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們在除夕掛鐘馗的畫,現在在端午節也畫鐘馗,或者作為禮物,或者自己掛。這個變化起源於乾隆二十二年,因為瘟疫死了很多人。無奈之下,只好請鐘馗出來捉鬼,年復壹年成了風俗。
多年來,“驅魔神”鐘馗經久不衰。啟功先生的《鐘馗騎驢小戲》幽默風趣,富有時代感。漫畫家方成畫了壹幅鐘馗的畫像:鐘馗靴帽齊整,雙手袖於袍中,以石為枕,睡於地上,並寫下五言詩:“春日晨醒,鼾聲驚鳥。人間鬼太多,鐘馗精疲力盡。”這個寓言極其深刻。北京青年畫家徐洲畫了壹本鐘馗畫冊,蒙他送給我壹本。畫集裏的鐘馗很傳神,被很多開國元勛反復念叨——“此公不可少”。看來現代人更需要鐘馗。
故事《鐘馗嫁妹》中說,他是唐代壹個出身貧寒的書生,從小讀了很多詩書,才華出眾。但是,他長得極其醜陋,沒有壹個學者的嫵媚優雅氣質。正是因為這種醜陋的外表,他在科舉考場上受到了歧視。鐘馗憑著過人的才能,壹路過關斬將,進宮考試。但唐皇無法容忍鐘馗的醜陋,大筆壹揮,戲謔地取消了他的入學資格。十年寒窗苦讀瞬間煙消雲散。性格剛強的鐘馗選擇了死亡...
這個故事的最早版本見於博物學家沈括的《孟茜筆談》,與今天的故事略有不同。
考場冤案後不久,唐病重,夢中總被小鬼騷擾,睡不安穩。壹天深夜,他夢見壹個小孩潛入皇宮,偷走了他心愛的樂器,還在皇宮裏尖叫。就在他懊惱的時候,唐突然看到壹個藍色的身影從天而降。抓住孩子,撕開,吞下去。唐醒了,那怪病也治好了。回想壹下,夢裏那個穿藍衣服的人,就是醜書生鐘馗。於是我請畫師畫了鐘馗的塑像,掛在宮內外,以求辟邪保平安。從此鐘馗以捉鬼出名。
自北宋以來,幾乎所有的鐘馗故事都與此相似。
那麽這個流傳了近千年的故事有多真實呢?
先來看鐘馗。
我們查閱唐朝的歷史文獻,在所有唐朝的官方文獻中都找不到鐘馗這個名字。考場上類似的冤案,沒有逐字逐句的記錄。
有許多關於唐朝皇帝李隆基的軼事。然而,沒有故事說,鐘馗出現在他的夢治療唐黃明。更重要的是,考察科舉制度的發展歷史,唐不可能由主持科舉考試。因為科舉考試制度是壹百多年後由宋太祖和趙匡胤創立的。
這樣看來,鐘馗和他死後成神的故事,大概是宋代以後發明的。但這個故事至少有壹個真相,那就是在唐明帝時代,鐘馗已經是有名的捉鬼人了。
《全唐詩》中有這樣壹首詩,叫做《謝辭鐘祥與歷》。作者是唐朝的壹位宰相,名叫張越。詩中,我感謝皇上賜給我鐘馗神像和日歷。後來的大詩人劉禹錫也寫過類似的詩。從這些唐詩中,我們不難看出,鐘馗作為壹個神,在唐代已經很有名氣,懸掛鐘馗塑像成為上流社會的壹種流行習俗。
但詩中並沒有對鐘馗的身世以及如何走上神壇的解釋。
這可能就是宋代以後人們發明鐘馗成神故事的原因:宋代鐘馗與唐朝齊名,但人們無法解釋他的來歷。從流傳下來的詩歌和鐘馗的畫像來看,這種風俗早在唐、明兩代就已經出現了。於是人們引入了傳說中的唐黃明,編造了鐘馗的書生身份和死後的樣子的故事來解釋鐘馗的來歷。
那麽唐明帝送給大臣的鐘馗雕像是什麽樣的呢?
為什麽宋朝以此為依據來判斷鐘馗的士子身份?
能從那個偶像身上找出鐘馗的真正來歷嗎?
據記載,唐代畫家吳道子是第壹個擅長鐘馗繪畫的大師。雖然他畫的鐘馗已經失傳,但是有人在北宋的皇宮裏見過。北宋鑒賞家郭詳細描述了他在《吳道子》中看到的最初的鐘馗雕像。郭在《圖畫與經歷》卷六《最近的事件》中寫道:
“昨天,吳道子畫了鐘馗,身穿藍衫,壹腳壹眼壹腰壹毛,左手捉鬼,右手辨鬼眼。字寫得渾厚,畫得絕好。”
藍字“藍衫”與“衣衫襤褸”同義,意為衣衫襤褸,即衣衫襤褸。“腰笏”是指腰帶上有水,是大臣上朝時手持的木制禮器。“披巾披發”是形容他儒生身份和窮困潦倒的器具。從北宋書畫鑒定家郭對鐘馗畫作的描述來看,鐘馗的確是壹個相貌醜陋、出身貧寒的書生。
這是現存最早的鐘馗畫像,是五代人物畫畫家石可的作品。鐘馗的形象壹脈相承,壹直是個窮書生。
似乎從早期的畫像中,仍然找不到鐘馗真正來歷的線索。
或許我們忽略了壹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鐘馗在民間的形象。
要想知道鐘馗的真正來歷,就要把目光轉向民間。然而,在唐代的歷史文獻中,對鐘馗這壹民間形象的記載卻是空白的。
1900,敦煌。壹個王興的道士偶然發現壹部唐代寫的經書提到了鐘馗。文章名為《除夕》。
文章大意是:在壹個叫儺的儀式上,鐘馗穿著銀額鋼頭的豹皮,全身染朱砂。帶領十萬叢林怪,到處抓遊蕩的鬼。
似乎唐代民間出現了另壹種鐘馗,與上流社會流行的文人形象大相徑庭。所謂的儺是壹種怎樣的儀式,鐘馗在其中扮演什麽角色?他的出身和這個儀式有密切關系嗎?
翻開《新唐書》可以看到關於儺的記載。
《新唐書·禮記》中詳細記載了皇宮中舉行的儺儀。據《禮記》記載,雖然儀式的名稱都叫儺,但宮中的儺和敦煌鐘馗驅邪的儺還是有明顯區別的。首先,規模不同。其次,方是國家儀式中儺舞的首領,而不是敦煌驅魔中的鐘馗。
為什麽同樣是唐代的儺,差別如此之大?這是因為在唐代,確實有兩種儺;壹種是官方主辦的,叫宮廷家具或國家具,壹種是民間流行的,叫鄉鎮家具。
這種差異不僅在唐朝存在,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存在。
敦煌出土的《鐘馗驅魔圖》是最早記載鐘馗出現在儺儀中的文獻。從唐以後的壹些風俗和詩詞的描寫中,只能在農村儺中見到鐘馗。
好在現在還能看到這種古老的農村家具儀式。江西省萍鄉市石洞口村以儺舞聞名。村民們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唐朝時移居到這裏的中原人。儺舞是當時從中原帶過來的,代代相傳到今天。
儺舞中最活躍的角色是鐘馗。由於他在賽場上的頻繁出場和絕對的主角地位,人們有時會直接把儺舞稱為鐘馗。與唐代的儺禮略有不同的是,這裏的鐘馗不再披著豹皮,而是扮成副都督,而他的十萬叢林怪也簡化為四個副都督。但他在儀式中的作用並沒有改變,他仍然在捉鬼。
儀式開始後,儺舞者立即采用這種步法。而這個步法暴露了鐘馗的真實身份。這種步態有壹個響亮的名字,叫玉步,是大禹的步態。
壹千七百年前,晉代道家學者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了這種步法。傳說大禹治水時雙腿受傷,走路只能碎步前行。但人們對他治水的善舉心存感激,並不將其視為缺陷,而是因為與眾不同而視為神聖的證據。
那麽鐘馗采用這種步法的由來可以推斷如下:大禹生活在壹個氏族社會,氏族首領往往擔任巫師之職。所以他主持的祭祀儀式,因為這種特殊的步法而顯得與眾不同。後來的巫師沿襲了這種步法,稱之為宇步,不僅是為了紀念大禹,也是為了增加儀式的神秘感。
這個推測有道理嗎?至少有壹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鐘馗儺舞是壹種古老的巫術活動,而且確實起源很早,甚至早於傳說中的大禹時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從早期巖畫、石雕、陶器上的圖案來看,早在文明誕生之初,就出現了用巫術祭祀神靈的儀式,當時大概還伴隨著儺舞。
那麽鐘馗是那個時候出生的嗎?
對鐘馗面具的考察或許能給我們提供壹些幫助。面具是民族流行的鐘馗儺舞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在早期儺儀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面具在儺舞儀式中的重要性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儀式結束後,人們將面具放回原位,並焚香祭拜。照例,典禮主持人會有壹段歌詞來表達感謝和贊美。人們對這些木制面具充滿敬意,壹如既往。
由於鐘馗中跳舞的面具與商周時期的面具相似,所以關於鐘馗的起源有壹種假說:早在商周時期,鐘馗就出現了。鐘馗的名字很可能來源於當時壹個著名的巫師。
有學者考證,在殷商時期,也就是三四千年前,有壹個關於著名巫師鐘繇的傳說。他最擅長的法術是求雨,每次都是他出面主持求雨儀式,最有效果,所以人們用他的名字來指代巫師的職位。但鐘繇與鐘繇讀音相近,在流傳過程中被誤記為鐘繇。這是鐘馗起源的第壹個說法。
但萍鄉人卻有另壹種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們說鐘馗是個洗衣服的大棒槌。用桃木棍抽打衣服清理汙穢,確實與鐘馗的邪氣有關。
在漢代的磚畫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很多武士揮舞棍棒的形象。這是洛陽西漢墓壁畫中的大棒。但是為什麽棍子叫鐘馗而不是棒子呢?
三百年前,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對漢字的讀音做了壹次有趣的考證。顧認為,在訓詁學中,“鐘馗”壹詞的讀音是顛倒的,即鐘的聲母,和項的韻母拼在壹起——叫做“追”。所謂椎,古漢語中大棒的意思。
另外,鐘馗的字“鐘馗”是壹個古老的姓氏,現在已經很少見了。這個姓氏的由來也與大棒密切相關。據史料記載,殷代有七大遺民家族,即陶氏、石、範、舒、、饑、鐘馗。他們的姓氏來自他們擅長的手藝——陶氏制作陶器。樊氏制造柵欄,而鐘馗家的專長是制作木棍和槌棒。
如此看來,我們可以推斷,在很久以前,儺舞儀式的主持人是壹個手拿大棒的巫師。他手裏的大棒叫鐘馗,也叫椎。巫師們頻繁使用鐘馗扮鬼驅邪。久而久之,人們認為那根棍子有神奇的力量,進而認為鐘馗這個名字也寓意吉祥,甚至把鐘馗二字作為名字。比如南北朝時期,有的名字中就包含了鐘馗二字,比如喬鐘馗,寓意吉祥、驅邪。到了唐代,人們早已忘記了鐘馗原來的棍身身份,誤以為是古代壹個叫鐘馗的殺鬼人。上層社會流行的懸掛鐘馗雕像的習俗更是火上澆油,鐘馗的名氣與日俱增。
到了宋代,人們無法考證這位唐代大神的來歷,於是虛構了他的書生身份和冤死的悲慘經歷,演繹了壹段唐與鐘馗之間的恩恩怨怨。就這樣,壹個大棒槌變成了人,走上了神壇,成為了受人尊敬的神。這樣壹次誤闖的經歷,可以算是古代造神史上的壹大奇觀。
/view/9853.htm
鐘馗——娶個妹妹
唐朝的壹位學者鐘馗在高考中獲得了頭獎。因為他醜陋的外表,他很丟臉。壹怒之下,在後宰門被殺。
鐘馗娶妹的故事,講的是鐘馗死後留下了壹個妹妹。因為擔心,他抱著壹個夢想在冥界把妹妹嫁給壹個書生杜平,以此來放棄自己的心願。這部劇浪漫,彌補了兄妹之情,感人至深。
在迎娶妹妹的路上,鐘馗帶領著許多孩子載歌載舞,用各種美麗的造型表達著迎娶妹妹的快樂心情。
鐘馗的著裝應該表現出量刑的特點,穿著官服,戴著沙帽和頭盔,再現生前的書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