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主導回收法
復辟運動中,嚴復是壹位反對頑固保守主義,主張復辟的改良主義思想家。他不僅闡述了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還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以“與自然抗衡”。
選擇優勝劣汰”和“時代必須前進,未來比今天更好”作為救國圖存的理論依據,在當時影響很大。戊戌變法後,他致力於翻譯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社會理論和自然科學著作,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和斯潘塞的庸俗進化論。這是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在《袁強》中,嚴復指出,壹個國家的強大取決於三個基本條件:“第壹,強大的血液和體力,第二,強大的智力和智慧,第三,強大的美德和正義。“他幻想通過資產階級的體、智、德教育來增強國威。所以,今天要把政治統壹在三端:壹是鼓民力,二是開民智,三是揚民德。所謂鼓民力,就是全國人民要有壹個健康的身體,鴉片要禁,纏足的陋習要禁;所謂開明民智,主要是以西學取代科舉;所謂新民德,主要是指廢除專制統治,實行君主立憲制,主張“尊民”嚴復要求改革,主張變法,但他也主張“不可能聚在壹起。“‘無突則除’的具體方法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也就是在當時的中國,只有民智開導之後才能實行君主立憲制。總之,“教育救國”論是嚴復的壹個突出的思想特色。
嚴復主張必須實行政治改革,否則國家就會滅亡。改革的第壹步是廢除八股。嚴復詳述了八股的危害:八股能害國,除非自取滅亡,危害在於使天下無才。如果它讓世界沒有了人才,它能做什麽?大惡有三:“壹、無知”、“二、不良企圖”、“三、流浪手”。嚴復主張多辦學。他曾論述西方國家重視教育,對“人不讀書怨父母”的義務教育表示贊賞。因為中國人的愚昧和智慧相差甚遠,自然無法超越別人。基於這壹思想,嚴復積極辦學。除了親自擔任北洋水師學堂的宰相二十年之外,他還幫助別人辦學,如天津俄國人博物館、北京依桐學堂等。嚴復呼籲建立完整的學校體系來普及教育,以“教化民眾”。根據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他提出中國的學校教育應分為三段,即小學堂、中學堂和大學堂。小學錄取16之前的孩子;中學吸收16-21的文理流利、有小學基礎的青少年;在大學堂學習三四年,然後進入專門的學校進行不同學科的專業學習。同時也要把在國外學得好的聰明人送去學習,培養學習有專長的人才。
此外,嚴復還非常重視女子教育。他非常贊賞當時上海鄭經女子學校的建立。認為這是中國婦女擺脫封建禮教束縛的開始,也是中國婦女自強自立的開始。他從救亡圖存的目的出發,認為婦女自強是“國家最深厚的根基”。他還主張女性和男性壹樣,不僅要在女校學習,還要參加社會活動。如果不參加社會活動,創辦的女校和封建私塾沒什麽區別,所以沒有意義。顯然,他是在整個社會變革,尤其是女性自身解放的前提下考慮女性的,所以他強調了參加社會活動對於女校學生的重要性,這也是他在女子教育上高於壹般人的原因。
嚴復提倡西學,反對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他多次把中學和
西學比較:“中國最重視三綱,西方人說平等第壹;中國親吻,而西方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西方以公治天下;中國尊主,西方富民...也是為了學習,中國是知識淵博,西方人是靠人力。總之,西學“在學術上是假的,是真的。”他還指出“中國人好古而不理今,西方人力勝古。”“過去壹定很尷尬。”所以他認為即使堯、舜、孔子生在今天,也應該向西方學習。救亡圖存,必須學西學,學西方的“誌氣”:“不是西學有益於外語,而是棄之於外語只是表面。”他認為“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則雙面,合則止。”他認為要實現“體用壹致”和“性用壹致”,改革政治制度,提出了“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和”的資產階段教育方針。
他從“體用壹致”的觀點出發,在設想的學制中具體規定了各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他看來,在小學階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每篇文章達到壹個適當的文本”,“熟讀經典,義理歷史”,“學老課,十之八九”,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翻譯西學中“最簡單實用的通學”作為輔助讀物。在教學方法上,多采用講解,減少背誦的工作量。中學階段以“西學”為主,“外語課占十分之七,語文課占十分之三”,規定“壹切用外語教”。在高校階段,我主要學習“西學”,至於“語文”,就是“要考試,沒有作業;有書,無課,聽書學者不遺余力。”他認為對於青少年來說,應該引導他們去分析和學習壹些專門的知識,讓他們從中受益。科學方法問題是嚴復西學觀的壹個重要方面。曾翻譯《默勒名學》(形式邏輯),積極宣傳介紹“名學”。他認為歸納和演繹是建立科學的兩個重要手段。我國幾千年來“演繹”多,“歸納”少,這也是我國“學術謊言眾多,國計民生有病”的原因之壹。嚴復更註重歸納,主張“親自觀察調查”,反對“多問多談者,皆在言詞(紙墨)之間而不知事實”。他曾用赫胥黎的話說:“讀書學習智慧是二手的。能以宇宙為我的綱目,以萬物為我的文字者,才是真正能從耳中學習的人。”
林則徐
我們主張禁絕鴉片,抵抗西方侵略,維護中國主權和國家利益,控制自己急躁的脾氣,以冷靜理智的頭腦指揮戰鬥!
原維
魏源是壹位進步的思想家、史學家和堅決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學者。他積極要求清政府進行改革,強調:“幾百年來百害而無壹利的法律數不勝數,有無限不變的法律,都是可以趨利避害的,都是不易簡化而靈活變通的。”他把重點放在經濟領域的改革上。鴉片戰爭前後,他提出了壹些改革水利、水運、鹽政的計劃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利國計民生,“越古越方便”。這些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而且對後來的資產階級改革和維新運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魏源堅決反對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提出了反侵略的思想和方法。他對人民的力量有壹定的了解,與林則徐認為人心可以利用的觀點壹致,提出了“正義之士可以利用”的思想。他受到三元裏和臺灣省人民反英鬥爭的鼓舞。三元裏人民痛擊英國侵略者後,他熱情謳歌三元裏人民的抗英鬥爭,憤怒聲討投降派為侵略軍掃清道路的可恥行為,並在《海圖集》中寫道。還說“廣東斬蠻族,捐船者皆義民”,“臺灣省走私二鳥,南澳攻蠻族者亦義民”。他主張利用和依靠人民作為抵禦外侮的主力軍,這與投降派“保民不如保匪”的反動政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為了有效抵抗,他反對“波戰”,主張“守為戰”。他總結了鴉片戰爭的經驗教訓,提出了自衛反擊戰的第二個策略:第壹,守海口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壹方面,培養水兵不如培養土兵,培養水勇者不如培養水工程師。主張采取誘敵深入的策略,“設虎捕魚”殲滅侵略者。這種自認為熟悉情況的當地人,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和抗敵熱情組織反侵略武裝,采取靈活的戰略戰術,是符合當時敵強我弱的客觀實際的,是完全可行的。
魏源和林則徐壹樣,是鴉片戰爭時期“睜眼看世界”最有見地的人。他不僅堅決抵抗侵略,而且重視了解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將其作為應對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很好地貫徹和揮舞了林則徐在《海圖冊》中認識和學習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正確口號,認為“善於師夷長技者,可以制夷;不善於向外國學習的人,要被外國控制,把學習西方“技藝”上升為關系國家安全的大事,對當時社會影響很大。針對當時封建頑固派把西方先進技術視為“奇技淫巧”的愚昧,他指出“有用的東西,即奇技淫巧”,必須認真研究。例如包括“天尺、千裏鏡、龍尾車、鳳鋸、水鋸、汽船、自生火、自轉鈸、金鱗,凡有利於民者,皆可造於此”,主張“沿海商人自願設廠設局,造造船機械,或自用,或賣者聽之”。他還提出“應設立翻譯圖書館,翻外國書籍”,“在福建、廣東兩省設立海軍師,能造西方軍艦、火船、飛炮火箭、水雷奇觀者,應生於客家”,獎勵科學發明。他認為這樣做可以“取西方之術為中國之術”,逐步改變中國落後的面貌,從而達到“制夷”的目的。他充滿民族自豪感,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充滿信心。他認為“中國智慧無所不在”,中國“人才不缺”,“物資不缺”,中國礦藏資源豐富,有自己的有利條件。他相信中國人民有能力掌握西方新的生產技術,可以逐步做到“不需要依賴外國”。他指出,只要努力,若幹年後,必然“東海人民,西海人民”,中國必將富強,趕超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魏源不僅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制度十分欽佩和推崇。他稱贊瑞士“無王座無王侯”,“選村官選主任”,是“西方桃花源”。他還說“北加州(指美國)的部落可以代替君主,它可以不受傷害地生存於世。”在封建專制的長期統治下,中國敢於贊美無君無帝的政治制度,是壹種有勇氣的意見。
在稅收問題上,魏源主張培育和保護稅源,指出“凡善於賦權於民者,當以支薪養根”。他指責苛捐雜稅,說“不善於賦權於民的人,就割韭菜,天天割壹床,就永遠跑不完。”他認為重稅摧毀了納稅人的財產,也摧毀了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富民漸出,回歸中家;中產階級的復興導致了城鎮和水井的出現。”“為什麽不種水稻和谷子是有原因的?“秋收不稅,外銀價高,比官糧稻草還多。”魏源主張國家用稅收來保護工商業的發展,認為“不富民者窮,無中家者危,亡國者不國”。他強調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業者。提出這個想法。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做出貢獻。魏源還對生產經營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對財政收入的影響做了壹些分析。比如,他認為淮鹽成本高是因為商家的浮費過高和敲詐勒索。如果取消細商壟斷制度,允許散商憑票運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和價格,既可以促進食鹽銷售,抵制走私,又可以增加國家鹽稅收入。魏源的這種觀點在19世紀以前的中國經濟思想中極為罕見。
龔自珍
龔自珍的壹生可分為三個階段:
20歲之前,我在家學的是經典和文學。他從小受到母親的教育,喜歡讀詩。從8歲開始,我學習和研究經典、歷史和大學。12歲時,從祖父段玉裁處學習《說文》。他搜尋姓氏和軼事;用經典說文字,用文字說經典;考古今官制;用於參考書目、金石學等。同時,在文學上,也顯示了創作的天賦。13歲時,他寫了《知覺辨析》,是“集之始”;15歲,編年詩;嘉慶十五年(1810),19歲,靠聲作詞,本應順天中鄉試,被-盛排在中國式副榜第28位。這可以說是龔自珍20歲前學習的總結。
20-28歲,經省考,考上正科級。龔自珍21歲,獨特的才華表現在《懷仁閣詩三卷》和《紅禪詩二卷》的編纂上。段玉裁自序說,他“作詩散文,偶作經學史,極目狂傲。”。遊Xi是壹個長短句”,“創作思想和文字,猶如李翰之於壹篇文章”,他認為“惜自己以弱冠之,才情獨異,性情可期”(《懷仁閣序》)。二十三年(1818)在浙江參加省考,中招出身。考官是著名漢學家高郵王。次年(1819)中考落榜。嘉慶二十五年(1820)入仕,任內閣秘書。在此期間,他逐漸接觸到社會政治現實,從考試受挫中體會到政治腐敗,產生了改革的要求和想法,並從劉那裏學到了《公羊傳》,其中充滿了傷人的話和責罵的話。寫過《論明與梁》、《乙與丙之際》、《尊隱與平均》等政論論文。嘉慶二十二年,向“吳中尊肅”王茂孫請教,著有《隨筆集》、《詩集》。王認為他的“謗時罵坐之言,全在眼”(《定邊年表》)。同年,他開始辭掉詩歌。今有這壹時期的詩,如《反題壁主,下周原韻》、《雜詩,自春夏起寫於京師,十有四首》。
29歲至死。嘉慶二十四年中考失利後,又參加了五次考試。道光九年(1829)考中六科,初為秀才。38歲時,他繼續擔任卑微的官職。在此期間,他仍然是內閣中的壹本書。道光十五年(1835),遷宗仁府。取而代之的是禮部正殿的司祭們走著。兩年後,他加了主客。這種官位很卑微,也很難。48歲辭官南歸(道光十九年1839)。50歲在丹陽雲陽書院猝死(道光二十壹年1841),是鴉片戰爭的第二年。在這壹時期,他越來越認識到政治現實,提出了許多改革建議,寫了許多著名的評論,並在這壹時期寫了許多著名的詩歌和散文。改革的建議,《西域設置議》、《東南禁船議》、《阮尚書年譜第壹序》、《欽差侯冠霖序》等著名評論和《古史論》等歷史哲學論文。也有許多著名的文學散文文章,如《捉槍》、《書金陵》、《紀海六月超越揚州》、《病梅館》等。他的許多著名的詩歌,如《壹個年輕人的公爵之旅》、《歷史頌》、《西郊落花之歌》和《紀海雜詩》也是這壹時期的作品。龔自珍墨政學術思想龔自珍生活在壹個統壹的封建國家面臨衰落和崩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新的歷史階段。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加深。
龔自珍從青年時代就深刻地意識到封建國家的嚴重危機,她有壹種特殊的敏感性。“秋不驚堂燕,夕陽猶愛路邊啼。”梁啟超說:“天下太平,太平無事,另壹代(指龔自珍、魏源)若被憂患所壓倒,總會指天畫地,規劃天下。”早在嘉慶二十五年,他就曾指出“自建都之初,幾乎遍地皆是,富戶成貧戶,貧戶成饑戶”,“各省大局月不能支”(《西域建省議》)。道光三年,他深刻認識到外國資本主義侵略造成了嚴重的民族危機,指出“親英、親洋,實在是巨大的欺詐。不從則叩關,不從則辱國”(《阮尚書年譜》第壹序)。他不僅敏銳地感受到時代的危機,而且積極建議拯救它;他肯定了未來時代不可避免的變化,並發出了熱情的幻想和希望。
龔自珍的學術思想也在30歲左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嚴厲批判正統考據學要堅決摒棄考據學,接受了《春秋》學學派的影響,向劉學習,“向妳學習,願為東京賣餅人”(《雜詩·春夏以來都在京師,十有四首》)。但他肯定了考證的有用部分;同時也批判了現代文學中儒家經典的“陋習”,主張“經世致用”,學術要為現實政治服務。此後,他更加自覺地將學術研究與現實政治和社會問題聯系起來,研究課題也更加廣泛。他研究地理“為天、地、東、西、北、南之學”,尤其致力於當代法規制度和邊疆民族地理,著有《蒙古地圖集》,10部完成56部;他還對現實的政治和社會問題提出了積極的建議,如主張抵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鞏固西北邊疆的“西域設省會”、“東南禁絕”等。隨著人生閱歷和歷史知識的增長,以及政治和學術思想的逐漸成熟,他深入探討了宇宙和社會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把經學、史學、學派、小學、地理和當代法規的研究完全統壹起來,形成了相當完整的歷史觀。他說:“周朝的天下,就是官員的歷史。歷史之外沒有語言;歷史之外無文字;歷史之外沒有人。史為周存,史亡而周亡。”(《古史論(下))它受章學誠六經皆史觀點的影響,但比張所說的更廣泛、更通達、更完整、更科學、更有戰鬥性。他把古代歷史文化的功過都歸於史家,以當代史家為己任。他認為,歷史學家之所以值得尊敬,是因為他們能夠站得高,從全面的角度對現實政治社會進行客觀公正的批判。這實際上是將歷史與現實政治社會問題即“時事”聯系起來,運用《春秋》楊公學派的變化發展觀點,在“尊重歷史”的口號下,對腐朽的現實政治社會進行全面批判。這就是他所推崇的“隱天地”在尊隱中的體現。中年以後,龔自珍仕途失意,思想深陷矛盾、煩惱、痛苦之中。“坐而思之,皆基於瑣碎之計”(《羽林館寫硯墨書,終寫十字》)。有時候想通過“收集文獻”來自慰,“狂文學消耗中年,也是今生的大器晚成”(孟毅);我甚至想“發大心”,把自己的幻想送給佛教,以求解脫塵世。但是,他熱愛祖國,關心現實。他不能排除“外緣”,最後不能成佛。龔自珍的思想占主導地位。雖然他的批評不徹底,改進的目標不明確,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態度始終是積極的。他看到清朝的現實統治“日薄西山”“日薄西山”,對未來時代的巨變深信不疑,並發出了極大的熱情和希望。他是中國封建社會大變革前夕,主張改革腐朽現狀,抵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啟蒙思想家。因為政治改革,我不得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