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也沒有歷史,也沒有官方的說明,所以是事多,災異。諸葛亮雖然達到了從政的目的,但這壹切他還是做得不徹底。
看完這句話,大家首先會想:“原來蜀國沒有史家啊!難怪史料不全!”但實際上當時蜀國是有史家的,只是在劉備稱帝之前應該沒有專門的史家。
古代的歷史學家被稱為“太史”。西周春秋時期,太史公負責起草文書,命督撫大臣,記載歷史事件,編纂史書,掌管國經、天文歷法、祭祀等。,是壹個法院部長。秦漢時改名為“太史令”,地位逐漸低下。司馬遷是西漢的聖旨,主要職責是做記錄,修史,算歷。“後漢之書。《關白二記》記載:“太史令壹人六百石。棕櫚日期,星歷表。年底了,打新年歷。凡國家祭祀、悼念、婚嫁的地方,禁止玩良辰吉日、應時節。任何國有的災或災都要註意。太史令“以工作為己任,掌管天官”。直到魏晉時期,才增設朱作郎壹職。從此,編史的崗位就分配給了朱作郎,太師只負責算歷。當壹個國家缺少了記載歷史、計算歷法的聖旨,就會形成陳壽所說的:“做得太多,就會招致太多的災難。".
那我們看看蜀國有沒有設立史家。在《三國誌·舒舒·已故勛爵傳》中,有這樣的記載:
景堯元年,姜維回到成都。史官說,景星見了他,於是大赦,改年號。
不是,難道這個歷史學家不是“無史不記官”的歷史學家嗎?不要!明明是對“景星見”這壹天文現象的記錄,而負責記錄此事的官員只有太史令等史學家。從此可以證明蜀國是“以官註釋”的,否則這段話出自。
我們來看壹下所謂的“災難之書”,意思是災難、災禍不在書中記載。當時的蜀國是“災難”嗎?讀了《三國誌》等書,發現:
夏六月,秭歸十余裏見黃氣,寬數十尺。十多天後,在猇亭打敗了第壹主力軍團,但馮、、等將領都不見了。(《三國誌·舒舒·祖先傳》)。
建興九年冬,有江陽到江州的鳥從江南飛到江北,卻飛不到,數千人葬身水中。(《漢書·晉春秋》)
(顏夕)後十四年夏,回到成都,成都守氣員雲都邑沒有宰相職位,於是恢復了冬天在北屯的生活。(《三國誌·舒舒·費祎傳》)
景堯元年,姜維回到成都。史官說,景星見了他,於是大赦,改年號。當官的黃浩開始獨裁。(《三國誌·舒舒·帝王傳》)。
從公元222年劉備敗於夷陵彰武的第二年到公元258年黃皓獨裁的景堯元年,黃靈見秭歸,飛鳥落江,成都無氣。景星見夜空等“災異”都有記載,應該是“災異有書”!
最後說壹下“多做壹件事”。縱觀三國各種史料,對蜀國的記載多有疏漏,但後世的記載並不亞於魏國和吳國。應該是劉備前期流離失所,資料多無記載。直到他稱帝後才設立史官,所以蜀漢後期的資料還是完整的。
舒顯然有史家的職位。為什麽陳壽說:“國無史,無官註。”那麽我的猜測是徒勞的,但有兩個原因:
1,陳壽的《三國誌》這本書是私人的歷史,完成後我肯定會很開心。他以這種方式表明,他能夠自己搜集蜀漢的史實,掌握寫信的歷史,獨立撰寫《舒舒》,遠勝於吳魏史家所撰《三國誌·包括舒舒》壹書。
2.比如唐代的劉知幾在《史通·曲璧》中說,陳壽因為父親參軍投奔馬謖而被諸葛亮懲罰,因為街亭之敗。“《陳果誌》成書後,大師說‘蜀無史位,故禍為吉’之案黃了。如果秭歸的歷史學家............什麽都沒說,這個事情從何而來?文蓋受其父辱,故加此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