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華民族第壹個統壹的封建國家。始皇帝統壹六國後,實行“同文”政策,錢幣文字也在“同文”範圍之內。全國各地普遍使用小篆,貝殼、刀、布等原始貨幣被廢除。秦代宰相、政治家、書法家李斯用小篆書寫了瘦長遒勁的“半兩”和“二兩”錢幣錢文,開創了著名書法家寫錢文的先河,使我們得以壹窺兩千多年前李斯的書法,彌足珍貴。
秦代半梁幣是古錢幣,有圓方孔,表現了我們先民樸素的世界觀,即天圓地方圓的理論。作為中國錢幣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半兩古幣標誌著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形狀從此定型,並為歷代所沿襲,直至清代。此後,漢朝的商業活動蓬勃發展,錢幣制度也進行了重大改革。漢武帝開國大典第五年,即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五枚泰銖硬幣。硬幣的重量、大小和形狀都很合適,壹直使用到隋朝。五銖硬幣的發明是中國乃至世界貨幣史上的壹個創舉。當時其他民族還沒有完全開化,錢幣文化還沒有建立起來。到了唐代,廢除泰銖雙幣制的開元鮑彤,開始了鮑文幣時代,這是壹個觀念上的飛躍,因為鮑文幣的出現是信用貨幣的雛形。現代紙幣的鼻祖交子,據說在唐代就開始飛錢了。公元800年左右,北宋仁宗天盛元年(1023),晉朝完顏亮貞元二年(1154)進行,也有紙幣占據流通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