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文中,稱之為【諸書】、【墨書】。這些字是用毛筆寫的。所以目前中國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歷史最晚是從商代開始的。這樣我們也得到了壹個啟示,就是漢字從出現到形成系統的實用工具,都是刻在或者寫在壹些器物上的,而且這些器物壹般都是硬的。如甲骨文、竹子、石頭等...只能雕刻成直角線條,形成了漢字是方塊字或方形的獨特藝術風格。由於對殷墟出土甲骨蔔辭的全面深入研究,我們對甲骨蔔辭在商代是壹種流行的漢字有了進壹步的認識,但當時並不是所有的漢字都在使用,因為刻在龜甲、牛骨上的漢字只是祭祀時占蔔的範圍之內。甲骨文資料不僅是目前發現的可靠的商代史料,也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可靠史料。研究甲骨文的目的不是簡單地解讀文字,更重要的是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和商周歷史,使人們對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更全面的了解。因為祭祀甲骨文和筆記所反映的商代社會生活是多方面的。我們今天看到的最早的甲骨文當然是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這也是最早的成熟漢字。因此,目前商代甲骨文仍然是研究漢字史最早的符號文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也是漢字展史上的壹個重要階段,但商代的文字還在其他物體上。
如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青銅器等,在商代的陶文還有許多還停留在布制符號的階段。雖然有壹部分已經形成了文字,但還不能像甲骨文壹樣完整地記錄下來。在100多年前的河南安陽縣,農民挖出了“龍骨”。自1899年發現“甲骨文”以來,已出土甲骨約10萬片,所見文字總數約為4600至4700字。其中,經考古學家和古代學者鑒定的不到1800字。甲骨文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有自己系統的最古老的書面語言。幾乎與埃及的“聖書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同時出現。但這三種文字早已消亡,這壹帶現存的文字與這些古文字沒有任何關系。只有甲骨文與現代漢字關系密切,是現代漢字的始祖。比東漢許慎寫的《說文解字》早1500年。因此,甲骨文的發現不僅是中國學術界的壹件大事,也是全人類文化史上的壹件盛事,對中國文字的起源和發展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和影響。希望能幫到妳。
參考:淡江大學+互聯網資源
上個世紀,甲骨文的發現和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證明了商朝的存在。這給了中國學者很大的鼓舞,他們希望從考古中找到夏民族和夏朝的文化遺存,進而還原夏歷史的本來面貌。尋找夏朝存在的證據成為中國學者近半個世紀追求的目標。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許帶隊,開始對傳說中夏人活動中心豫西“夏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偃師二裏頭被帶進了學者們的視線。這是第壹次以明確探索夏文化為學術目標的田野考古工作。此後,中國三代考古學家對二裏頭遺址進行了持續發掘,發現了大型宮殿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制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和400多座墓葬。出土了壹批批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二裏頭遺址是早於鄭州商城的都城規模遺址,二裏頭遺址和二裏頭文化已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與夏商分界的關鍵遺址。因為是在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所以關於它的爭論從發現之日起就從未停止過,最大的懸念就是:到底是夏都還是西都。“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二裏頭文化主體是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被大多數學者接受,學術界也傾向於認為二裏頭是夏中晚期的都城。20年前,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鄒衡提出二裏頭是壹至四期夏文化的觀點。現在,這種“異論”逐漸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80歲的鄒衡先生說:“夏天的存在是國際學術界非常嚴肅的問題。二裏頭遺址用事實證明了夏朝的真實存在。”考古新發現給中國考古界壹度沈寂的夏商分界討論帶來了新的熱鬧。壹個有趣的現象是,持不同觀點的學者都能從新發現中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證據。“這完全是兩種聲音,但有壹點讓人放心。不管他們的觀點是什麽,沒有人懷疑新發現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裏頭課題組組長徐宏說。“從新發現中,人們幾乎可以觸摸到中國第壹個王朝的脈搏,”徐宏說。但作為都城的二裏頭,它的內涵布局及其演變過程,它的文化面貌,它背後的社會生活和組織結構,它的民族與國家,人地關系,仍然只是壹個粗略的把握。就其族群和所屬國家而言,目前的研究還沒有超出推斷的範圍,對二裏頭文化和夏文化的最終認識仍需借助更多的歷史信息,如文字資料等來尋找。
參考: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