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很多人有問題不敢去找心理咨詢師,怕被認為有病。
而有些了解壹些心理學背景或者醫學背景的人會說,心理咨詢師其實是雞湯大師,只負責給人打雞血。
有些了解比較多甚至預約心理咨詢的人會說,心理咨詢師其實就是壹群幫助別人改善生活的人。
那麽,心理咨詢師是壹個怎樣的職業呢?
最近,我讀了李松蔚先生的壹篇文章,他給心理咨詢師下了壹個定義。
心理咨詢師提供的是壹種個性化服務。
所謂服務,客戶是第壹位的,客戶和服務者在自願、平等、互惠的前提下達成合同——我有需求,妳提供服務。
很多心理咨詢師會把自己的客戶稱為“病人”,這本身就是錯誤的。就像律師接受委托人的辯護委托,會把委托人稱為“罪犯”嗎?
所以咨詢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後會越來越普遍。業務上遇到問題,可以求教。如果遇到法律上的問題,也可以找律師咨詢。那麽,如果妳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當然也可以找心理咨詢師。!
正因為這是壹項服務,沒有成熟的標準,所以市面上並沒有像行醫執照這樣的所謂官方機構證書。之前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執照也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註銷了。
所以,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心理咨詢師,只要妳能提供優秀專業的服務。
那麽這種服務,是不是有些人所說的雞湯大師?
當然不是。心理咨詢和雞湯的區別在於改變。心理咨詢的目的是看到真實的變化。
雖然心理咨詢有不同的流派,如以前喜歡的,後來喜歡的陳,現在迷戀的,但他們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方法。
不同的老師會用不同的理念和技巧來幫助來訪者改變。
雞湯給了妳很多道理,但妳還是過不好日子。心理咨詢師可能不會給妳真相,但是給妳帶來的改變是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
這和心靈雞湯帶來的“我好像更聰明了”這種虛無縹緲的錯覺有本質區別。
我好像變聰明了。是對過去的壹種“接受”和“理解”,我覺得也是如此。
但是這種接受並不壹定帶來改變,而心理咨詢才是帶妳真正改變的老師。
當然,這裏還有壹個區別。心理咨詢師不是真正的老師,那種拿著板子盯著妳看的老師。
他們更像是壹個向導。他只負責帶妳去河邊。喝水與否,還是妳自己的選擇。
按照李松蔚先生的觀點,心理咨詢師就像企業的戰略咨詢壹樣,理清思路,找到節點,然後給出更多有用的方法,幫助對方付諸行動。
這個過程更像是壹次“晉升”。
晉升並不保證目標的實現,而是為目標的實現創造有利條件。
他們可以帶妳去河邊,要不要喝水,怎麽喝,喝多少都是妳自己的選擇。
因此,心理咨詢是壹項以促進來訪者改變為核心價值的專業服務。
既然有價值,就要收費,所以以後遇到心理咨詢師朋友,不要說,妳是學心理學的。妳能和我談談嗎?
對於心理咨詢師來說,在聊天的開始,其實就是進入服務流程。
而且壹個小時收費1元還是1000元不是關鍵,而是收費本身的動作,對雙方也是壹種約束。
合同達成了,雙方都得遵守,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