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件事壹定要發生或者不發生。往往表現為把“希望”、“想要”絕對化為“必須”、“應該”或“必須”。比如“我壹定要成功”“別人壹定要對我好”等等。
這種絕對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為每壹個客觀事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不能以個人意誌為轉移。
2.過於壹般化的評估:
壹種泛化到整體的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往往把“有時”和“壹些”泛化成“總是”和“全部”。
用愛麗絲的話說,就像以貌取人。體現在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評價上,典型特征是以壹件或幾件事來評價自己或他人的整體價值。比如有些人在經歷了壹些失敗後會認為自己“壹文不值,壹文不值”。
3.極其糟糕的結果:
這種觀點認為,如果發生了不好的事情,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比如“我沒上大學,壹切都結束了”“我沒當導演,也不會有未來。”
這種思維是非理性的,因為對於任何事情,都會出現更糟糕的情況,所以沒有什麽事情可以定義為極其糟糕。但如果壹個人堅持這種“不好”的觀點,那麽當他遇到他所謂的百分之百不好的事情時,他就會陷入糟糕的情緒體驗,永遠無法恢復。
擴展數據
C的直接原因是個體對刺激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產生的信念B(第壹個英文字母的信念),即負面情緒和行為障礙(C)的結果不是由某個刺激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經歷這個事件的個體產生的錯誤信念(B)直接引起的。
a(前因)是指事情的前因,C(考慮)是指事情的C(後果。每個前因都有後果,但是同壹個前因A有不同的後果,比如C1和C2。
這是因為原因和結果之間必然有壹座橋梁B(信念),是信念,是對情境的評價和解釋。
因為,在同樣的情境(a)下,不同的人的想法、評價和解釋是不同的(B1和B2),會得到不同的結果(C1和C2)。所以,壹切發生的事情都根植於信仰(信仰是指人的思想,對事件的解釋和評價等。).
百度百科-情感ABC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