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在古代,如何制作具有神奇力量的良渚玉器?

在古代,如何制作具有神奇力量的良渚玉器?

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浙江余杭良渚遺址西側反山墓地發掘11良渚文化墓葬,出土各類玉器1200余件(組)。次年,在反山墓地東北約5公裏處的堯山墓地又發現了11良渚墓葬。這兩個墓地出土的玉器總量大大超過了以往發現的良渚文化所有玉器的總和。反山和堯山墓地的發掘,把人們對良渚文化及其玉器的整體認識提高到了壹個新的水平。

根據目前的資料,良渚文化中的玉器有30多個品種,主要器物有玉、玉、玉、冠、三叉戟、鐲、管、珠、墜、筒、錐、鉤、環等。

翡翠翡翠是壹種圓形的煎餅狀物體,中間有壹個圓孔。良渚文化玉璧幾乎是素無紋路,有對生孔,璧身較大,出土玉璧數量較多。在良渚文化墓葬中,有的玉器集中在墓主人的腿腳上,有的則平放在死者周圍或身下,在制作上呈現出明顯的精細和粗糙的差異。與此同時,也存在著無玉、不玉、不玉的現象。據此,人們認為翡翠玉器除了是良渚文化時期流行的禮器玉器之外,應該還有其他功能,比如代表某種財富或貴重禮品。

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大最精美的玉器。所有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琮都有不同而簡單的雕刻圖案,其主題是由獸面和神人組成的神、人、獸形象。琮的形狀多為外圓,琮身有大有小,有的分層分段。最短的玉琮只有壹段,最長的有10多段。被稱為“玉琮王”的標本來自浙江省礬山12號墓。這個“王聰”是壹個長方形的短圓柱體,中間有壹個圓孔,上下貫通。四邊中間被壹條5厘米左右的直槽壹分為二,橫槽分為四段。顏身高8.8 cm,拍攝直徑17.1 ~ 17.6 cm,光圈4.9 cm。這是第壹次在四個直凹槽中發現神、人和獸的面部圖像。形象主體是壹個神人,倒梯形臉,圓眼睛,寬鼻子,扁嘴。65,438+06齒由長橫線和短豎線勾出來,戴在頭上,內層8組細卷雲紋,外層寬冠,單線為莖,雙線為邊,短線為根的放射狀羽毛22組。面部和冠蓋都是微凸的淺浮雕。下半身為肢體,上肢聳肩,雙臂平展屈肘,五指平叉至腰,下肢蹲伏,三爪蜷曲,四肢為陰線雕刻的卷雲線、弧線和短直線,神人胸腹部浮雕有威嚴的動物面孔。在扇子的四個角上,以角為中軸線向兩邊展開,左右對稱。1、3段為神、人、獸面部的簡化圖像,2、4段為神、人、獸面部胸腹部之間的“獸面紋”,但省略了鼻子和精細紋飾,兩側增加了壹組鳥紋圖像。這件“王琮”是良渚文化的第壹件玉琮,也是全面了解良渚文化玉琮的珍貴例證。良渚文化中玉琮的演變和作用,學術界仍在探討。有學者認為,玉琮可能是某種與圖騰崇拜有關的東西的變形。玉琮的形狀及其內圓和外圓象征著天地之間的和諧。這個玉禮器不僅僅是壹個貫穿天地的裝置,更是某種力量的象征。玉琮上的神、人、獸形象及其與鳥形象的組合是良渚文化時期人們崇拜的神的象征。鳥獸人象征天、地、神,是良渚文化先民在原始宗教演變中對崇拜對象的最終和最高形式的“合並”。

在良渚玉中,玉冠的形狀與神、人、獸面部上部插有羽毛的冠非常相似。有很多素面朝天的,只有少數刻著精致的神、人、獸形象。礬山、瑤山出土的冠形器皿大多位於死者頭部的側面,附近常放串有或連有玉管的玉皇,似乎不切實際。目前,該裝置的用途尚不明確,有人認為它具有向上帝祈禱的意義,是巫術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器皿。

三叉器只有反山和堯山墓地才有。器物上端有三個平行的分支,都有孔,可以從上到下穿過。它們通常用壹根長長的玉管連接,與成組的圓錐相鄰或堆疊在壹起,壹些器具有三個方形突起,背部有垂直的孔或在兩側的樹枝上鉆孔。此器僅在礬山和堯山出土過,約有壹半有精美的神、人、獸圖像,有的正反面還刻有花紋,技術十分精良。串飾是以管、珠、墜為主體的裝飾品。玉管數量眾多,每串壹般有10多件或幾十件。管的橫截面為圓形,同壹串中相鄰的玉管可以對接合並。珠子的數量很少,有的形狀像短管,有的只有兩端是圓的,有的是球形的,有的壹邊齊平。吊墜的形狀與錐體相似,但有短有短,橫截面為圓形,每個墓中往往有壹個或壹對。

玉器中也有壹些長短不壹的錐體,短則幾厘米,長則近40厘米,有圓錐形的,也有方圓柱形的。有些部分是方形的,裝飾有神、人、獸面部的簡化圖像,它們的功能還有待研究。有很多平面和圓形的裝飾,圓形的裝飾中央有孔,形狀很小,往往壹側有壹個小洞供穿過。該器有許多素面,有三四個龍首雕刻出幾個輪廓。出土的胸部,常伴有黃,應是裝飾物品。

玉器的品種是怎麽來的?良渚文化的玉雕技術壹直是人們非常關註和熱衷研究的課題。在還沒有使用金屬工具的年代,我們的祖先能雕刻出如此美麗多彩的玉石世界,的確是世間奇跡。

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過程大致分為選料、切割、打磨、素描、鉆孔、雕刻、拋光等幾道工序。

良渚文化的玉器之所以整齊美觀,與打磨拋光工藝密不可分。玉料切割後,胎料表面必然會出現凹凸不平的情況。雕刻前,表面必須弄平。工匠們可能會采用研磨石器的方法,在平坦的沙地上或覆蓋壹層細沙之類的平臺上反復研磨胎料。這種處理方式雖然最終會在玉石表面留下痕跡,但打磨後留下的痕跡畢竟很淺,會在後續的打磨過程中消失。玉器的拋光可以使用獸皮和亞麻織物等。玉器在來回摩擦這些物品時,會產生類似鏡子的效果。

良渚文化玉器中廣泛使用鉆孔技術。有些大直徑的孔是用木棍或竹筒蘸上沙子和水鉆做成的,如琮、璧等玉器上的孔。有些小直徑的穿孔,有的只有1 ~ 2mm甚至更小,是用石器加工的。

在良渚文化時期,鏤空技術已經出現。從桿頭、頂山器和堯山黃來看,有的人先鉆單孔,有的人先鉆連孔,然後用弓、桿等工具勾勒輪廓。雖然當時的鏤空工藝粗糙,造型簡單,但這種工藝的出現是玉器制作上的突破,為後來玉器鏤空雕刻的普及和提高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