《五經》詞條)

《易經》是中國最早的占蔔書,其起源只能基於傳說。通常說,古代傅創立了八卦,並在周文王進行了匯編和整理,因此也被稱為易經。內容是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整理出壹套描述世界狀態和變化的符號體系,收集並拍攝幹、坤、真、會、艮、利、坎、荀八個卦,分別對應天、地、雷、澤、山、火、水、風等自然現象,再以各種組合的結果來演繹世界的事件。

《易經》的結構由卦、爻辭、卦、爻辭組成。卦用符號表示卦,壹個卦名由三條實線和虛線排列而成,如下圖所示:

根據傳說,卦是周文王寫的,用來解釋卦。《易辭》是用來解釋卦的文字,據說是周公寫的。到了孔子的時候,他重新詮釋了《易經》的內容,編了十個註解,稱為“十翼”。後來十翼被稱為《易傳》,通常被認為與《易經》密不可分。今天,易經往往是兩者的結合。

易經最初是以自然現象來對應世界的變化,其思想聯系是比較直接的。好像和道家,陰陽,甚至後來的道家都差不多。這本書確實經常被用來解釋和計算壹些神秘不可知的現象。但由於卦、爻辭和《易傳》的加入,在解釋卦像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類似於道德勸導的詞語,其思想含義被後人整理出來,所以有人認為《易經》的核心思想仍然是儒家主導,類似於道家和陰陽,只是用來符合儒家勸人成賢的方法。

《春秋左氏傳》(以下內容同五經,略作修改)

《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記錄了東周早期從元年(49年,公元前722年)到14年(周39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主要集中在魯與其他國家的關系上。由於《春秋》原文現已不可考,要了解《春秋》的原文和大意,通常從《春秋》三傳——《左氏傳》、《楊公傳》、《谷亮傳》入手,配合壹些先秦著作。

《春秋左氏傳》又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左氏家族》,最初認為是左丘明(生卒年不詳,應早於孔子)所作,後來逐漸考證並非如此,並無定論。所以,我們不妨著重從內容上來理解。由於《春秋》的內容相當簡略,所以《左傳》主要側重於詳細記述《春秋》所記載的事件。全書約654.38+0.8萬字,彌補了《春秋》未完成的細節。比如《鄭伯可通燕》這種情況,《春秋》只包含了褒貶混雜的單句,而《左傳》則以700字的篇幅詳細記述了內容和過程。沒有這個註解,就很難理解鄭伯克這段話的來龍去脈。其他歷史事件也是如此,由此可見《左傳》的重要性,而且與《春秋》有著相互作用。

八、《春秋公羊傳》

《公羊傳》和《谷亮傳》不同於《左傳》的體例,主要是在闡發《春秋》的思想和道理。《公羊傳》的成書年代不詳,只知道可能是夏紫的弟子公羊臯所作,但很難完全確定是否如此。內容主要是弘揚《春秋》中蘊含的道理。因為《公羊傳》作者認為《春秋》中的每壹個字都有深刻的含義,《春秋》編年史中往往夾雜著作者的價值判斷,比如用褒貶之類的詞語來論述事物,而《公羊傳》則繼承了這壹點,並分析了《春秋》為什麽會做出這樣的判斷。對於每壹個詞的用法,都詳細討論了為什麽要這樣用詞而不用其他詞。比如《公羊傳》中解釋五年隱居生活的壹段話:“我會尊敬我的老師,稱他們為帥老師;會比較不尊重老師,說會;會卑微老師,稱之為老師;如果壹個人不如他的老師,那他就是壹個人。妳不會說自己是帥老師,只會說自己最重要。這段話是為了說明《春秋》中為什麽、在什麽情況下使用“帥師”、“將軍”、“老師”、“人”等概念,以及“國君將軍”具有“帥師”的含義,其地位和價值高於這些稱謂,從而將“國君將軍”與“帥師”區分開來。還有很多相關的例子,從中可以知道公羊傳的要點。

九、《春秋谷梁傳》

《春秋谷亮子傳》的作者,據說就是谷亮子。因為關於谷亮子的身份有很多說法,其中壹種說法是他是夏天的學生,和拉姆高差不多,但具體細節還很難定論。寫作時代不止壹句話。因此,要理解谷亮的傳記,我們可能還是要從內容入手。

《谷亮傳》在闡述《公羊傳》的思想和原理上頗為相似,主要是闡述儒家經典,很少敘述,只是老師不同,技法、用詞、風格也不同。谷亮的傳記以問答的方式呈現,並附有逐字的註釋,相當嚴謹。與《公羊傳》中的價值評論類似,《春秋谷亮傳》中的評論也會補充對善惡美醜的價值判斷,但風格相對平淡,沒有華麗的辭藻和氣勢。只有漢武帝宣帝時期(公元前91-48年)比較受重視,在歷史和研究方面的價值遠不及此。

X.論語

《論語》是記載至聖孔子(約公元前5565438年+公元前0-479年)及其弟子言行的書。主要是用語錄寫的,有壹些簡短的記錄。成書年代可能是戰國初期以後,由孔子的弟子和弟子逐漸編定的。關於書名有兩種意見。壹本是記錄孔子言論的書。壹個是記錄孔子倫理的書,壹個是比較籠統的。全書以“學而學”為頭,以“堯嶽”為尾,共二十篇,每篇以第壹章的前兩個字命名。由於孔子是春秋時期儒家思想的開創者和禮樂教育的倡導者,《論語》被視為理解孔子思想和儒家精神的最重要的書籍。

書中的內容以“仁”為核心思想。按照孔子及其弟子的論述,“仁”大概可以理解為先天。(1)發自內心而無虛假外在要求的道德內涵,通過情境或後天學習逐漸表現出各種道德行為。比如孔子說:“不仁之禮是什麽?無情有什麽樂趣?(<巴蜀>)也就是說,不以仁為根,就不能做禮樂正確的事,所以要以每個人固有的仁為根,才能做出正確的行為。

《論語》影響深遠。後世所有註釋或論述義理的人,如宋明清的理學、儒學,或反思孟子或其他儒家著作的人,總是把《論語》放在不可動搖的地位,把書中記載的孔子形象作為儒家理想人格的展示。

XI。蕭靜

孝經只有1903字,是十三經中最短的。相傳為孔子或曾子(公元前505-435年)所作,也有人說是偽作。這本書可能是秦漢時期寫的。這本書的形式是由孔子和曾子之間的問答形成的。* * *分為第壹章,皇帝第二章,諸侯第三章,卿大夫第四章,士子第五章,庶人第六章,三才第七章,孝道第八章,三智第九章,紀曉星第十章。18章,如軍務第十七章,親人喪亡第十七章,所有的談話都是圍繞“孝”展開的,可以看作是《論語》中很多人向孔子請教孝的延伸。

《孝經》篇幅短小,核心思想明確,以“孝”為總綱,是壹切道德的重中之重。如開篇第壹章所言,孔子曰:“孝為德之本,教由此而生。”就是直接指出這個道理,然後討論孝道的重要性,孝道的方法和步驟,孝道的效果。因為它記錄了孔子和曾子的對話,而且內容確實沒有離開《論語》的範圍,《孝經》也被認為是表達儒家孝道的重要著作。

十二、《爾雅》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訓詁專書,是上古時期周公、孔子假借而成,但就其內容而言,其成書時間應晚於《五經》,可能是秦漢時期詩文創作者編撰的詞書。全書* * *共分19篇,分別是釋、釋、釋家、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

有些評論會把文章分門別類,看看哪些是相似的,但不難理解,前三篇主要解釋文字、聲音等詞語,其余解釋鳥、獸、蟲、魚的含義。只需要註意的是,書中對詞語的分類和今天的書是不壹樣的。如果要用《爾雅》做字典,就必須考慮到古代的概念,比如《釋鳥》中的詞條“僵屍,於壹”。如果用今天的概念來看,可以看出僵屍不是鳥,古人可能是由於僵屍。《放生魚》裏有“水蛭,蟑螂”。“這個詞,大致相同的道理。

十三。孟子

《孟子》是壹部記錄聖人孟子(公元前372-289)語錄的書。和《論語》壹樣,都是他的弟子和再弟子編的,而且都是對話錄,分為梁、公孫醜、、、、、高子和。《孟子》本來屬於先秦諸子的思想書籍,但沒有達到經典的地位。但唐宋以後,孟子逐漸受到重視。特別是王安石(1021-1086)把《論語》和《孟子》作為試讀本,所以他把它們作為試讀本。南宋朱(1130-1200)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編成《四書集註》,《孟子》成為最重要的儒家經典之壹。

孟子的內容繼承了《論語》中的孔子思想,孟子本人也推崇孔子,自稱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者。他在當時向、梁等國的國王宣示了堯、舜、文、吳、孔子的交誼,倡導仁義禮智的道德觀念,把人人都有的“四面心”作為當時人們行善的基礎。他的《性善論》、《人性之辨》、《義利之辨》、《王霸與民之辨》等著名言論膾炙人口,對後世儒學和中國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就思想重點而言,可以是《論語》的延伸或拓展。比如《論語》重在仁,而孟子則強調仁、義、禮、智四個概念,以悲、恥、辭、是非四心發展為比較完整、詳細的儒家人性論。孟子和高子之爭的內容是好是壞,也是壹個仍然引起廣泛討論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