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也是羌族最大的節日,意味著舊的壹年的結束和新的壹年的開始。春節從除夕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五。
家家都有在除夕夜貼對聯的習俗。貼對聯也有區別:那些年,家裏有人去世,就貼挽聯,把對聯寫在綠色或黃色的紙上,表達對逝者的哀悼和懷念;家裏沒有以上情況的用紅紙寫對聯,表示新的壹年好運。
除夕夜,羌人的習慣是合家團圓之夜。在外地工作或做生意的人,此時應該回家與家人團聚,過壹個幸福吉祥的除夕,迎接新年。
正月初壹是新年的第壹天。人們必須早起去井裏打水,這意味著來年不會缺水。如果妳想去外面撿些柴火,把賺錢的意思讀到家裏,那就意味著新的壹年裏妳每天都有錢進家。另外,這壹天不能罵人,不能吵架。如果犯了罪,說明新的壹年家裏有災。我還看不到勞動工具。看到他們就意味著新的壹年會很辛苦,所以我每天除夕夜都要把他們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正月初壹早上有不吃粥的習俗,吃粥意味著今年收成不好。
正月初二,羌族有拜年的習俗,壹些晚輩向長輩拜年,表示老壹代在新的壹年裏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拜年,向父母表達女兒的祝福,祝父母新的壹年萬事如意,這是壹種習俗。按照習俗,未婚但有女朋友的男人會給女方拜年,祝她的父母和女朋友新年快樂。學徒向師傅拜年,學生向老師拜年,表達對師傅或老師傳授技能或知識的感謝,並祝他們新的壹年好運,這是壹種習俗。
正月初三,有為死者立新墳,燒紙錢祭奠死者的習俗。這壹天有不登門拜訪的習俗,意思是這壹天是亡靈節,不能登門拜訪。
正月初四,這是新年開始的吉日,所以有這壹天出門辦事的習俗。今年,每個修新房的人都有在這壹天打地基的習慣。
正月初五,這是獵人的吉日。所以這壹天,男人(不分年齡)要用灰面粉做壹個動物形狀的小圓面包,然後各家帶點酒和肉到寨子裏指定的地方,帶上獵槍。把動物般的發髻放在壹起,用獵槍瞄準。如果命中,說明今年打獵有所收獲。然後大家聚在壹起拜神,喝酒,唱歌。
正月初九,全村乃至全村的人都有帶著土司、刀、香蠟到廟裏拜神的習俗。
正月初六,全村人都要帶著土司、刀頭、香蠟到山頂各村的塔上,以示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元旦是春節的最後壹天,所以按照慣例,家人會聚在壹起吃年夜飯,以標誌著春節的結束和新壹年春耕的開始。
有春分不上山的習俗,意思是這壹天是山裏各種動物交配的日子,看到了就不好了。
這壹天有不入地的習俗。
清明節有掃墓、立碑、燒紙祭祖的習俗。
端午節是崇拜龍的節日。早晨用露水洗臉、洗身體是壹種習俗,意思是萬物有藥,包治百病。以後生病也要拔各種草回家日常用。傳說這壹天的各種草都有很好的功效。有喝雄黃酒的習俗,意思是喝了這種酒以後,以後蛇就不敢纏妳的腳了。門框上有插艾的習俗,表示對屈原的懷念。
農歷七月十五的中秋節,俗稱鬼節,有祭祀祖先和鬼魂的習俗。
8月15日是中秋節,在將月餅、核桃、蘋果等各種食物先供奉給屋頂的塔中的月神後,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團圓飯是壹種習俗。
農歷二月初二是端午節。據說這壹天是龍擡頭的日子,所有的蛇都要出洞結束冬眠,所以有在這壹天剃頭的習俗。
農歷六月初六,據說所有的昆蟲都不吃東西,所以有壹個習慣,就是把家裏的毛衣、皮衣等容易被昆蟲吃掉的衣服晾幹,避免被昆蟲吃掉。
五月初五,羌族女兒節。這壹天,全村的婦女都會穿上新衣服,到西湖村山頂的塔上拜神,圍著塔唱歌跳舞,然後到各村唱山歌,贊美羌族婦女的優良傳統美德。
清朝...> & gt
羌族有哪些傳統節日?羌族的傳統節日是羌族的歷年,羌語稱“日美吉”。根據地方不同,有很多名稱,如“羌歷新年”、“除夕”、“豐收節”、“復辟節”等,名稱不同,但內容完全相同。它們都以慶祝豐收和感恩為主,宮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它在每年農歷十月初壹舉行,持續三至三天。
還有壹個山節,是羌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壹。這是祈求豐年的活動。這壹天,每家每戶的屋頂上都插上杉木枝,室內神龕上掛著剪紙花,點燃松柏枝,祭拜穆比塔神。祭祀時,羊被宰殺作為祭品,巫師敲著羊皮鼓,唱著本民族的史詩。那壹天,村裏的男女老少都會喝酒,唱酒歌,鍋碗瓢盆地跳舞,祈求豐收。
羌族民俗:春節舞龍舞獅。
春節舞龍舞獅在惠州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從正月初壹到半月(也就是正月十五),龍獅遍布大街小巷,每天都非常熱鬧,很有徽州的地方特色。
傳統的舞龍舞獅是由民間自發組成的,多為義龍、吳班和村獅。
民間舞龍具有典型的廣東風格。舞龍是自己做的。龍頭主骨架為竹制,外部繪於紙上,彩布為龍身。整條龍長13英尺,約42米。舞龍時,前面由日月牌、匾額、宮燈、戲裝隊(偽裝成歷代民間故事人物)、鰲魚、鳳凰、獅子、雜水(人偽裝成的魚、蝦、蟹、蚌等)牽著。),而且最後的龍活靈活現。壹路鼓聲,壹路鼓聲,人數眾多,浩浩蕩蕩,街對面,全城轟動。龍經之處,不時有老人帶、孫在龍肚皮鉆繞,意為“龍鉆”,寓意舞龍時“龍鉆”、“獵龍”、“送龍貼”等民俗,頗具地方特色。
民間舞獅和舞龍有著相同的特點。綁好獅子後還到圓明寺“開開眼”,進行“搶青”活動。春節第壹天早上,各路獅子隊由扛著箱子的師爺帶領。獅、鑼、鼓、鈸,手持各種冷兵器的武術隊依次表演。他們所到之處,商店和居民都用鞭炮和密封的紅包互相問候,這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五。
端午節賽龍舟
端午節被人們稱為“五月節”。賽龍舟,徽州民間稱之為“龍舟節”。傳統的龍舟比賽每年從農歷五月初壹到初六舉行。歷經千年,繁盛壹時。
每年農歷“五月節”多以河為盛,“龍船水”倍增各街(村)龍船隊的興致。剛剛過去的五月節,東江畔,完成賽前儀式的龍船隊沿河分批舉行龍舟賽。龍舟比賽先順流而下,再逆水而上,最後沖刺決出輸贏。獎品多為花匠(用竹繩吊起整塊布,蓋上紙巾),中獎者多為當地殷商。勝者把“花江”放在船頭,作為榮耀溯江而上。
中秋節賞月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
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型慶祝節日。
為了過壹個好的中秋節,人們在羊節後壹個月就開始準備節日,並購買月餅(壹種由白糯米粉和白糖制成的白色糕點)、風小米、荸薺、食用橄欖、紅柿子、芋頭、柚子、花生等食物。當然,月餅和燈籠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
中秋節的時候,遠離家鄉的人回老家吃團圓飯,跟家人說自己這壹年做了什麽,下壹步的目標,而執掌多年的人說的更多的是好話(鼓勵的話)。當月光升起時,壹家人會壹起打開月餅和點燃燈籠,開始壹年壹度的賞月活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賞月的民俗活動正從宮廷走向公共場所。目前賞月的地方有平湖和湯泉兩個。
重陽節爬山放風箏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民間重陽節有爬山放風箏的習俗。
據民間傳說,重陽節登高可以給攀登者帶來好運,連續三年登高可以轉運。從鍛煉身體的意義上來說,重陽節爬山確實有其獨特的好處。重陽節在初秋,秋高氣爽。這個時候,身體和精神上的收益是沒有可比性的。既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又能仰望山頂,看到美麗的風景,令人心曠神怡。
目前,每年重陽節最壯觀的地方是羅浮山、九龍峰和象頭山,市區的高邦和鳳山,尤其是博羅的羅浮山。每年重陽節前夕(農歷九月初八),來自本市各縣及東莞、增城、廣州、深圳等地的10萬余名登山者先後登上羅浮山山頂,飛向頂峰。徹夜等待日出的人們圍坐在山頂,互相祝福。日出時,煙花爆竹響徹天空,與初升的太陽融為壹體,頗為壯觀。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攀登羅浮山的人數每年都在10萬人以上,最多時超過30萬人,使攀登羅浮山重陽節成為嶺南重陽節的壹大盛事。
在重陽節放紙貓頭鷹是壹種獨特的習俗。民謠唱: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長。按照我們的傳統習俗,放風箏通常是在清朝。由於氣候的原因...> & gt
羌族生活習俗查找百度百科碉樓是羌族用來禦敵和儲存糧草柴火的建築,壹般建在村寨房屋旁邊。瞭望塔的高度在10到30米之間,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有的高達十三四層。瞭望塔的建築材料是石屑和黃泥。墻的基礎深度為1.35米,由石屑制成。石墻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自下而上略微傾斜。施工時不需要畫圖,不需要吊線,不需要立柱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術和經驗。這座建築堅固耐用。永平堡,明代古城堡遺址,1988發現於四川省北川縣羌鄉永安村。幾百年來壹直保存完好。羌人的房屋是用石屑壘成的平頂房屋,呈方形,大多有三層,每層都有3米多高。屋頂平臺的底部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墻外形成屋檐。木頭或石板上密密麻麻地鋪上樹枝或竹枝,再鋪上黃土和雞糞壓實。大約是0。35m厚,有孔有槽引水,所以冬暖夏涼。屋頂平臺是兒童和老人脫粒、曬谷、做針線活和玩遊戲的地方。有些建築建有拱廊(拱廊)以方便交流。此外,羌族地區的山高而險。為了方便運輸,羌人在1400多年前就創造了繩索。河兩岸建有石洞門,門內豎立石柱或大木柱,柱上掛有手臂粗細的竹繩,從幾根到10不等。竹繩鋪設木板,兩側設置高出“面”1米以上的竹繩扶手。[3]
編輯這首羌族歌舞
羌族能歌善舞,民間說法是“無歌不舞”。《汶川縣誌》說羌人“有喪歌,互相舞,以示悲歡,古風猶在。”羌族音樂原始質樸,屬於我們民族調式,以五音六調為主。
[4]五音歌包括五種調式,以宮、上、交、正、於五個音為聲調主音。此外,還有壹些特殊的五聲音階,如羽征、宮變、商、角清,以及宮、商、角清、征等,但很少使用。六音階在羌族民歌中廣泛使用。在由鄭、虞、公、上、虞、公、上、清兩個五音音階交替而成的六音音階歌曲中,喇叭音和清角音並不同時出現在壹個樂句或壹個段落中,只有公、上、虞、公四個音為主音(始音和尾音)。民歌中使用的完整的七音音階很少,通常是五音音階或六音音階交替、移調而成的七個音,所以使用七音的歌曲還是有五音色彩的。羌族舞蹈的基本特點是保留了原始樂舞粗獷、質樸的風格,且大多
是在民間宗教祭祀活動中進行的。舞者不僅通過舞蹈取悅祖先的神靈,還自娛自樂,伴以羊皮鼓、手鈴等打擊樂器,加深了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及其神秘感。舞蹈動作的表現與歌詞內容沒有直接關系,多數舞蹈用歌曲來推動舞步的循環;同壹個樂句,男引女引,動作完全重復,節奏的起伏與舞蹈的起伏巧妙配合。羌族舞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什麽場合跳什麽舞,根據功能和禮儀的要求都有壹定的程序。根據其形式和功能,羌族舞蹈可分為自娛型、祭祀型、禮儀型和* * *。薩朗的意思是“唱歌和搖擺”。這種舞蹈是羌族地區最流行、最受歡迎的,是壹種非常古老的自娛性舞蹈。《薩朗》音樂曲調歡快流暢,節奏跳躍清晰,歌詞十分豐富。該舞可在室內、室外進行,男女在前,人數不限,圍繞火塘或院子,不封,逆時針唱歌跳舞。開始時,男女輪流唱壹遍舞曲,然後* * *壹起跳舞,速度由慢到快。舞蹈激烈時,男主角加快舞步,帶頭交換各種舞步,或交替蹬腿或左右旋轉,男女相爭,氣氛漸暖。跳舞到* * *,男的喊“嚇餵”,女的回“喲餵!”這是壹首歌的結尾,然後換上新的舞曲和節奏。“Xi粗布”在南方方言中是“設宴跳舞”的意思。是民間在喪葬祭祀時設宴後表演的祭祀舞蹈,沒有固定的表演程序。此外,還有反映豐收後節日氣氛的“瓦車馬”和“江德”以及贊美裝飾品的“石葵玉葵”。《Xi粗布布》的音樂節奏很慢...> & gt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節日地方節日國際熊貓節牦牛文化節藏族巴拉節紮沖節雅頓節祥龍節山地節悉尼節黃龍廟會莫朗節賞花節
羌族有哪些習俗?羌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壹。原為河湟地區的牧羊民族,後向東、南遷徙。是華夏民族的主要民族來源之壹,也是今天古蜀國和藏族、彜族的主要民族來源。大部分融入了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只有四川省岷山地區仍然是全國唯壹的羌族聚居區,包括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和綿陽市的北川縣。其中,茂縣的羌族最為集中,占羌族總人口的60%。
羌族有著獨特的物質文化成就和民族習俗,延續了幾千年沒有中斷。被稱為中國各民族進化史上的“活化石”。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塔、棧道和滑索。碉樓在羌語中叫“瓊龍”,“皆住山上,石為房,高十余尺”。著名的有茂縣黑湖鄉的群雕和建於明嘉靖年間的陶萍碉樓。羌族地區棧道的獨特色彩是陡峭的。茂縣教場壹帶的棧道遺跡,相傳是蜀人始祖蠶叢的遺風。六索,古稱“窄”,是壹種用於過河的竹繩。茂縣,羌族的中心地區,古有“繩州”,其名來源於古羌族的繩橋。在現存的歷史遺跡中,茂縣最著名的石鼓“鴛鴦柳”橫跨在滔滔江水之上65,438+000多米。
羌族地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包括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蠶叢和大禹。“玉興生於西強”,汶川的西耳坪、茂縣的石鼓鄉(原名石牛鄉)、北川的石牛鄉都有大禹誕生的紀念地。茂縣“鳳儀鎮”這個名字,也是贊美大禹“鳳儀來”的古語。在茂縣衛城鎮,有蜀漢將軍姜維修建“衛城”的遺跡。疊溪原是古蠶叢重鎮,因地震而成為今天風景秀麗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也很有特色,拜白石的習俗壹直保留至今,每個羌族村落都拜白石。羌笛自古有之,各種歌舞歡快深情,羌族服飾獨具魅力。其著名的民族節日包括羌族日歷年,山地節和牛王節,其娛樂活動包括跳舞沙龍,爬桿,拍攝動物的包子和把繩子放在他們身上。其他如繡花、雲朵、嬰兒、飲酒等都能讓人領略羌族文化的獨特風情。羌族地區盛產花椒粉,“毛椒”至今仍是烹飪川菜的重要調味品。
三爾瑪羌文化
(1)傳統節日:
農歷正月1是羌歷年。在這個盛大的節日裏,羌人會穿著自己的服飾聚在壹起,跳入鍋田,還有壹些祭祀活動。
以“感恩”、“祝福”、“和諧”為主題的2009年羌族“俄羅斯聯歡晚會”於5438年6月+10月30日(農歷正月初五)在茂縣曲古舉行。阿壩州茂縣曲古鄉河壩村,羌笛悠揚,鞭炮齊鳴,嗩吶齊鳴,鑼鼓喧天。
“俄”意為農歷正月初五,是羌族村寨的狩獵節,又稱男人節。記者了解到,曲古鄉是羌語(羌官話)標準讀音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娃兒俄腳”的傳承地,是羌族語言、服飾、飲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築、風俗習慣、禮儀節日、民間藝術、手工藝等羌族文化保存完好的行政鄉鎮。在這個偏僻的山溝裏,有壹個流傳了千百年的引歌節(“瓦爾俄足”,又稱女人節)和狩獵節(又稱男人節)。它們相輔相成,剛柔相濟,形成了同壹個主題:感恩生活帶給我們的壹切好處,勸人尊重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本真與美好,才有了歷經千年的鴻鵠寶塔。這裏的人。
因為現在禁止捕殺野生動物,所以聰明的羌人打獵都是用面粉燒動物形狀的包子來紀念羌人中的壹個神,他其實是壹個人,因為羌人太崇拜他,尊重他了。
在狩獵節上,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拿著火炬勝利地回家了。
在第壹個月的第五天早上,他們去山上的壹棵神樹那裏取聖火,他們用大白石生火。
其中,大白石是羌人的聖物,放在房屋上。
方羌寨建有石塔...> & gt
羌族有哪些習俗?羌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說這種語言的羌族人自稱“日麥(四川話讀梅)”、“麥”、“二苗”、“爾瑪依娜”、“馬”,都是不同地區的同名音變,使用羌語的人口約為654.38+0.2萬人。羌語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黑水等地,少數分布在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西北部。
經過調查研究,確認羌語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兩種方言區別的主要特點是南方方言大多有聲調,可以區分意義和形式,北方方言沒有聲調,但有豐富的復音。兩種方言的基本詞匯是壹樣的。這幾個詞雖然在發音上有些區別,但是有嚴格的音標對應規則。北方方言的語法形式更復雜,比南方方言更多地使用形態手段來表達語法規則。北方方言差別不大,南方方言差別很大。北方方言區靠近藏區,反映牧區生活的藏語借詞和詞語較多,南方方言區靠近漢族地區,反映農區生活的漢語借詞和詞語較多,口語中可以出現與漢語相同的語序。中國北方有九種方言,如鎮平話、曲古話、回龍話、黑虎話、威門話、谷瑋話、慈母林話、麻窩話和魯花話。中國南方有六種方言,包括雁門方言、隴西方言、澠池方言、浦西方言、卡姆方言和陶萍方言。
北方方言主要分布在茂縣北部的赤壁蘇區,中部的教場區、沙壩區,黑湖鄉、永和鄉,黑水縣大部分地區,松潘縣湞江區、熱湖區,北川羌族自治縣部分地區。上世紀80年代,說北方方言的人大約有9萬人。特點是大部分地區有顫音,輔音豐富,元音長短,卷舌音和不卷舌音,輔音韻尾豐富,帶輔音韻尾的元音較多,有重音,無聲調。輕重音在構詞法和構形法中有不同的作用,在構詞法或構形法中有許多語音變化,如輔音的弱化、轉位和交替,元音的和聲等。北方方言的代詞沒有“格”的語法範疇,指示代詞只能單獨作句子成分,動詞有人稱、數、時、態、體、形的語法範疇。
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禮縣通化區、薛城區、濰州區、澠池區。上世紀80年代,講南方方言的人大約有33000人。南方方言的特點是沒有顫音[r],大部分發音為[dz]或[l],很少有復輔音。北方方言的復輔音在南方方言中多讀為單音節,有聲調,能區分意義和形式,無重音。南方方言的詞匯差異很大,與北方方言相比,同源詞所占比例很小。
目前南方方言區普遍使用羌語和漢語。公路沿線,除了老人和成年人,青少年中能說羌語的丹越來越少。在北方方言區和偏遠山區也廣泛使用羌語。羌族釀酒的歷史也很悠久,原因之壹是古代羌族的壹個分支最早從事農業。第二個理由是“禹生於西羌”,而中國釀酒之聖夷狄是禹的大臣,杜康是禹的後代。羌族男子數量較多,所以雖然喜歡豪飲,但很少喝醉鬧事。喝酒的獨特方式就是喝酒。酒以青稞、大麥、玉米為原料,封於壇中,飲用時啟封,註入開水,插以竹筒,大家輪流吮吸,故稱“飲酒”。邊喝邊加水,直到味道變淡。喝酒時,在場年齡最大的人先說四八個押韻在壹起的吉祥話作為“祝酒”,然後按年齡依次咂。同齡的人在壹起喝酒,可以各自在壇裏放壹根長竹筒,同時喝。有詩為證:“壹壇集萬珠,諸侯將俯首。雙手捧向天柱,吸回黃河。”
羌族還有“重陽酒”、“玉麥蒸酒”。兒童和婦女經常喝加了蜂蜜的甜酒。
羌族的生活習俗在四川有20萬左右的人口。自稱馬爾和二麥。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岷江上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綿陽市所轄的茂縣、汶川縣、理縣、黑水縣、松潘縣、北川縣。春秋戰國時期,古羌人由西北向西南遷徙。其中壹個搬到了岷江上遊。此後,許多羌族部落南遷,經過長期融合,演變成了今天的羌人。秦時曾設在邊道,漢時設在文山縣。之後每個朝代都有州縣。元明時期羌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清代改為流官。羌族地區長期處於封建社會。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經過羌族地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與藏族共同建立了1個自治州和21個羌族鄉。羌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常見漢字。實行壹夫壹妻制。信奉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諸神都以白石為象征。節假日有釀的酒。農村的羌人以麻或棉袍、羊皮大衣、夾克衫為樂,房屋依山傍石而建,塔高十余尺,古稱“瓊龍”。他擅長挖井造橋。女善采花繡。火葬、土葬和水葬。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民間流傳著“開天辟地”、“強哥大戰”、“鬥安珠、鬥木潔珠”等神話故事。流行鍋莊舞,即“舞薩郎”。所用的羌笛,古今聞名。
規定飲食
豬肥肉是羌族的傳統食品。流行於茂縣、汶川、北川等地。把豬勒死,把肉切成塊,腌制三到七天,掛在房梁上晾幹。金包銀也是羌族的傳統食品。
相信
白石崇拜羌族的信仰和習俗。流行於茂縣、汶川、理縣、北川等地。羌族信仰的神很多,但沒有銅像。所有這些都以白色的石頭為象征,這些石頭被供奉在屋頂的塔上、屋內的神龕上、火塘旁、村外的小山上和神聖的森林裏。屋頂的白石代表火神,火塘旁的白石代表火神,山上的白石代表天神,田裏的白石代表青苗和土地之神。有些人的屋頂上有許多白色的石頭,這些石頭不僅代表神靈,還代表其他神靈。羌人經常為自己的生日祈福,燒香拜白石。
羌族的信仰和搜山求雨的習俗。遇旱,人們會舉行尋山祈雨的儀式。屆時,禁止人們在山上打獵、砍柴、挖藥等活動,違者將被譴責或痛打壹頓。如果還是不下雨,就去山頂舉行祈雨儀式。
林深羌族的信仰與習俗。羌族每個村落的山後都有壹片神林,被視為山神之地。禁止砍伐聖林,也不準在裏面放牧割草,村裏定期進行化學祭祀。
羌族跳甲信仰與習俗。也被稱為大葬舞。參加功勛士兵的葬禮。參與者壹般是幾個到十幾個人,穿著皮甲,拿著武器。他們先圍成壹圈跳,然後形成兩排對峙。兵器橫飛,銅鈸叮當,吼聲震天,顯示出死者戰鬥時的英氣。
花架子羌族的信仰與習俗。眼睛被植物枝葉劃傷或其他原因引起,如不適、流淚、眼球內有白色障礙物,俗稱“絲”,可由段紅解決。
油火相鬥羌族首領信奉風俗。家裏經常出現奇怪的影子或奇怪的東西時,壹定要請段公來舉行這個儀式驅邪。那時候,端宮會把清油煮開,放在碗裏,裏面有勺子。同時點壹個火把,捧壹碗涼水備用。在火炬上舀壹勺熱油,然後澆上冷水。火炬劇烈爆炸,劈啪作響,然後在上面潑冷水。火炬猛烈爆炸,發出劈啪聲。端宮拿著手電筒走過壹個個房間,最後來到門口。就這樣,惡靈被趕出了家門。
羌族的踩頭信仰與習俗。當患有腹痛、腹脹等疾病時,壹定要請端公舉行此儀式來治病。壹般情況下,端宮把壹個花糕頭放在火塘裏燒紅,再拿出來淬壹碗水給病人喝。病情嚴重時,病人應平躺在床上或火坑旁。段紅會把燒紅的頭拿出來,赤腳踩在上面跳舞,然後踩在病人的腹部,自下而上輕輕搓三次。
羊髭骨羌族的信仰與習俗。端宮主持儀式,用來預測運氣、病因、行人的運勢、壹年的吉兇、戰爭的勝敗等。所用的羊跗骨必須取自獻祭的羊,通常是在羊被宰殺之後,烹飪之前。
活著
雕花屋是羌族傳統民居。也叫雕樓。......& gt&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