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250個新生兒中就有1對同卵雙胞胎。因為基因相似,生活環境相同,同卵雙胞胎會表現出很多相似之處。英國約克郡就有這樣的雙胞胎。他們的長相,性格,思維,行為,愛好都壹模壹樣。他們總是異口同聲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他們的音調是壹樣的,甚至當他們說話和做手勢時,他們的手都指向同壹個方向。當他們走路時,他們的手和腳完全壹樣。
“心靈感應”和基因有關。與同卵雙胞胎不同,異卵雙胞胎是由不同的受精卵發育而成的。他們與其他非雙胞胎兄弟姐妹相似,因為他們只有50%的相同基因。
有研究人員指出,所謂的“心靈感應”壹般發生在基因相同的同卵雙胞胎之間。這說明這種現象的發生與基因的相似性有直接關系。
考試分數相同應該是巧合。在日常生活中,雙胞胎相同的考試成績往往被視為心靈感應的確鑿證據。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2001的全國高考,江蘇省揚中市的雙胞胎姐妹童勇和童薇都考了600分。在2004年的高考中,雙胞胎姐妹陳秀雯和陳秀明也以雙胞胎的身份考了479分。更神奇的是,他們的單科成績也非常接近。但是,雙胞胎高考能得同樣的分數,證明心靈感應的存在嗎?
每年全國高考都有幾千甚至幾萬個分數相同的考生,所以雙胞胎分數相同並不奇怪。同卵雙胞胎因為基因相同,所以大腦蛋白質結構相同。所以,如果他們有著相同的教育、家庭和成長環境,他們在思維活動中做出相同的選擇是很正常的。
同時,根據國外對雙胞胎智力的研究,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之間、異卵雙胞胎之間、同卵雙胞胎之間在智力因素上存在相似性。同卵雙胞胎之間的智力相似度最高,平均比異卵雙胞胎高25個百分點。從現有的遺傳學知識可以知道,同卵雙胞胎因為基因相同,所以智力水平、思維方式、解題步驟都很相似。當他們面對同樣的考試環境和試題時,很可能會選擇同樣的解題方法,甚至犯同樣的錯誤。這種現象不是所謂的“心靈感應”,也不能簡單概括為巧合。
經常用“心靈感應”來解釋,不容易否認雙胞胎在生理和心理上與未知有密切聯系。同卵雙胞胎同時生病是很常見的。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雙胞胎(尤其是同卵雙胞胎)的生理周期(包括智力周期、生理周期和情緒周期)相對壹致。當他們遇到氣候變化或其他環境因素變化時,他們的身體也會做出同樣的反應。歷史上甚至有記載,雙胞胎在睡夢中死於心臟病。因為有些疾病,比如某種心臟病導致的猝死,完全取決於壹個遺傳基因。情緒往往是相似的。另外,很多雙胞胎都有這樣的經歷,雖然身處異地,但感情狀況往往相似。
有時候,連他們自己都會懷疑,他們之間是否真的有“心靈感應”。其實這只是因為他們感情周期的高潮和低谷總是同時到來。但如果雙胞胎中有壹方得知另壹方情緒低落或亢奮,壹般會很快被對方的情緒感染,從心理學角度更容易理解。
概述當然,生命的很多奧秘是人類無法解釋的,生活中的很多現象是我們無法理解的。正如人類基因之父克裏克所說,科學不會輕易否定未知的壹切。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心靈感應的存在。有壹天,在太原某工地上班的曹先生,正在做本該得心應手的粉刷工作,卻提不起精神。他越幹越慌張。他總是不自覺地想起自己13歲的女兒,她壹個人在宿舍。因為這種感覺太強烈了,曹先生幹脆放下手中的工作,小跑著回了宿舍。結果他發現女兒被性侵,他馬上去救她。
消息壹經傳播,立即引起網友熱議。“很神奇,但好像在我家也發生過”,“心靈感應不科學”...父親因“心靈感應”救了女兒,古人曾說“心有靈犀”。那麽,這種現象是真的嗎?
考證:“父女相連”其實是“擔心”
長期以來,關於心靈感應的傳說和記載從未停止過。無論是中國古老的“解夢”,還是吉普賽的水晶球,還是神秘的塔羅牌,都給人類帶來了無數的驚喜和疑惑。心靈感應是人的本能還是憑空創造?
父親的“心悸”回避了女兒的遭遇,網友感嘆“父女相連”,血脈之間有心靈感應。事實上,根據媒體報道,試圖對曹先生的女兒實施暴力的張某有盜竊前科,並在這個建築工地工作。曹先生對張很熟悉。他透露,案發當天,犯罪嫌疑人張某恰好不上班,而他的女兒壹個人在宿舍睡覺。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汪德貴告訴央視記者,曹先生其實對惡劣的環境非常熟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曹先生所謂的“心靈感應”是壹種擔心,因為他可能深深地感知到了女兒周圍環境的信息。那壹天各種因素的“疊加”,會導致曹先生“恐慌”,放下工作,早早回家。
所以可以說這只是壹種情緒,而不是心靈感應現象。關於心靈感應,最早是由英國心理社會研究協會的專家弗雷德裏克·邁亞斯(Frederic Maias)在1882中提出的。後來,英國皇家科學大學教授威廉?Bared Light和利物浦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奧利·羅奇(Ollie Roach)將這壹現象視為心理學現象之壹,並對其進行了研究。
引用最多的例子是雙胞胎之間的心靈感應。香港知名經紀人霍汶希曾說,他和雙胞胎姐姐從小沒分開過,有心靈感應。
汪德貴告訴央視記者,霍汶希提到了壹個關鍵詞,就是她和雙胞胎姐姐從小生活在壹起,從未分開過。
在蘭州某高校工作的劉女士有壹對雙胞胎女兒,今年7歲。姐姐小時候跟爺爺奶奶住過壹段時間,而姐姐壹直跟劉女士在壹起。
劉女士告訴央視記者,把大女兒接回身邊後,發現姐姐相對內向,妹妹更活潑。分開壹段時間後,她又住在壹起了。這兩姐妹在許多方面都不同。後來同居壹段時間後,因為姐妹倆壹直在壹起,劉女士買什麽都是兩份,姐妹倆會越來越默契。至於姐妹倆是否有心靈感應,劉女士表示“目前還沒發現”,但姐妹倆此後從未分開過,很多愛好都很相似,做什麽都很有默契。
汪德貴認為,其實對於兩個從小壹起長大的人來說,彼此非常熟悉,接觸到的東西非常相似,熟悉彼此的生活習慣,所以即使分開也會做非常相似的事情,這不是心靈感應。說到心靈感應,不得不提第六感。很多人常說的第六感應驗,也叫心靈感應。
隨著人們對生理學研究的深入,人們對自己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科學實驗表明,人體除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五種基本感官外,還具有對身體未來的預感,生理學家稱之為人體的“第六感”。
人們經常把第六感誤認為是心靈感應。汪德貴告訴記者,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第六感。比如妳餓了,渴了,這些感覺不是由視覺、聽覺、嗅覺等感覺器官“告訴”的,而是由“第六感”感知的,是身體內部進行的各種代謝活動,從而激發人的感覺。
第六感的感知不是特定的感覺器官,而是由身體各個內臟器官的活動產生,信號通過附著在器官壁上的神經元及時傳遞到各級神經中樞。在壹定程度上,第六感和心靈感應是不同的。除了人體對身體機能的感受,人們還把自己對外界的感受稱為心靈感應。最常提到的是,妳正要給某人打電話,就在對方打電話的時候。
對此,皖醫二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吳表示,按照目前的研究水平,說心靈感應存在有點理想化。他更願意相信,當兩個人非常了解對方的時候,就能知道對方的下壹步行動,這樣才會出現人們常說的心靈感應。但其實每個人都有心理活動,真正有心靈感應的人並不多。從統計學上來說,只是小概率事件。比如這種現象,之前雙方很多電話都沒有出現過,人們只是記住了這壹次。“目前在醫學上還沒有這樣說過,”吳說。“目前沒有確切的研究。如果心靈感應真的存在,它的功能器官是什麽還不清楚。這是壹個模糊的領域,暫時沒有科學依據。”
關於心靈感應,汪德貴表示,由於人腦的工作機制非常復雜,目前在科學上還沒有完全了解,也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心靈感應的存在,主要是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