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備,稱為聖人;無德無才被稱為愚人;只有德勝之後才叫君子;總比德國所謂的惡棍強。選拔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聖人或君子而任用,不如弄個傻子,不如弄個小人。它的理由是什麽因為君子有能力用之為善;惡棍擁有作惡的天賦。捧著人才做好事,哪裏都能做好事;而如果妳憑借天賦作惡,妳就會做各種各樣的惡。愚者雖欲作惡,但智弱力弱,猶如小狗撲向人,但人仍可制服之。而反派不僅有足夠的勾心鬥角去演惡,也有足夠的實力去暴力,就像惡虎生翼。他的危害不是很大嗎?品德高尚的人受人尊敬,才華橫溢的人受人愛戴;對喜歡的人容易忠誠,對尊重的人容易疏遠,所以考察選拔人才的人往往被自己的才華蒙蔽了雙眼,忘記了考察自己的人品。自古以來,國家的漢奸奸夫,家族的浪子,導致了很多國家的覆滅,不僅僅是智瑤!所以,如果治理國家的人能夠審視人才和道德這兩種不同的標準,知道選擇的順序,又何必擔心人才流失呢!
來源
以史為鑒。
《子同治鑒》(常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壹部多卷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以時間和事件為主,始於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於五代以後的周世宗鹹德六年(公元959年),涵蓋了16朝和1362年的歷史。
在這本書中,編者總結了許多可供統治者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宋神宗認為這本書是“鑒於過去,它有治理的資源”,即以歷史得失為戒來加強統治,所以取名為《資同治簡》。《子同治鑒》共294卷,約300萬字,《考義》和《目錄》共30卷。
《資同治鑒》是中國第壹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正史著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國十二聖人
1.葡萄酒聖杜康
大度,煩惱刻骨銘心,唯有杜康能解除。——曹操《短歌行》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由於杜康擅長釀酒,後人把杜康奉為“酒聖”,酒業把杜康奉為祖宗。
2.文聖孔子
“我要站起來站起來,我要接觸到人。”——論語
儒家創始人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開私人講學之先河,招收弟子,不分貧富貴賤。據說弟子有3000人,其中72人是優秀的。
他也是文化傳播的使者,曾周遊世界。孔子晚年致力於古代文獻的整理和傳播,致力於教育事業,整理詩文書籍等古籍,刪《春秋》。
他的學生在《論語》中記錄了他的思想和話語。孔子壹生倡導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在中國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成為中國人兩千多年的指導思想。
3.史聖司馬遷
“史家絕唱,離騷無韻。”——魯迅
司馬遷(約145 ~ 90年前),夏陽龍門(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時期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的《史記》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後人尊稱他為“史聖”。
為了替李陵辯護,他遭受了巨大的身心折磨。他用壹生的精力、心血,忍受著巨大的身心痛苦,寫出了壹部偉大的著作——《史記》,至今仍大放異彩。
4.張仲景博士
“進則救天下,退則救百姓;妳做不了好醫生,也是好醫生。”——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被稱為“醫聖”。相傳為孝宗,長沙知府,故稱“張長沙”。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撰寫了傳世巨著《傷寒論》。
張仲景的《傷寒論》是人類醫學史上第壹部具有完整的理、法、方、藥的醫學經典。他第壹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疫病和各種內科疾病的病因、病理、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為後世臨床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5.吳關勝語
"侯與王,王與狄,狄與盛,盛與田."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年名將。關羽死後,逐漸被人們神化,尊稱為“關公”,又稱“大胡子”。
從南北朝壹直到清末,關羽受到歷代封建帝王的尊崇,贊譽不盡,廟堂崇拜無邊。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壹,以至於與孔子齊名,被稱為“文武雙全的聖人”。
6.書聖王羲之
瑯琊榜人氣永恒,王真是書屋之冠。今天還寫了壹個碑,在魯班門前做了壹把大斧子。-氣功
王羲之(303 ~361),東晉著名書法家,臨猗(今山東)人,素有“書聖”之稱。王羲之,從官至右軍將軍,都會記載內史,所以後人稱他為“王右軍”。他的兒子王獻之也擅長書法,世人合稱“二王”。
王羲之出生在晉代的壹個名門望族。十二歲時,他受父親教筆法理論,“語言以綱為主”,即有所悟。師從當時著名女書法家魏夫人學習書法。之後,他渡江北上遊名山,博采眾長,觀察研究“合諸法,備壹家”,達到了“群品越貴,古今越好”的高度。
7.畫聖吳道子
“法度要創新,要善於大膽。”——蘇軾
吳道子(約686 ~ 760),又名道玄,在繪畫史上被尊為“吳生”。楊翟(今河南省禹縣)人。唐代著名畫家,被譽為“百代畫聖”。吳道子十幾歲的時候很窮。起初,他是壹名民間畫家。年輕的時候,他有壹個畫名。曾任兗州縣丘(今山東紫陽)縣尉,不久辭官。後來,他去洛陽創作壁畫。
吳道子的繪畫風格獨特,是中國山水畫的創始人。他創造了筆墨間意味深遠的山水“疏體”,使山水成為壹個獨立的畫種,從而結束了山水只作為人物畫背景的附庸地位。
8.茶聖魯豫
“自從魯豫誕生在世界上,世界就互相學習。”-梅·姚晨
陸羽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出生於竟陵縣(今湖北天門縣)。陸羽壹生愛茶,善茶道。他以世界上第壹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為中國和世界茶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被後人譽為“茶仙”、“茶聖”、“茶神”。
陸羽寫詩也很好,但目前存世的詩已經不多了。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調查研究,熟悉茶葉種植、養殖和加工技術,擅長品茶。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的《茶經》是劃時代的標誌。
9.士兵孫武
“軍人,國家大事,生死之地,生存之道,必須遵守。”——孫子“先下手為強”
孫武,字長青,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春秋時期吳國名將、偉大的軍事理論家。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齊國的名將,在國內外戰爭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家學影響,孫武從小就熱愛兵法。孫武被後人尊為“軍中之聖”、“軍中之父”、“軍中之師”。
孫武除了戰功卓著,還留下了壹部不朽的軍事巨著——《孫子兵法》,共13篇,5000余字。它包含著深刻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思想內容,對中國和軍事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歷代的軍事學家和軍事家都從中汲取了養料,並用以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
10.尋找聖張亮
“空中謀劃,千裏之外打勝仗。”——劉邦
張亮,漢初大臣,濠(今安徽濠縣東南)人,是劉邦的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張亮提出了不立六國後裔、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還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喜入武關後,用壹招破敵。在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險;“請漢中為漢王”;楚漢戰爭中,劉邦采取的是“長策平天下”。漢朝建立後,張亮被封為留侯。
生活在亂世的張亮投身於自己緊張忙碌的軍事生涯,為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拜傅後,辭官歸隱,是漢初三傑中唯壹自然死亡的。
11.木生(柯生)張衡
“傻逼做不了世界上的事,男人就該被世界驚到。”——張衡
東漢時期(公元117年),在京都洛陽成功制造了壹種由水驅動的大型天文儀器。二十年後(公元138年),安裝在京都洛陽的另壹臺儀器——“候風地動儀”,準確地報告了西方千裏之外的地震。這標誌著人類用儀器記錄和研究地震的新時代開始了。
這兩種著名儀器的發明者是東漢時期的大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張衡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地震學和力學方面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據說他還做了南導車,記憶中的鼓車等。因其機械制造水平高,被尊稱為“木聖”。
12.尚盛範蠡
“精忠報國,智慧自保,經商致富,名揚天下。”——司馬遷
範蠡(公元前536 ~ 448年),華夏族,春秋時楚宛地(今河南淅川縣洮河鄉)人。他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他建議幫助越王勾踐恢復國家,然後退休。他還是兩篇文章《範蠡》的作者,這兩篇文章至今下落不明。
被後人尊為“商聖”、“南洋五聖”之壹。他雖出身貧寒,卻博覽群書,對楚萬齡的文風有著深刻的認識。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前往越國輔佐勾踐。
傳說他幫助勾踐繁榮了越國,滅了吳國。成名後,他迅速撤退了。他的化名是嚴義子皮,他遊走在七十二峰之間。範蠡後定居定陶(今山東省荷澤市定陶區)。在此期間,他三次經商發財,三次散財,故名“陶朱公”。後世許多商人供奉他的雕像,稱之為“財神”。
創作背景
司馬光曾經苦於史籍眾多,學者很難全部瀏覽。因為他想總結要點,他寫了傳記歷史。《通誌》初刊8卷,從戰國到秦二世,出現在朝鮮,引起了宋英宗的註意。至平三年(1066),下令出版社設在崇文書院,繼續編纂。宋神宗即位,賜“資治通鑒”稱號,依次頒賜。該書成書於元豐七年(1084)。
《鏡鑒》由司馬光作曲,劉舒、劉攽、範祖禹合編。劉舒博采眾長,記憶深刻,從《史記》中的下史到《私錄雜言》,盡最大努力編撰《通鑒議》。《漢書》中的劉攽和唐史的範祖禹,兩人都有很深的研究。他們壹起工作,為彼此做出了重要貢獻。最後由司馬光修改打磨,定稿。其中,是非被拿走壹個,光明被滅壹個。
通鑒史料豐富,除《十七史》外,還有數百種雜史書。書中的敘述往往是用幾種材料寫成的。當年、事跡有差異時,全部加入考證,並註明酌情原因,視為“考證”。通鑒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尤其是隋紀、唐紀和五代紀。
《通鑒》由司馬光精心定稿,修辭統壹,文字優美,敘述生動,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壹直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古代歷史學家的傑作。除了記敘文,他還選錄了前人的97篇歷史論文,以《曰》的形式撰寫了118篇歷史論文,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史觀。對歷史上的占蔔、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批判的態度,是歷史思想的重要進步。
《通鑒》成書後,元豐八年,範祖禹、司馬康、黃庭堅、張順民奉命再次修改。元佑元年(1086)修訂完成後,送杭刻制,於元佑七年出版。如今,已經看不到袁有本了。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余姚再版,也是不完整的。中華書局,根據清代胡可嘉再版的元本,標點重印,是《通鑒》的較好版本。
作品的影響力
《資同治鑒》是中國古代壹部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
司馬光在編輯《子同治鑒》時,不僅將紀傳體與編年體恰當地融合在壹起,而且將紀傳體的細節與編年體的簡潔性結合起來。中國古代編年體史書因為年代久遠,沒有書名,沒有目錄,只能按年份檢索。司馬光突破了這壹舊例,將紀年、禦史、歷法、天象、目錄、目次、索引三部分融為壹體,開創了編年體史書多功能目錄的新風格,使《資同治鑒》更加完善,把中國的歷史編纂工作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度。
司馬光《資同治鑒》的文獻整理思想、方式和方法不僅產生了豐碩的成果,豐富了中國古典文獻學理論,而且對文獻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自《紫同治劍》問世以來,歷代帝王、將軍、文人墨客和各行各業的達官貴人都在為之奮鬥。無數帝王、聖賢、學者、現代政治家、思想家、學者對《資同治鑒》進行過評價。作為歷代君王的教科書,《資同治鑒》的聲譽除了《史記》之外,很難與《資同治鑒》相提並論。
司馬光的《子同治簡》和司馬遷的《史記》都是我國史學的不朽之作,號稱“二司馬史家”。?
作品評價
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說:“自書約以來,無壹人如佟健。”
宋末元初,胡三省說:“君若不知通鑒,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若為臣而不知通鑒,則與君無關,而為子而不知通鑒,則先受辱而不能為事。”《資治通鑒》沒有記載混沌的痕跡,但在音樂、歷法、天文、地理等方面特別詳細。讀者就像是在河裏喝水的老鼠,各取所需。" ?
清代顧《日知錄·著書之難》:《資鑒·文學通考》“皆以畢生精力而成,故成為後世不可或缺之書”。
清代學者王明勝說:“這本書是天地間不可或缺的,也是學者必讀的書。”要讀十七史,就得照著鏡子讀。《通鑒》中的材料大多在正史之外,可以通過考察各種歷史的異同加以糾正。古人雲,物重於前,文不如舊,但佟健也算是吧。"
清代曾國藩:“竊聖賢震驚世界之書,不擅司馬文《資治通鑒》,其論兼收並蓄於古,開闊胸襟。”
近代學者梁啟超評價《通鑒》說:“司馬文公的《通鑒》也是壹部世界名著。其結構之宏偉,材料之豐富,讓想編通史的後人無法以其為藍本,但至今無人可治。文公也是偉人!”
毛澤東自稱對《子同治簡》作了17次註釋,並說:“17次。每次閱讀都受益匪淺。不可多得的好書哦...中國有兩大本書,壹本是《史記》,另壹本是《資治通鑒》。他們都是有才華的人,他們是在政治上受挫的情況下寫的...鏡中的戰爭真的很精彩,很生動,充滿辯證法。”?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北宋陜西夏縣(今山西夏縣)蘇水村人,河南光山縣人。他的原名是貢士,後改為軍師,後又改為土府,人稱肅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好學,特別是《春秋左氏傳》。
司馬光寫了很多。除了《子簡》,還有80卷《通鑒李》, 20卷《陸》, 6卷《關白公卿表》。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甚至醫學方面都有研究和著述。主要代表作品有《翰林詩話》、《古文經學註》、《易說》、《太玄經註》、《揚子》、《亦舒》、《遊山》、《續詩》、《醫問》、《泗水故事》、《雷篇》等。歷史上,司馬光曾被視為儒家三聖之壹(另外兩位是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