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的結構是怎樣的?
1.首先使用經典與歷史子集的傳統四分法,即《四庫全書》的四分法:經典——文化根源,特指儒家經典和解釋這些經典的儒家著作;歷史系——紀實,即編纂各類史書;分科——思想類,百家爭鳴編的,也就是哲學類書籍;收藏——文學,即編纂文學書籍。古代自然科學不發達,隸屬於部。圖書分類的意義在於把所有的書放在整個知識中相對固定的位置,以此來表明每本書在整個知識中的職責。最起碼也要讓很多書在擺放和檢查上有軌跡可循,不至於無所適從或者到處被搜。在這種要求下,《四庫全書》中有壹萬多種描述性圖書和書目性圖書,並不是簡單地分成四部分,就可以達到上述目的。於是不得不在四大部委下分成幾個“類”,有的甚至不得不在壹個類下分成幾個“屬”。比如《四庫全書》中的經典細節有:易、蜀、詩、禮(周禮、易禮、禮記、三禮、通禮、雜禮)、春秋、孝、五經、四書、樂、小學(訓詁、字書、韻書)2。我用大規模收集的方法,收集了比其內涵多很多倍的書籍,系統地挑選了3470種,代表了當時的知識世界。3.用更精確的方法進行校對、抄寫,用當時認為合適的、可以囊括壹切的分類進行組織,使之有序,形成當時認為的知識整體。4.每本書都有壹個“摘要”,排在全書之首。這個“總結”陳述了關於這本書的許多問題。壹方面,這壹摘要已經充分表明《四庫全書》中的每壹部原著都是壹個單元;而它本身,也是當時整個知識的壹個構成單位。5.除了書的頂部,所有的摘要都按照每本書的類別進行組合,使這些摘要成為壹個獨立的專集,命名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每壹類的分類和每壹部的總述,就是其綜合的《四庫全書表》和《四庫全書範本》,使《四庫全書》不僅是原著,而且是當時的整個知識世界都在總名之下。總之,《四庫全書》的編纂雖然沿襲了傳統的經、史四子集,但其分類和副標題比過去更加細化。經典類211類,歷史類15類,細分類14類,收藏類5類。每個類別前都有前言,後面是評論。本文簡要說明了這類書的起源和分類的原因。通過研究改變或調查了壹些書籍的分類。這樣,浩如煙海的古籍就有了系統完整的體系,今天仍然可以作為檢索古籍的便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