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必不可少的項目。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在迎賓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壹種禮節。獻哈達時,主人伸開雙手捧著哈達,唱著吉祥的祝福語或贊歌,誇大了尊敬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轉向接受哈達的客人。客人要站起來面對敬酒者,專心聽敬酒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客人要微微前傾,獻哈達的人會把哈達掛在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要雙手合十放在胸前,向獻哈達的人表示感謝。
茶水服務:當去牧民家或旅遊景點時,主人或服務員會先給客人壹碗奶茶。客人要微微起身,用手或右手拿起。千萬不要用左手拿起它,否則會被認為不禮貌。當主人或服務員倒茶時,如果客人不想喝茶,請用碗邊輕輕碰壹下勺子或壺嘴,主人馬上就會明白客人的意圖。給客人敬茶是壹種高貴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的歷史上,無論是富裕家庭還是貧窮家庭,無論是上層階級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在交際中還是在家裏,在旅途中,還是在其他壹切場合,茶都是娛樂品。客人來家裏時,茶是不可缺少的款待。所以牧民照例用壹碗奶茶招待客人,然後主人帶來炒飯和壹碗奶油(蒙古語叫交河)、奶豆腐、奶皮。
敬酒:倒酒是蒙古族對待客人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酒是食物的精華,是谷物的結晶,獻上最珍貴的食物是為了表達草原牧民對客人的尊重和喜愛。通常,主人將酒倒入銀碗、金杯或牛角杯,擱在長長的哈達上,唱壹首感人的傳統蒙古祝酒歌。如果客人拒絕喝酒,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蔑視,不願意真誠對待主人。客人要立即接住酒,將無名指蘸酒,指向天、地、竈的方向,以示對天、地、火神的尊敬。不要舍不得喝,而是要摸摸嘴唇,表示妳接受了主人純潔的友誼。然後身著民族服裝的家庭主婦帶來香濃的奶酒招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儀。主人會用詩意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妳喝壹杯草原美酒,這是我們民族傳統美食的精華,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善良和深情。”
祭神:蒙古族的儀式和宴會中有祭神的習俗。根據蒙古風俗指南,廚師將羊切成九等份的肉,“第壹份為天,第二份為地,第三份為佛,第四份為鬼,第五份為人,第六份為山,第七份為墳,第八份為水陸神,第九份為帝”。祭天把肉扔在蒙古包上面;獻祭的土地被扔進火裏;在神龕前供奉佛像;祭鬼放在袋子外面;祭山是掛在聖樹的枝頭,祭墳是祭這個民族的祖先。放在袋子外面,扔到河公園祭祀水神,最後祭祀成吉思汗,放在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薩滿教,薩滿教崇拜許多神靈。後來,喇嘛教這壹蒙古族信仰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將許多神靈納入了喇嘛教的軌道。
好客:蒙古族自古以來就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裏的訪客要熱情,不管是熟客還是陌生人。首先奉上香濃的奶茶,端出壹盤盤雪白的奶皮和芝士。喝完奶茶,主人會奉上醇香的奶酒,邀請客人喝盛夏的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抓肉招待客人,也有壹定的規矩。比如用有四根長筋的琵琶吃飯;牛肉配有帶半根肋骨的脊骨和壹根肥香腸。婚前或婚後,女孩回娘家用羊胸脯肉請客。羊的小腿骨、下巴、脖子肉都是給後輩和小孩吃的。在喜慶的日子裏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擺壹張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老有所依,尊老愛幼。去蒙古牧民家做客,遇到老人要問候。不要從老人面前經過,不要坐在他的上位,不要未經允許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時,應稱“您”,不準以“您”相稱或直呼其名。看到牧民的孩子不要吼,更不要打。不要在家人面前談論孩子的身體缺陷。對孩子好,對孩子好,被認為是對父母的尊重。
歌唱:蒙古族人的勸導往往是用真誠的歌唱來表達的。唱歌和勸說是同時進行的。往往是壹個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壹起唱,然後大家壹起歡呼。所以很多時候,酒都是滿的。歌唱有儀式性、即興性、壹人或數人、合唱性,其唱腔往往酣暢淋漓,徹夜不眠。待客之道:蒙古族有重視待客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壹直流傳著。
選擇獵狗:蒙古族有獵狗的習俗。所以他們很重視選擇壹只好的獵犬——“泰格”,也就是閹割過的短毛精品狗。在選擇和飼養獵狗時,要註意好的品種,即選擇腰長、尾巴長而對稱、聽覺敏銳、視覺敏銳、行動敏捷、奔跑速度快的幼犬作為獵狗。
問候:見面時互相問候,即使是陌生人;同行和熟人見面,壹般都會問“賽白奴”(妳好)。如果遇到長輩或初次見面的人,要問“何賽拜努”(妳好)。招待路人(不管認識不認識)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在蒙古族家裏做客壹定要尊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坐在地毯上圍著火爐,但火爐的西面是主人的住處,主人不坐的時候不能隨便坐。客人壹般喝主人送的奶茶,不喝是不禮貌的;主人要求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了主人的心。如果不方便多吃,就吃壹點。
基諾族風俗習慣
男士穿白色無領雙排扣棉大衣,背後繡圓形彩色淺色花紋,下穿寬棉白褲;女子頭戴鬥篷式尖頭帽,身穿雙排扣無領紐扣7色裝飾圖案的短上衣,胸前有壹個三角形貼身口袋,口袋上有圓形銀飾,下身是黑白平面和邊緣的短裙。基諾族的主食是大米,伴隨的食物主要是婦女采集的野菜、野果、菌類和自己的蔬菜水果。肉類主要是牛、豬、狗、雞,人類獵殺的動物也是肉類的主要來源。基諾族的房子過去是“幹欄”式的竹樓。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開始逐漸用堅固耐火的木柱和石磚取代茅草竹樓。
基諾族的婚姻是壹夫壹妻制,婚前自由戀愛,婚後很少離婚。過去仍然存在著壹些對偶婚和群婚的殘余。基諾族青年男女在舉行“成年禮”後,才有資格談戀愛。勞動中唱歌,用樹葉當字母約定見面的時間地點;兩個人壹拍即合之後,就可以生活在壹起了。婚禮通常在第壹個孩子出生後舉行。舉行婚禮時,長輩必須親自來。新娘婚後五天回了家,回到男方父母家住了幾天。
基諾族的葬禮壹般都是土葬,用挖出來的壹根木頭做棺材,埋在公共墓地,不留墳頭。死者整套的生產生活用品被作為祭品,富人還埋了壹個銀的銅壺。墓桌上建了壹個竹屋,裏面擺了壹個竹桌。死者家屬到竹樓供飯,壹天三頓,1-3年,然後竹樓被拆。因為公共墓地很少,不能隨意擴建,基諾族有在前輩的墳墓裏埋新棺材的習俗。死亡的孕婦和精神病人應當火化。基諾族夫妻不葬在壹起。
阿爾巴尼亞人不知道是什麽種族。是不是寫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