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是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發現的。當時他們不知道這是古代遺物。它只被用作治療所有疾病的藥材“龍骨”。許多刻有甲骨文的龜甲和獸骨被磨成粉末,浪費了許多極其珍貴的文物。後來,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治病時,從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中發現了甲骨文的位置。百年來,通過考古發掘等手段,在當地共出土甲骨154600余片。此外,甲骨文也出現在河南和陜西的其他地區,從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壹直持續到春秋時期。
甲骨文有壹種對稱而穩定的模式。書法有三要素,即用筆、完字、作曲。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來看,甲骨文已經發展成為壹種更加嚴謹和系統的文字。漢字的“六字”原則在甲骨文中有所體現。但是原圖和文字的痕跡還是很明顯的,象形的意思也很明顯。
2017 165438+10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項目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甲骨文的文獻學價值。
甲骨文在漢字漫長的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當之無愧的現代漢字鼻祖。漢字的萌芽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上的雕刻符號中。但是,這些刻字雖然有了文字的雛形,但都是簡單的符號和文字,沒有完整的體系和規律。甲骨文是最早的書面語言,有壹定的體系和嚴格的法律。據考證,甲骨文中約有4500個不重復的字,約有1700個已識別的字,這還不是當時使用的全部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古代漢字的寶貴資源。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發現了各種雕刻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兩三千年的孕育和發展,中國的文字在商代達到了基本成熟的階段。甲骨文有壹定的體系、嚴格的規律和豐富的內容,在中國古代漢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過去對古文字的研究主要以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為主,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甲骨文比《說文解字》早1500年,且來源於直接發掘的出土文物,可信度較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中的錯誤、解決青銅器銘文中的突出問題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