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馬漢部落發展成百濟國,陳晗部落發展成新羅國。公元532年至562年新羅統壹了韓歌部落,660年在唐駿的幫助下統壹了百濟王國。至此,原來的三國地區完全歸新羅所有。
高句麗(句子:G? u)原是中國東北渾江流域的壹個古老部落。公元前37年,部落首領高句麗在葛生骨城(隔河,今遼寧桓仁)建都,並以高句麗為國號。公元3年,高遷都內城(今吉林集安)。從第六世太祖高拱開始,世襲皇位得以確立,皇權得到加強,國家制度開始形成。自4世紀初高句麗占領樂浪郡以來,直接與半島南部的百濟、新羅兩個三國接壤,三國間的激烈爭奪由此展開。新羅不斷受到高句麗和百濟的攻擊,形勢非常危險,於是請求唐朝出面。唐朝調停失敗,在新羅的配合下出兵,於公元660年滅百濟,668年滅高句麗。百濟、高句麗滅亡後,新羅統壹了大同江以南地區。大通河以北至遼東屬唐朝管轄。
公元372年,秦王苻堅(公元338-385年,前秦世祖)。西晉滅亡,東晉在南方建立,黃河流域各族統治者相互爭鬥,在130多年的時間裏,先後建立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國家,史稱“十六國”。十六國有先秦、後秦、西秦。錢泰創建於350年,卒於394年)。他派使臣和寶塔(和尚)給高句麗送佛像和經書,高句麗十七世君主小獸王林也派使臣答謝。兩年後,和尚阿刀從先秦到最高刑。375年,高句麗建小門寺安置。以法蓮廟也是為了容納道而建的。此後,佛教傳入高句麗。
在苻堅出使高句麗的同壹年,高句麗設立了國家教育機構太學,以漢學為主要內容的高句麗教育在當時有了很大發展。高句麗從建國初期就開始用中文編纂和修訂自己的史書。有人用中文寫下了100卷的高句麗歷史事件,取名《劉基》。公元600年,楊穎國王命令國子監博士李文貞將《劉基》整理刪減成五卷。太昊國王的石碑是高句麗時期中朝文化交流的最好見證。紀念碑位於吉安縣東九華裏。它建於公元414年,高句麗將其政治中心遷至朝鮮半島前不久。石碑高6.39米,四面鐫刻漢字,正面為東南,共44行,每行壹般為4l字,計1775字。
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淵,在位時間為公元618~626年)派遣使節到高句麗,帶著佛像(道教徒對教會中最尊貴的神的尊稱)和道教的土。傳教團宣講《老子》的時候,有成千上萬的道士和庸俗的聽眾。公元643年,高句麗寶王派使者唐去求道經;唐太宗派道士舒達等八人到高州傳播道教,並贈老子《道德經》。道教教義傳入高句麗後,壹度壓倒佛教。在此期間,高句麗派遣貴族子弟到唐朝直接吸收中國文化。
高句麗藝術與中國的關系,從古墓壁畫中可見壹斑。壁畫墓集中在集安、平壤、安嶽等地,壁畫題材大致分為社會生活風俗畫、案例畫、精神畫三大類。前兩類多為三世紀中葉至五世紀中葉的作品,後者多為五世紀末至六世紀中葉的作品。高句麗的政治中心轉移到朝鮮半島後,墓葬壁畫在題材和技法上仍然保持著與中國文化的深厚淵源。
中國與高句麗在音樂上的交流,在墓葬壁畫和歷史記載中也有描述和記載。東首墓(位於朝鮮南黃海道安嶽縣)建於公元375年,發掘於1949。墓主人董守原是遼東慕容家族的官員,公元336年亡命天涯。前室壁畫的音樂上,有樂隊和儀仗隊,樂隊坐著,儀仗隊站著。專家推斷,寺廟裏演奏的這種禮樂應該是鼓樂;而高句麗對寺廟的倡導,應該是漢代中國的黃門(官簽)所倡導的。
從後室壁畫的舞曲可以看到高句麗樂器宣琴。據史料記載,這種樂器是第二任宰相王善友參照中國七弦琴的風格制作的。演奏時因“宣和來舞”而得名“宣和琴”,後稱宣琴。與前室壁畫的倡導不同,這裏沒有禮儀儀式。可以斷定,這不是壹場禮樂宴,而是壹場(私宴),使用的樂器是中國晉人創造的宣琴、和(以下簡稱阮、彈撥)。四弦四柱古琵琶。相傳西晉文學家阮成擅長彈奏此樂器,故名。)
百濟也廣泛吸收了中國文化。公元346年至375年,小固王在位期間,博士樂於用中文編撰百濟國史書記,可見百濟引進漢字和中國文化並非壹日之功。公元384年,東晉僧人摩羅南陀到百濟。第二年,百濟在南漢山建了壹座佛寺,教了十個和尚。佛教開始在百濟傳播。也是在這壹時期,百濟學者王人應邀赴日,向土道赤郎子親王等人傳授《論語》。這說明百濟不僅廣泛而深入地吸收了中國文化,也為中日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
根據周樹(唐令虎等撰寫。),北周的歷史是傳記式的。北周,南北朝時期北朝的最後壹個朝代,始於公元557年,亡於581)。據記載,百濟青年學生普遍喜歡騎射,刻苦鉆研中國古籍。他們中的佼佼者不僅能用中文寫文章,還會陰陽五行(陰陽五行合流)甚至占蔔術。這說明當時以中國歷史為主要內容的百濟教育相當發達。從534年到541年,百濟多次向梁(南北朝時期的壹個朝代,建立於502年,卒於557年)派遣使節,並邀請聶明、、工匠畫家、(,502 ~)等醫生,七世紀中葉,百濟和高句麗壹樣,派遣貴族子弟到唐朝學習和吸收中國文化。
百濟墓以周公松山裏墓為代表。在這裏的四神府中,墓壁上畫著用白粉繪制的四神,取材於中原的神話故事。據考證,武寧墓出土的銅鏡是百濟臨摹的,是我國典型的六朝(三國的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都以建康為都城,今江蘇南京,歷史上統稱為六朝,是三世紀初至六世紀末三百多年歷史時期的總稱);墓中出土的青瓷也來自中國。甚至,這座墓的磚形和墓室結構,與我國南朝的風格頗為相似。
百濟的佛教雕塑也起源於中國的六朝。百濟佛富有自然主義,表情溫和,相當不諳人情。所謂的“百濟微笑”出現在大多數佛像的臉上。如扶余軍守禮廢棄寺址出土的觀音菩薩銅像和如來蠟像(均在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既保持了傳統的形式特征,又體現了“百濟的微笑”。
七世紀上半葉,百濟開始雕刻摩崖佛像。1958忠清南道瑞山發現三尊莫言大佛。這個佛和觀音菩薩是造像,彌勒菩薩是半身(jiā,盤腿而坐)造像。神的眼睛睜得大大的,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可見百濟此時仍保持著中國南朝的傳統,只是佛像的衣褶(zhě)顯得有些僵硬。據此可以推斷這是百濟的晚期作品。
新羅是公元4世紀中葉至20世紀30年代朝鮮半島南部的三漢民族建立的壹個奴隸國家。公元682年,新羅建立國學。八世紀中葉,改國學為國子監,各科設博士、助教,並使《論語》、《孝經》為必修科,《禮記》、《周易》、《左傳》、《石矛》、《尚書》、《文選》為選修科。人類學家主要是15歲到30歲的貴族子弟,學習期限為9年。公元788年,新羅實行“讀三科”制度,進行國考招官。
隨著教育的發展和漢學的普及,新羅湧現出文帝、壽鎮、梁、馮遜、薛琮、強壽等眾多學者,其中強壽以善寫外交文書而聞名。671年,新羅文武大王金法民給唐朝行軍總管薛的回信,被史學界多數學者認為是強有力的第壹手。唐代行軍主將《答薛》不僅是壹部重要的歷史文獻,也是古代朝鮮珍貴的漢文範本。
公元631年後,唐太宗多次視察國學,表示對國學的重視和支持。此後,高句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紛紛送子女學習漢語。837年,新羅學習唐代國學的學生多達216人。新羅有許多成功的學生,其中金雲卿、金文薇和崔致遠是傑出的。
崔致遠出生於公元857年。他從小聰明好學。12歲入唐。臨行前,父親對他說:“十年不成材,就不叫我兒子,我也不叫兒子。”人們對他寄予厚望。崔致遠在唐朝刻苦讀書。65,438+08歲,秀才,宣州溧水(今江蘇鎮江)縣尉(官名)。秦朝開始,漢朝沿邊境而設,兩大郡壹小郡掌管壹郡軍務。在唐代,縣尉通常是第壹個進士出身的官員。致遠28歲的時候,想家了。公元885年,(李·~ TN,公元874年至888年在位)下詔命令他返回東方。回國後被新羅朝廷留作侍郎(官名)和翰林學士。致遠晚年因痛恨政事腐敗,決心遠離官場,帶著家人隱居在葉嘉海印寺,直至去世。致遠在唐代很有名氣,他和唐代詩人羅隱、顧雲交了很好的朋友。回國前,顧為他送行贈詩壹首,其中寫道:
十二船渡海,文章感動中國。
十八戰在園中肆虐,壹箭射穿金門策。
崔致遠的詩集《歸畢沅耕》(20卷)收入《新唐書·文藝》。他為新羅時代的學術和文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朝鮮漢文學的奠基人。
張寶浩、正念、梁月等唐代當官的著名新羅人。張寶浩、正念皆武將,善戰智勇雙全。中唐詩人杜牧(公元803-852年)曾為他們寫過傳記。朝鮮《三國誌》中的張寶浩、傳記是杜牧著述的抄錄,只是對張、鄭後期新羅政局起到了很大作用,與杜牧所撰略有出入。
在新羅統壹百濟和高句麗之前,總體來說,新羅的書法是落後於高句麗和百濟的。通俗的書風,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就是所謂的“俗書”。新羅統壹百濟和高句麗後,直接吸收了唐朝的書法藝術,並由顏(公元709-785年唐朝書法家真卿)和歐(公元557-641年唐朝書法家)推廣和流行。
在新羅的書法家中,金生是最傑出的。金生出身貧寒,壹生致力於書法。他已經80多歲了,但仍堅持不懈。它的隸書和草書都是出神入化的,被世人視為珍寶。奉化太子寺朗空大師白嶽雲起塔碑,立於公元954年,是金生原著人物集。
唐和新羅還交換了鮮花、種子、茶葉和茶葉品種。在《三國誌·山德皇後傳》中,有這樣壹段佳話:
美德·禁忌女王,真的是王萍的長女。德曼慷慨、善良、敏感。真邱(Hōng,已亡),無子女,中國李德曼人。鎮平為王時,得到唐朝的牡丹花和種子,以示德行。德滿日:“此花雖絕艷,必無香。”王小口:“妳怎麽知道?”是的,我說:“畫裏沒有蜜蜂和蝴蝶,所以我知道。壹般來說,女人有民族色彩,男人跟著。花有香,蜂蝶隨,是也。這花絕艷,畫無蜂蝶,必無香。”妳說種就種吧。
據可靠記載,茶葉是在新羅時期從中國傳入朝鮮的。公元828年,新羅派唐朝使者達廉從中國帶回茶籽,種在地理山(智異山)下的華嚴寺周圍。從此,朝鮮開始種植和生產茶葉。至今,全羅南道、全羅北道、慶尚南道仍產茶,茶的種類很多。當然,中國的飲茶技藝和茶道精神也是在當時和後來逐漸傳入朝鮮的。與日本不同的是,日本講究完整的茶道,而朝鮮更註重茶道。
先秦時期。高句麗,佛教後裔,由高句麗傳入新羅。隨著佛教在新羅的逐漸興盛,在中國學習的新羅僧人也越來越多。他們中的壹些人壹生留在中國,長期從事佛經的翻譯或註釋工作,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有的學成回國,成為新羅嚴宗、禪宗等教派的祖師。
公元549年春,“梁使入校僧覺德送舍利子(至新羅)”(見《三國誌》。撒丁舍利刨,佛教說釋迦牟尼的屍體被燒成佛珠,後來也指高德和尚死後留下的骨頭,又稱舍利子)。這是中國最早的新羅僧人留學記錄。元光,新羅學僧,公元578年赴陳(南北朝壹朝,創建於公元557年,卒於公元589年)金陵寺聽課,廣泛研讀佛教經典;在蘇州虎丘山居住後,他教授石成和般若,在中國傳播了新羅和尚的名聲。陳去世後,元到長安學習《攝影論》。回國傳教後,於公元630年去世。出家之前,袁光廣泛閱讀中國書籍,包括《論語》、《孟子》、《春秋》、《史記》。後來他又提出了五戒,即“忠君,孝親,忠友,戰而不退,殺而有擇。”這五條戒律已經成為新羅青年組織“花刀郎”的中心思想。不難看出,五戒源於儒釋道。
公元627年,15歲的新羅高僧元策來到唐朝都城長安,向中國高僧學習佛經。玄奘大師回國後,元策立即上學,他被授予瑜伽大師地論(“瑜伽”也叫“瑜伽”,梵文是瑜伽)。《程維之論》等等。後來被稱為西明寺大德。對佛和高僧的尊稱),這是為程維智論、沈潔密經、王人經等所寫。唐高宗後期、武則天前期,她對選民譯經堂進行了巡察,幫助大乘菩薩翻譯大乘經、大乘經。元策勤奮好學,成為玄學法師的著名弟子之壹。他死後,玄雷的另壹位著名弟子窺基被安葬在玄雷墓塔的兩側。
傳入朝鮮的中國佛教宗派有法家、涅槃、華嚴、法家、法香宗、凈土、天臺、禪宗。禪宗在朝鮮是從九三分離出來的,即甲誌、張世、同裏、舍克、林峰、獅子、聖居、須彌山、日出。壹般來說,前五大教派和禪宗合稱為五教九三。五教九三,除高麗王朝初年九三的須彌山、西洋山外,都是新羅王朝建立的。
自菩提達摩(菩提-達摩。中國禪宗創始人),禪宗開始在中國傳播。中國禪宗傳到六祖慧能(即慧能,公元638 ~ 713年)時,分為南禪(南禪)和北禪(北禪)。中國禪宗的高峰是在唐朝。當時有很多新羅僧人來唐朝學禪。
是新羅高僧法朗第壹個把中國禪宗介紹給朝鮮。相傳法朗向中國禪宗第四祖道心(公元580-651)學禪,回到新羅,在那裏將禪傳於弟子沈星(也作《慎行、信行》,公元704-779)。學禪後,沈星感到有責任讓禪宗在朝鮮廣泛傳播,於是決定親自來到唐朝,在高僧普濟的弟子智空門下修行。後來,沈星回到朝鮮,在知壹山傳教。
對中國佛教宗派傳播影響較大的還有兩位新羅僧人,壹位是向異,壹位是宵遠。易祥於公元669年到達唐朝,在那裏與鐘南山的智延法師(Yǐ n)(國際上稱為“智香法師”)壹起學習《華嚴經》經典,與中國佛教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賢壽法師”(即法藏大師)是同學。回國後,向異成為新羅延宗的始祖。向異手下有吳鎮等十個弟子,所以華嚴宗才能在新羅興盛。
和壹起去唐,但在路上被高句麗扣留。宵遠深入研究玄奘的佛經翻譯,在新羅倡導法家思想。為了消除(xiāomǐ,消滅)各教派的對立,他寫了《十門與顛覆論》。正因為如此,宵遠的法家學派與唐代略有不同,被稱為“海東(朝鮮)學派”。宵遠破戒後,自稱居士J,皈依(guīyīy,亦稱。駁》)凈土宗,並四處遊歷,致力於本教派的傳播。
相傳,被稱為“東南第壹山”的安徽九華山,與新羅高僧金喬覺有著特殊的關系:喬覺原是新羅皇室,曾前往江南池州府青陽縣九資山(後稱九華山)修行。他在山頂坐了幾十年,於貞元十九年(803年)夏去世。據說他的身體三年不腐,類似於佛經中的地藏菩薩瑞;佛教徒認為他是菩薩的化身,所以稱他為“金寶”。當時居士和僧人在他的葬地建了壹個“藏文化”,供人們祭拜。從此,九華山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壹。鼎盛時期,九華山有300多座佛寺,4000多名僧人,香煙常年縈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