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在中國的演變(壹)
漢字的形體,也就是字體,指的是漢字的書寫姿勢。雖然漢字自產生以來壹直沒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漢字的形體壹直在按照從單壹到簡單的規律發展演變。字體有八種: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然後到當前打印字體。
壹、甲骨文
甲骨文刻在龜甲的骨頭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字)。它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幹燥、最系統、最成熟的漢字材料。這種文字發現於清末光緒年間(公元1889年)河南省安陽縣西北五裏路小屯村環水南北。
1,生產
此地原是商朝都城遺址,由盤庚遷至殷(即安陽小屯)。直到首都紂王的垮臺。所以我們知道甲骨文是在商代寫的,大約有3000年的歷史。在商社會,科學和文化不發達。人們無法解釋各種自然現象,認為它們是被鬼神操縱的,鬼神控制著自然的變化。死去的祖先的靈魂可以預測未來的事件,決定人們的命運。所以殷朝的統治者非常迷信,非常崇拜神。從國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戰爭、狩獵、天氣、安全與疾病、男女生育等。在決定停下來之前,他們必須提前占蔔,向上帝祈求好運或厄運。占蔔的方法是將龜甲或獸骨切開,然後在背面開壹個橢圓形的槽或洞,再用火燒烤。甲骨文碎片受熱後,正面自然裂出各種條紋。歷史學家根據條紋的不同形狀來判斷吉兇。占蔔後,占蔔師在甲骨上刻下占蔔的月份和日期,占蔔的內容,結果(即預兆,表示吉兇)和事後的應驗。把它存檔。
這些記錄是甲骨文,多為占蔔記錄,所以就內容而言被稱為“甲骨文,珍蔔字”,“文琪”是因為它們是用鋒利的物體雕刻的,“殷墟字”是因為它們是在殷商故都的遺址中發現的。2.發現
甲骨文的發現完全是偶然的。1898、1899之交,農民耕田時,經常發現刻有圖文的甲骨文。農民不知道這些甲骨的來歷,但認為它們年代久遠,能治病,於是收集起來賣給毒販,稱為“龍骨”。相傳1899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金石學專家王因病服藥。他最早發現甲骨文是古文字,開始收集。
自發現以來,經過80年的不斷收集、整理和發掘,至今已發現16萬件。根據甲骨文的記載,當時的統治者幾乎每天都在占蔔。根據上面提到的皇帝和占蔔師的名字,結合刻的文字內容。我們知道,這些甲骨文包含了從盤庚到紂王273年間的12位皇帝。據統計,甲骨文的總字數約為4500字,但已被識別的不到1/3。大多數人不知道的都是姓、名、地名等特殊詞語。大量甲骨文的發現,是研究漢字發展和古文字文化的珍貴史料。
3.特征
纖細修長的款式。因為這種書寫受書寫工具的限制,筆畫都是直的,有時和轉來轉去壹樣。所以字體細長,線條細而硬,細而直,又直又細。b車身結構尚未完全確定。篆刻怎麽寫壹個字還沒有完全固定下來,還保留著強烈的描繪物體的色彩。比如字體可以是圓的,筆畫可以是多的、少的,方向可以是正的、負的,書寫可以是橫的、豎的,偏旁可以是左的、右的,有很多變體,也有組合的寫法。
青銅器銘文是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所謂青銅器,就是用銅和錫合金制成的器皿。這種合金比較堅固,因其顏色為藍色而被稱為青銅器。主要有樂器“鐘”,食器“儀、尊、爵”,洗滌器“盤”,兵器“戈、戟”。
1,生產
青銅器在殷末就有,但畢竟少。周朝是青銅器的全盛時期。西周時期,青銅器主要是皇家器皿。天氣沒有吸引力。東周以帝王為主,青銅器隨意鑄造。但是在西周和春秋時期發現了大量的遺物。所以金文壹般指西周的文字。
最初,金文的內容只是雕刻壹些代表民族名稱和國家名稱的符號。後來他基本上記錄了自己的功績,得到了獎賞,被刻下來傳給後人,以示榮耀。因為古代人把鐘鼎作為青銅器的統稱。前人曾稱這種文字為“鐘鼎文”,又因文字多用於“念念不忘,念念不忘”,故又稱“碑文”。這些術語都不能概括它們的特點。因此,後人將其改名為金文,使文字擺脫了圖畫。這是漢字發展的第壹個裏程碑。
2.發現
青銅器銘文出土較早,見於東漢時期。《說文解字序》:“群國常在山川中登峰造極,其碑文與前代相似。”但在後世,這種銘文的發現被認為是不祥之兆,未能受到重視。直到宋代有了更多的發掘出土,研究才開始。有了金石學,也有了盜墓之風。到了清末民初,由於出土金文的突然增多,金文研究達到了頂峰。目前出土8000件,3093字,其中已發布1894字。陜西陜汽出土的清代晚期毛是定窯瓷器的傑出代表。現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院。此鼎鑄有23行銘文,497字,堪稱世界罕見的長巨制。
3.特征
①圓潤簡約的風格。金文是甲骨文的直接繼承,屬於殷商文字體系。但是因為大部分都是模型做的,所以要先在上面刻字。如果雕刻不好,可以修改。所以線條比甲骨文粗,但不細長。彎筆多,轉角處圓筆多。所以字形長而圓,線條粗而自然,體態婀娜。結構越來越方正,大小均勻,簡潔有力。
②身體結構仍然是無定形的。筆畫可多可少,書寫可橫可豎,方向可正可負,部首可左可右,仍然保留著強烈的色彩來描述物體。但金文相對於甲骨文來說,又前進了壹步,線條相對簡單,異體字相對少,隨筆也少了很多。
1,生產
大篆是給後來的小篆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前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裏的大篆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盛行的秦國文字。隨著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裏,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在繼承金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其地域性,有些很難識別。
大篆,又稱篆(zhòu)文。因記載於《世說篇》壹書中而得名。《漢書·藝文誌》:“詩書十五篇,石舟蜀夫人作大印。”
4.書法
《說文》共有225篇,是許慎在《世說》九篇的基礎上收集的,是我們今天研究《大傳》的主要材料。
最初的篆書壹般被認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星縣陳倉(今陜西寶明)南域,最初出土了十個鼓狀的石墩子,直徑約三尺,上小下大,上圓下扁,形似饅頭。上面刻有秦獻公十壹年所作的十首四言詩,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丟了又找回,又丟了。最初刻了700多字,現存300多字。這十個石頭城存在於紫禁城裏。因為內容記錄了狩獵,所以取名為《永逸狩獵或刻石》。唐代詩人魏認為此石形似鼓,將其改名為“石鼓文”。現在是大篆的代表。
3.特征
石鼓文有壹種剛健而威嚴的風格。字體結構工整,筆畫均勻圓潤,有橫有豎,形狀趨於方正。大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周晚期的文字風格,只是略有改動,筆畫更加工整對稱。筆畫圓潤。線條比青銅器銘文更均勻,劃線達到了完整的程度,沒有明顯的粗細不均。形體結構比青銅器銘文更加工整,開始擺脫象形文字的束縛,為方形漢字奠定了基礎。同壹物體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復雜,部首經常重疊,書寫不方便。
第四,小傳
1,生產
小篆是中國第壹個規範的漢字字體。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壹後,采納丞相李斯的意見,進行了“同文字”的改革,統壹了文字。這是我國歷史上第壹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1)“讓它不要和秦文結合”(即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的地域文字——六國文字)
(2)“取石書大篆,或改得頗為節制。”也就是說,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了大篆的形體結構,改變了大篆重疊的床架,復雜的寫法逐漸統壹穩定,如“上:(大)(小)”
(3)統壹沒有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使壹個偏旁部首只有壹種固定的寫法,如
“(心)、(衣)、(水)”並確定每個部首在漢字形體中的位置,不能隨意顛倒。每個字的書寫筆畫數基本固定。這就使得字體基本定型統壹。
2.書法
《說文》保存了小篆的9353字體。小篆的原作是秦代重要書法家李斯寫的七種刻石:泰山刻石、宜山刻石、瑯琊刻石、芝罘刻石、東關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
石頭。秦始皇統壹中國後,躊躇滿誌,到處巡行開國大典,立碑記功,歌頌他統壹中國的功績。這些記在石碑上的文字,都是李四的小篆。
3.特征
曲折的風格。小篆是在大篆圓形旋轉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筆大多是圓形的。邊角都是弧形的,曲折長而均勻,使線條更加對稱圓潤,形狀長而圓,身體結實。看曲線之美,線條均勻流暢,剛柔並濟。它壹直被認為是正宗的篆書。因為筆畫像筷子壹樣圓潤豐滿,
古代稱之為“玉羅紋印”。後世篆書家,如唐山刻石,能夠揮灑自如,人物性格活潑蒼勁。南唐的李和都是以李斯的風格為基礎的。
用線條代替圖形。小篆是壹種標準字體,比大篆更工整、定型。而不是復雜的圖形,線條基本上是從圖畫中分離出來的,這就決定了漢字的象征意義。異體字也基本廢除了。但仍保留了《大篆》的壹些象形和寫實特征。
另外,轉來轉去的線條,弧線的連筆也不清楚,不方便書寫。“篆書”這個名字當時還不存在。直到漢代“隸書”的出現,這種文字才被稱為“篆書”。所以篆書是相對於隸書而言的。小篆的官話並不長。漢代不常使用,但兩千多年來,印章壹直刻有小篆,這是中國傳統藝術之壹。
動詞 (verb的縮寫)隸書
秦朝有兩次文字改革。壹是統壹文字,由大篆改為小篆。二是用小篆潦草的隸書。這是第二個裏程碑——文字發展擺脫象似性。
1,生產
隸書脫胎於小篆。它始於秦朝,經過漢代(前206-25年)231年的演變,在漢代達到成熟。隸書是漢代主要的通俗文字。這樣,隸書就可以分為和兩個階段,也稱為古代隸書和現代隸書。
其實早期秦隸書是小篆的輔助字體,是秦統壹後由於政務繁忙,“事多可奏,篆書難制”的應急字體,是統壹於樸實無華的人民大會堂的俗體。秦朝的隸書是小篆。《李芹》實際上是壹部草書。與蕭篆書相比,線條只是由弧形變為直線,由圓形變為方形褶皺,有壹定的粗細變化。這樣寫就方便多了。據說最早用這種字體書寫的是處理奴隸事務的文件。
晉代韋歡四體書法:“秦用等比例,玩的東西多,篆書難。就算官書法家寫書,他說官書法家會做,是因為漢朝...正式的書法家會是篆書大師。”
唐代《十式斷書》,“秦使隸書以快去,為訟獄用,我仍寫於小篆。”關於“隸書”這個名稱,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這種書法最早流行於當時政府中的普通官員(掌管獄訟的小官),所以稱之為隸書,取名程渺(原是囚犯,因對文字改革有貢獻而被釋放為禦官)。只能說他是壹個收集整理隸書的人。
從“理”字的本義看,《說文》是“理,附之”;後漢馮異傳諫“屬”,今仍有此意,有“從”字。《晉書·魏衡傳》、《說文棄》和《殷註》都是以隸書為基礎的,是“輔篆不可能”的。因此,隸書是小篆的輔助字體,因其書寫簡單快捷,可用於輔助篆書,也稱“左(左)書”。
韓立在西漢二百年間處於演變過程中,基本上沿襲了李芹,但尚未定型。只是在西漢末年的簡牘文字中,才看到帶有明顯“蠶頭鳳尾”特征的隸書,直到東漢時期,隸書才最終走向成熟。其顯著特點是在橫畫中取長劃,形成“蠶頭燕尾”的特點
2.書法
很難說清楚李芹是什麽樣的人。尹琴的竹簡還沒有找到。與“泰山刻石”相比,秦代的度量衡和壹些兵器的銘文無疑是倉促倉促的,沒有指指點點的傾向。
東漢碑文《義英碑》優美古雅,燕尾、足尾解釋清楚,具有成熟隸書的明顯特征。“儀式紀念碑”是安靜的溫雅。整體偏瘦偏壯,細節上看不出瘦,粗裏透不出對老婆的不敬。
3.特征
A.,點畫寫線
韓立用點、劃等筆畫抄錄了《小傳》的曲折情節。整個字體棱角分明,方方正正,字體由長圓形變為扁方形。這種變化被稱為“李昪”。這就大大擺脫了線條的束縛,打破了古代漢字的象形體系,使漢字的象形圖基本消失,為現在的書寫奠定了基礎,使之變成了壹種純粹的象征性書寫。
B.筆勢飛入波勢
“蠶頭燕尾”是隸書的主要特征。“蠶頭”是指筆重而禿,表現方圓;“燕尾”是指筆微微向上傾斜,拖著壹條僵硬的尾巴。如果有橫畫,平筆,就會被挑起波浪。但在隸書中強調“燕子雙飛”,即在壹字結構中,只允許主筆露鋒,挑出“燕尾”形,其他筆畫全部禿掉,以方為主,壹活就收。
撇壓也要挑起,形成飛的趨勢。尖尾慢彎,角度向上推,呈波勢。
這樣整個字體上下收緊,左右舒展,主筆“蠶頭燕尾”貫穿於字中。魏晉時期,韓立又叫“八分”,意思是筆勢左右波動,像八字的形狀壹樣左右分散。
隸書無論是平體還是飛體,由於字體扁平,看起來都比比例本穩定。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發展的壹次重大改革,是漢字發展的壹個轉折點,結束了古代漢字的時代,開創了現代漢字的新時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六、楷書
楷書又叫“真書”或“隸書”。Kaimo的意思是規整、工整、典範,也就是說這種字體可以作為法文,典範,也就是標準字體。
1,生產
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盛於漢末,盛於魏晉南北朝。直到現在,它仍然是漢字的標準字體,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
東漢三國魏代書家鐘繇,雖仍未擺脫隸書,卻以小楷寫下“何解表”。但卻是今天見到的最早的楷書,是典型的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作品。其主橫畫失去了“蠶頭燕尾”的特點,撇筆成為銳勢,但仍有隸書遺風。有些畫仍然像波浪壹樣飄動。撇頭還在左飛右飛。東晉“書聖”王羲之以小楷書寫《黃庭堅》、《樂毅論》,將鐘繇的《韓立》改為楷書,至今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