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什麽?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什麽?

甲骨蔔辭有數刻圖案符號的動物甲骨文(資料照片)指殷墟甲骨文,又稱“殷墟文字”、“殷琦”,寫於商代的龜甲、獸骨上。65438+是2009年底在河南安陽小屯殷墟發現的。它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在中國商代晚期(14 ~ 11世紀)被皇室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商朝滅亡,周朝興起後,甲骨文繼續使用了壹段時間。是中國發現的比較完整的古文字體系。甲骨文是古董商和銘文師在1898鑒定出來的。之後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龜甲和獸骨。加上其他地方零星收集,至今已收集10萬余篇,其中單篇最長100余字,可見應用文的雛形。(摘自《應用寫作》第3期1992《應用寫作的原型——甲骨文》)。

關於甲骨文的發現,還有壹個故事:清朝光緒年間,有壹個叫王的人,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官員。有壹次,他看到壹種叫龍骨的中藥,覺得很奇怪,就翻看了渣滓。沒想到上面還有看似字面的圖案。於是他買了所有的龍骨,發現每個龍骨都有相似的花紋。他確信這是壹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發現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這裏出土了大量的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和哺乳動物的甲骨文,所以人們把它們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們的學科叫做“甲骨”。

在總共* * * 65,438+百萬塊甲骨中有5,000多個不同的字符和圖形,其中大約65,438+0,000個字符已經被識別。

甲骨文中約有27%的形聲字,說明甲骨文是壹個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

甲骨文是中國的壹種古老文字,被視為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被視為漢字的壹種文字,也是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文琪、龜甲或龜甲獸骨。甲骨文是非常重要的古文字材料。大多數甲骨文是在殷墟發現的。殷墟是著名的殷商遺址,包括河南省安陽市西北的小屯村、花園莊、侯家莊。這裏曾是殷商晚期中央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故稱殷墟。這些甲骨文基本上是商朝統治者的占蔔記錄。商統治者迷信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會不會下雨,莊稼會不會有好收成,戰爭會不會有勝利,要給鬼神祭祀什麽,以生育、疾病、做夢等事情來占蔔,了解鬼神的意誌和事情的好壞。占蔔用的材料主要是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在甲骨背面挖或鉆壹些小坑,用來占蔔。這種小坑被甲骨文專家稱為“鉆”。占蔔時加熱這些小坑,導致甲骨表面出現裂紋。這種裂縫被稱為“預兆”。甲骨文中的“蔔”字就像壹個符號。從事占蔔的人根據占蔔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兇。根據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壹個完整的中文書寫系統。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中,字數已達4000字左右。其中有大量的能指、象形字、會意字,還有很多象形字。這些文字在外觀上與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但從構詞法來看,兩者基本相同。

目前約有654.38+0.5萬片甲骨,4500余字。這些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極其豐富,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習俗,還包括天文、歷法、醫學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中識別的約1500個字來看,已經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物、轉註、借字”的方法,顯示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年~公元前10年)以龜甲和獸骨為基礎的文獻。這是已知中文文獻的最早形式。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以前被稱為文琪、甲骨文、甲骨文、龜版、殷墟等。現在它們通常被稱為甲骨文。由於迷信,商周帝王用龜甲(常見於龜甲)或獸骨(常見於牛肩胛骨)占蔔,然後雕刻占蔔的相關事項(如占蔔時間、占蔔者、占蔔內容、占蔔結果、驗證等。)在甲骨文上,並由皇家歷史學家作為檔案材料保存下來(見甲骨文檔案)。除了蔔辭以外,甲骨文的供品中也有壹些令人難忘的銘文。甲骨文的貢獻涵蓋了天文、歷法、氣象、地理、國家、世系、家族、人物、官員、征服、監禁、農業、畜牧業、狩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出生和災難等。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的社會歷史、文化和語言,是極其珍貴的第壹手資料。

[編輯本段]甲骨文特征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來看,甲骨文已經發展成為壹種更加嚴謹和系統的文字。漢字的“六字”原則在甲骨文中有所體現。但是原圖和原話的痕跡還是很明顯的。其主要特點是:

(1)從字的結構來說,有些象形文字只強調實物的特征,筆畫數和正反面不統壹。

(2)有些甲骨文的認識字只要求部首符合明確的意思,而不要求固定。所以甲骨文中的異體字很多,有的字可以寫成幾十個,甚至幾十個。

(3)甲骨文圖形的大小往往是由實物的復雜程度決定的,有的字可以占據幾個字的位置,或長或短。

(4)由於字是用刀刻在堅硬的獸骨上,筆畫較細,多在方筆。

因為甲骨文是用刀刻出來的,而且刀又尖又鈍,骨又細又粗,又硬又軟,所以刻出來的筆畫粗細不壹,甚至細如發絲,筆畫的關節都是剝落的,又粗又重。結構上,長短大小不壹定,或者分散不均勻;或者密密麻麻的層層疊疊,非常整齊肅穆,所以能表現出簡約多變的無限趣味。

甲骨文雖然結構大小復雜不壹,但卻有著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來說是從甲骨文開始的,因為甲骨文已經準備了書法的三要素,即用筆、綁字、構圖。

[編輯本段]甲骨文的發展

甲骨文因刻在龜甲獸骨上而得名,是殷商時期流傳的壹種書跡。內容是壹篇甲骨文,記錄了從盤庚遷徙到紂王的270年,是最早的書跡。殷商有三個特點。殷代武鼎占蔔用的龜甲是信史、飲酒、拜鬼神;正因為如此,這些決定了捕魚、征服、農業等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被重新發現,成為研究中國文字的重要資料。

商代筆墨精良,書體因雕版而薄而尖,有刀鋒之趣。受文風興衰的影響,可以分為五個時期,下面介紹。

第壹,雄偉時期:

從盤庚到武定,壹百年左右,受武定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大壯闊,是甲骨文書法的極致。壹般來說,筆圓而尖,富於變化,無論胖瘦,都極富朝氣。

第二,我衷心希望:

從祖庚到祖甲,大約用了四十年。兩人都算得上聖王。這壹時期的書法只是蒼勁有力,大體上繼承了前代的風格,墨守成規,鮮有新造,但沒有前代那樣蒼勁豪放。

第三,頹廢時期:

Suan信來到康定已經十四年了。這壹時期可以說是殷代文風衰微之秋。雖然還是有不少工整的書,但是段落零散不規則,不那麽規整,有些幼稚混亂,加上錯別字的數量也不少見。

第四,陡峭期:

從武夷山到丁,大約用了十七年時間。武文丁立誌恢復武定時代的雄渾,書法風格變得蒼勁有力,呈現出年輕化的氣息。在纖細的筆觸中,有壹種非常強烈的風格。

動詞 (verb的縮寫)嚴格期限:

從第壹次到帝辛,大約89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略接近二期;長度加長,謹小慎微,沒有頹廢之癥,缺乏英姿。

甲骨文上的細字也受刀雕的影響。在占蔔中,“是”或“否”常刻在龜甲中央縱線的兩側,從中線向左右書寫,所以兩邊對稱和諧,具有對稱之美。而且刻制後的大小字都是墨墨相填,或者正反面都是朱墨,更具藝術性,堪稱書籍史上的奇跡。

甲骨文內容

甲骨文的大部分內容是商代王室占蔔的記錄。商朝人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過問。有些占蔔是關於晴天和雨天,有些是關於農業收成,有些是關於疾病和尋求兒童,狩獵,戰鬥,犧牲和其他大事情需要問!因此,甲骨文的內容可以窺見商代人們的生活,以及商代的歷史發展。

甲骨文書法

安陽殷墟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系統文字,也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另壹方面,古文字橫向密集的結構在書法中真正初具規模,如用筆、結構、章法等,孕育出書法藝術之美,值得欣賞和品味。就甲骨蔔辭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琦納粹百科全書》序言中,對自己的書法表示了極大的贊賞:“甲骨上刻有甲骨文,精美的銘文和優美的文字,千百年來壹直使我們的後人著迷。文風因人而異,因世界而異。總的來說,武丁的世界充滿了豪放的文字,狄逸的世界是美好的,文仙是美好的。線條的密度,文字的結構,圓圈的小心,以及順序...只知道現存的契約是代法書,契約書的是殷的鐘王就夠了。”

“王鐘·劉燕”指古代四大書法家。殷朝的“王鐘劉燕”是刻蔔辭的歷史學家和占蔔者。正是他們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史料,以及珍貴的古代書法作品。如果我們粗略地看壹下甲骨文的書法形式,我們會發現早期的字體很大,如羅振宇的《殷墟書·齊靜話》中收錄的許多武定時期的甲骨文,非常大氣,引人註目;到了商朝末年的狄彜、帝辛時,文字變得細小瑣碎;至於西周的甲骨文,就更微妙了。

甲骨文的風格類型:壹是雄渾渾厚;二是美觀輕便;三是整齊規整;第四種是婉約細膩型;第五,發育良好的古拙型。簡而言之,甲骨文雖然是雕琢的文字,但他的筆法卻意味深長,風格雜糅,或者說骨架開闊,令人心曠神怡。或細絹秀秀,以簪花之式,字裏行間,多有精美書法。

所謂“甲骨文書法”,壹般有兩層意思。

壹是指根據商周甲骨文的字體結構和書法特點,工整地模仿出來的書法作品。這類作品可以收集古文字,根據需要組合成新的句子。內容雖新,但文字卻和三千年前殷人寫的壹樣豐富典雅。但是甲骨文只有2000多字,其中有很多生僻字(尤其是人名、地名)沒有放出來,真正派上用場的並不多。所以,壹旦遇到甲骨文裏沒有的字,寫出來的對聯、碑文裏又無法替代,就只好用偏旁拆分,自己拼接;如果妳不能再拼寫出來,妳將不得不求助於其他古代漢字如金文。這次創作的領軍人物是羅振宇。1921年,他經過研究,用毛筆將甲骨文寫成對聯,出版了《尹姬遺址》。緊接著張羽、高德新、王繼烈等人,也紛紛模仿姬紫的創作。壹些古文字學的前輩,如董作賓、尚承祚、、於,也擅長甲骨文書法,是真正意義上的甲骨文書法作品。

另壹方面是指借鑒甲骨文的特點,自己創作的現代書法作品。他們把甲骨文當成壹種靈感,只是藝術創作中的壹點點靈感,並不是在追求“相似”。所以他們並不嚴格按照甲骨文書法的特點來寫,而是可能結合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的特點來創作。這樣的書法藝術雖然和古文字學有關,但並不相同。

甲骨文的發現

古甲骨上的刻痕被認定為商代文字,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中國第三次考古發現之壹(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遺存)。而安陽出土甲骨文的發展卻很偶然,充滿戲劇性。

清末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天,在北京清廷擔任國子監供酒的王(1845-1900)得了瘧疾,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大仁堂中藥店買了壹劑中藥。王偶然看到的壹種藥叫龍骨。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這塊骨頭上怎麽會有幾十萬年前的雕刻符號?這不禁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以研究古代石刻而聞名的王仔細研究,發現這不是壹個普通的刻痕,而是酷似古文字,但其形狀既不是毛筆(大篆),也不是印章(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進行深入研究,他派人到大仁堂,以每根二兩銀子的高價,將藥店裏的刻龍骨全部買下。後來又通過古董商範等人搜刮,累計1500多件。

經過對這些龍骨的仔細研究和分析,他認為它們不是“龍”的骨頭,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動物骨頭。他從甲骨上的刮痕中逐漸認出了“雨”、“日”、“月”、“山”、“水”等字,進而查出了商代幾個國王的名字。這證實了這是壹種刻在動物骨頭上的古文字。此後,這些刻有古文字的甲骨文在各行各業引起了轟動,學者和古董商都在爭奪它。

曾有人質疑王在中醫中發現有文字的龍骨的理論,認為王在相關著述中沒有這方面的記載,王吃的龍骨已在藥房加工成細顆粒,看不到刻有文字的痕跡。而且當時菜市口周邊也沒有大仁堂藥店。對此,後來研究甲骨蔔辭的學者周紹良說,當時的龍骨在中藥店裏是按件出售的,直到20世紀30年代他去中藥店買龍骨時還是這樣。至於大仁堂藥店,當時不在菜場,但菜場有壹家很有名的熙和年堂中藥店。當時人們迷信熙和年堂,要去熙和年堂藥店買中藥,可能也是當時誤傳的結果。

在甲骨蔔辭被證實之前,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的農民們不停地挖掘,在他們的地裏挖出古老的甲骨。據說第壹個用甲骨做藥材在中藥店賣的人是壹個叫李成的理發師。有壹次他得了膿腫,沒錢求醫買藥,就把這些甲骨文磨成粉,敷在膿腫上。沒想到膿液被骨粉吸幹了,發現骨粉也有止血的作用。從那時起,他收集它們,把它們描述成龍骨,然後賣給中藥店。

經過很多學者專家的考證,所謂龍骨其實是商代占蔔的工具。占蔔之前,人們把龜甲和牛的肩胛骨看得整整齊齊,然後在甲骨背面鉆上圓形的深窩和淺槽。占蔔時,他們先向鬼神祈福,然後用燃燒的樹枝將深巢或凹槽的側面燒至壹定程度,甲骨相應部位出現裂縫。因此,占蔔師根據裂縫的長短、粗細、平直度、隱蔽性來判斷事情的好壞、成敗。占蔔之後,用小刀將占蔔的內容和結果刻在占蔔的附近,這就是甲骨文。刻有甲骨文的甲骨被妥善收藏在地窖裏作為檔案,流傳後世。甲骨文發現的故事,後來被稱為“壹枚甲骨文震驚世界”的奇跡,在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寫下了傳奇的篇章。

[編輯此段]甲骨文研究

第壹個證實甲骨文的王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著書立說,八國聯軍就逼近了北京,他被任命為在首都的大臣。

1900年7月,侵略軍兵臨城下,慈禧太後率領皇室倉皇出逃,王徹底失望。他對家人說:“我活不下去了!”然後寫下絕望的文字,毅然服毒,墜井,享年56歲。

後來,人們把最早發現甲骨文的人稱為“甲骨文之父”。1989年秋,甲骨文發現90周年之際,為紀念王的功績,在他的家鄉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修建了紀念館。

王殉難後,他的大部分甲骨都轉給了他的好友劉鶚(即《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鐵雲)。劉鶚進壹步收集了5000多塊甲骨。1903年,他印制了《鐵雲藏龜》壹書,首次公布了甲骨文資料。不久,學者孫詒讓根據《鐵雲藏龜》的資料,寫出了中國第壹部甲骨文研究專著《文琪例》。

甲骨文發現後,在學術界引起轟動。古董商為了獨占財源,對甲骨來源保密,後來謊稱來自河南湯陰、衛輝等地。直到1908年,學者羅振宇第壹次到出土甲骨的河南安陽小屯村考察,於是派親戚到安陽購買,並親自到安陽實地考察。先後收集甲骨近2萬片,並於1913年選編2000余片,編入《殷墟舒淇》(預編)出版,後編《殷墟舒淇京華》(續),為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羅振宇之後,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陳、、、余、、胡厚宣等。,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證和研究,並形成了壹門特殊的學問——甲骨文。董作賓、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並稱為“甲骨四大殿堂”,被譽為甲骨研究的集大成者。

甲骨文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獻記錄。現在,甲骨文已經成為壹個引人註目的世界性學科,有500多名中外學者從事研究,發表了3000多部專著和論文。對歷史學、文獻學、考古學都有重要意義。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壹篇《殷本紀》,詳細記錄了商朝的世系和歷史。以前史學界很多人對這些記載持懷疑態度,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也沒有留存實物資料來證明。

本世紀初,羅振玉在其甲骨中發現了商代第壹男、第壹王的名字,證實了這些甲骨所來自的小村莊就是殷墟所在地,史書上稱“洹水南,殷墟上”。

此後,學者王國維對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古王公進行了詳細考證,並與《史記》中的記載進行了比較,證實了《史記》中殷本紀的可信度。殷墟是商朝第10任國王。公元前1318年,盤庚從燕(山東曲阜附近)遷都殷(小屯村周圍)。此後歷經第8代12王,在這裏建立了273年。這些研究成果使考證可靠的中國歷史提前了壹千年。

從壹塊殷商甲骨文的發現和鑒定,發展到肯定壹個3000多年前和600多年前的朝代。多麽了不起的發現!這樣,20世紀20年代的壹些學者認為中國可信的歷史始於西周,“疑古”思潮被徹底否定。

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反映了商代占蔔的繁榮。從國事到私生活,如祭祀、氣候、收獲、征服、狩獵、生病的人、分娩、外出等。,皇室貴族都求神指教知道吉兇決定停止。於是,占蔔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壹件大事,朝廷設立了專門的機構和占蔔官員。有銘文的甲骨文被保存為國家檔案,堆在山洞裏。因此,甲骨文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壹手材料,反映了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至今,據學者胡厚宣統計,* *共出土甲骨154600余件,其中中國大陸97600余件,臺灣省30200余件,香港89件,中國* *館藏共計127900余件。另外,到目前為止,這些甲骨上大約刻有4500個字,至今已讀了2000個字左右。

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發現了各種雕刻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兩三千年的孕育和發展,到了商朝,漢字達到了基本成熟的階段。甲骨文有壹定的體系、嚴密的規律、精美的描述和豐富的內容,在我國古代漢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過去對古文字的研究主要以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為主,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甲骨文比《說文解字》早1500年,且來源於直接發掘的出土文物,可信度較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中的錯誤、解決青銅器銘文中的突出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從甲骨上的文字來看,它們已經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要素,即書寫、書寫和構圖。他的筆法線條工整而細,直而粗,筆畫多折,對後世篆刻的筆刀產生了影響。從結來看,人物有所變化,雖然大小不同,但相對均衡對稱,呈現出穩定的格局。從構圖來看,雖受骨屑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但仍顯示出文字的雕刻技巧和藝術特色。“甲骨文書法”在壹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起來,證明了它的魅力。

自甲骨位置被查明以來,從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戰爭爆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著名考古學家董作斌、李記、梁思永的主持下,在小屯村進行了15年的考古發掘,不僅總共發現了24900多件,而且發現了商代晚期的宮殿、祠堂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為殷墟為商代都城提供了物質和文化證據。殷墟成為舉世聞名的古文化遺址,再次震驚中外學術界。

甲骨文收藏

中國國家圖書館擁有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多的甲骨藏書,藏書35651件。大部分都是名家捐贈,從私人和店鋪收購。其中,劉體誌先生的收藏量最大,裝150箱,28000余件。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甲骨,在羅振宇的《殷墟書》、胡厚宣的《二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郭沫若的《殷琦納粹集》、郭若愚的《殷琦集》中也有記載。

中國國家圖書館也有豐富的甲骨文拓片。除甲骨藏書外,還有十八卷四信,二萬八千余冊。在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中,館藏甲骨文拓片有十余種。

[編輯本段]甲骨文的意義

甲骨文引導黃帝子孫走上了文字的發展進程,使圖形符號表達意義而不限制其發音。這不僅造就了千百年來統壹的文化意識,也導致了漢語言拓展的乏力。語言對象的豐富和對語言對象認識的深化,迫使象形字規則產生更多的字和升華象形字規則(認識),迫使字詞典的編纂成為標註字義和限制字的歧義的方法,迫使炎黃學派成為學習字的讀音的地方(相比之下,基於信理的字史的真相,可以徹底清理文化和傳統。記載商王室歷史活動的甲骨文,是商代的學校用具。)甲骨文打開了壹扇觀察3000年前黃河流域人們生活的窗口。

[編輯本段]甲骨文的兩種破壞

1,因為藥店老板拒收上面有痕跡的龍骨,小屯村的農民用刀把痕跡掛在上面,把挖好的龍骨以6便士壹斤的價格賣給藥店。於是很多商朝的史料都被磨成粉,入藥食用,也就是所謂的“人吞商朝史”。

2.甲骨文發現後,銘文師、古董商和外國人開始大量購買。這些不科學的發掘往往只取甲骨,忽略了甲骨的埋藏,使得甲骨的價值大打折扣。據統計,從1889年到1928年,私人發掘出土甲骨10萬余片。

甲骨文收藏辨析

甲骨蔔辭的甲骨蔔辭假刻在肩胛骨上並不輝煌,所以在鑒定時應註意以下幾點:

先看甲骨文的新舊。甲骨埋在地下三千多年,被壹些學者稱為“子化石”,自然有壹種古樸之感。造假者往往用大版的新鮮牛骨刻字(因為龜甲難刻,易斷),所以刻大版牛骨時要小心。例如,英國長老會牧師明義士於1914年開始收集甲骨文。結果第壹次購買的大骨版全是仿鮮牛骨,收藏時間不長就腐爛發臭。

第二,如果能目測實物,可以看新舊切口。即使出土的甲骨是新刻的,因為切口新,造假者也經常用粘土塗抹。甲骨用水浸泡後不久,就可以用刷子刷掉泥土,切口壹目了然。正品因為土色,所以刻的很深,壹般不可磨滅。

第三,看內容是否符合甲骨文寫例的方法。由於偽造者不了解甲骨蔔辭的內容,大多是把真片上的字胡亂抄下來,東拼西湊,甚至寫反了,寫錯了也不自知。所以在鑒定時要註意刻字是否連成句子。壹個完整的甲骨文由四部分組成:前言(也叫誦言,寫有L的日期,以官支為代表,同時寫有L的名字,通常是商朝的史家)、問言(也叫命言,是要問的事)、算言(商朝見蔔後的是非結論)和驗言(占蔔結果的應驗),但甲骨文很多。

第四,看刻字格式。龜甲上的銘文有兩種樣式:刻在左右兩邊的,從外到內讀。具體來說,龜甲左邊刻的字是從左往右讀,右邊刻的是從右往左讀。另壹種是龜甲中間縫兩邊的字,從裏向外刻,即中間縫左邊的字從左往左讀,右邊的字從右往右讀。牛骨上的銘文壹般是刻在骨頭的邊緣,從外到內讀。幾個甲骨文刻在壹起,壹般自下而上排列。

第五,看字體。商代甲骨文從盤庚到帝辛跨越了12個商王,長達270多年,甲骨文日期可以明確判斷為武定到帝邑的8個商王。在此期間,寫作風格發生了變化。根據這些變化和其他考古成果,有學者將殷墟甲骨文劃分為五個時期。第壹期為武定期,字體相對較大,第五期字體較小,部分書寫筆畫也有差異,可從甲骨文工具書查考(如高明《古文字匯編》,中華書局,1980版)。

第六,看甄人(占蔔師)的名字。真人,當時為王上占蔔的人,是壹位歷史學家。甄人生活在壹定時期,甄姓是斷代的依據之壹。早期和晚期的甄人不可能負責占蔔,所以不應該出現在同壹塊甲骨文上。許多專著對此都有研究,羅列壹目了然(如陳的《殷墟甲骨文概述》)。

壹般來說,甲骨文對贗品的鑒別比其他文物簡單,但用出土的無字甲骨復制全部真跡或壹片甲骨時,就要多加小心。前人對這部作品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壹般來說,西方人所記錄的甲骨文中有許多是偽刻,如庫方爾所收的甲骨文、卑爾根所收的甲骨文、張進所收的甲骨文等。,所以引用的時候要註意。如張進收藏的第668篇甲骨文中,左上部分有“醜王蔔振勛無禍於王展、嶽集”等三篇甲骨文為真跡,而下半部分的字雖大且清晰,但在文中並無意義,故為贗品。有些偽造者本來就是刻字的,所以上了古董商的當,專門造假碑文。比如董作斌的《甲骨銘心五十年》裏提到的蘭寶光,可以模仿壹部完整的真實電影,精細程度可以混淆。幸好這個人不懂寫例的方法,否則他會在甲骨上“造”,給今天的辨偽工作增添不少麻煩。

除了商代的甲骨文,1954年以來還發現了大量的西周甲骨文,其中很多都有文字。殷墟發現甲骨文至今已有半個世紀,並無造假之風,所以當然不用區分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