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網友黑星發表了壹個東北女孩給國務院總理的信,因為她的土地被占了,她沒有生計了。我認為,世界上農民的命根子——土地,是謀未來的。
“圈地運動”作為壹個歷史名詞,起源於17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地主和大資本所有者,為了盡快以毛紡織工業和新農場(養羊業)為龍頭,發展商品經濟,迅速致富,利用他們的君主立憲政體,以國會法令的形式(通過2208領土地法令),在1700-1801年,100年期間,接下來的40年,圈子占用的土地是之前60年的十倍。圈地使大量農民破產,成為沒有生產資料的廉價勞動力,也為新資本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雖然,這個過程是強制性的,甚至是血腥的。但它確實為早期舊大英帝國的繁榮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也為海外殖民掠奪提供了士兵和人力。
然而,世界歷史上真正的“圈地運動”並非始於大英帝國,而是始於蒙古帝國。蒙古人是13世紀漠北的壹個少數民族,以居住在貝加爾湖畔和華木克河流域的森林部落和居住在額爾齊納河與石頁河之間的廣大地區的草原部落為主體,形成了壹個同名的新民族。由於原始遊牧民族習慣於狩獵和漫遊,以部落為單位生活和放牧,狩獵和遊牧民族壹般遵循既定的路線和界限,只有戰爭和武裝掠奪才能改變祖先延續的狀態。因此,最初的蒙古部落以圈地作為認定自己權益和土地、草原、山林的基本方式。公元1206年,大雁部鐵木真經過多年征戰,武力統壹了蒙古各部,在美麗的沃南河畔草原上舉行的部落聯盟會議上被尊為成吉思汗(蒙古海洋),他創建了蒙古國。開始了從草原向外擴張的旅程。按照舊制度,新城被將軍攻下的土地,原則上屬於將軍。也就是說,各自會根據軍令對城市稍作攻擊。大致說來,新占領的地區將歸執行軍令的將軍們所有。直到蒙古軍隊南下攻打金、大宋,這壹制度才得以糾正。
公元1312年,成吉思汗趁著秋高馬肥,進軍中原。目的是將中原視為蒙古財富取之不盡的寶庫,定期掠奪。勇敢的將軍,他帳下的“四狗”之壹,會突然來建議:進攻中原,連根拔起,趕走居民,把遼闊的山野平原變成牧場。成吉思汗的兩個弟弟貝勒古泰和哈薩爾幹脆建議把中原的居民全部趕做奴隸,為他們放牧牛羊。所以成吉思汗手下的蒙古將領都很高興。兩年後,蒙古軍隊攻克了晉中中都城(古燕京),得到了居住在城中的契丹名將盧野·楚才。成吉思汗對他的儒雅、學識、氣度肅然起敬,西征時起用他為大汗的文員,他是個占星家、占蔔師。他欽佩他的才能,信任他。1227年成吉思汗病危時,叮囑次子要胸懷寬廣,第二天就要任命盧野楚材治理國家。此後,盧野楚材憑借其傑出的才能,在窩闊臺統治時期主持了蒙古對中原的治理,使蒙古統治者從遊牧文明向農業文明邁出了壹大步。扭轉了蒙古人通過燒殺搶掠獲取財政收入,支持戰爭的野蠻措施。以非暴力的賦稅征收、嚴密有序的政治制度和以文治國的方略,輔助蒙古人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古老帝國。
1228年,窩闊臺繼位後,率軍南下攻打遷都汴梁二十年的晉國。將軍們會壹路圍堵,殺害無辜的人民。貴族們看到中原人多,建議幹脆全部殺光,讓土地長草,以為蒙古牧場。耶律楚材向窩闊臺進諫:蒙古人口眾多,會有取之不盡的賦稅來滿足軍需和奢侈生活的需要。於是,想到父親遺言的窩闊臺下令,采納了他的建議,在中原編了戶籍,軍民分開,各歸其主,重新設地方官管理民政,征收賦稅,禁止蒙古軍隊燒殺、圈地。
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圈地高潮是八旗入關之後。中原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生產讓所有的清朝貴族垂涎。攝政王多爾袞以“東來之君、臣、兵無處安放”(《大清始祖實錄》卷12)為由,唆使順治在其繼位當年(1644)十二月頒布詔書:規定將北京附近各郡漢人無人居住的荒地全部圈起,於是八旗成為貴族。順治四年和順治八年,兩次頒布詔令。圈地令的範圍從京畿各縣到河間、灤州、遵化的州縣,再擴展到順天、保定、益州、永平等四十二個州縣。隨著八旗進駐各軍事重鎮和首都,圈地範圍從直隸擴大到濟南、德州、臨清、江北徐州、太原、六安、平陽、周浦、陜西、江蘇、寧夏。據統計,這壹時期皇室、滿族貴族和各旗王公所占土地約為22000公頃(卷五),八旗所占土地高達1.4萬公頃(卷21)。阿清王朝人姚在《圈記》中描述當時的情形說:“到了壹個村落,前後兩騎,給妳繩索,以記四周,積總而成。每圈* * *需數百日”,以及“若圈確定,則蘆舍、圃皆可”(卷31),“圈田時,驅逐田主,房中萬物亦可。有醜老婆的帶著,想留下的不敢。它的佃戶沒有生計,反而靠它來耕種”①。多爾袞、多多、吉爾哈朗、鰲拜,這些清朝的第壹批官員,幾乎占據了都城地區最肥沃的土地。直到康熙算計著賺鰲拜,和他的隨從、仆人們清算了他的罪惡,他們所占的土地才陸續還給了百姓。康熙二十四年,“決不允許再行圈地”的聖旨下達,這段歷史就此結束。
無論蒙古還是清朝,都是在中原紀律崩潰,統治階級退化的情況下,以強大的武力進入中原的。因為戰爭和武裝搶劫是聚集祖輩傳下來的財富的基本方式。所以他們骨子裏鄙視農耕文明,不把積極建設作為治國富民的最佳途徑。所以,無論他們建立的國家多麽強大,都不可避免的會滅亡。他們用武力征服了歐亞各國,但這些國家的人民最終用文明同化並驅逐了他們。這是英國以工業革命為導向,以生產力發展為動力,以商業貿易和開拓精神為基礎的圈地運動與蒙古和清朝的圈地運動產生不同歷史結果的根本原因。
改革開放之時,為了吸引外資,擴大城市規模,修建廣場道路,急於搞經濟開發,全國各地,從京畿之都到鄉鎮,開始了郊區甚至風景絕佳地區的圈地新高潮。據統計,我國規劃開發區總面積約3.5萬平方公裏(不含未經審批和交通手續的區域),相當於2331萬畝。如果人均土地1畝,那麽3.5萬平方公裏的開發區將使2330萬農民失去土地。從上世紀90年代的農地高潮到現在,全國平均每年流失耕地約400萬畝。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工業用地和城市商品住宅用地至少消滅了數億畝耕地。根據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關於節約用地的要求,全國各地對非法占用和廢棄的土地進行了清查,僅廣東就清理了8000公頃非法開發區,面積達200多平方公裏,相當於壹個大縣的行政區劃面積。回顧2006年底的物價暴漲,是從糧食和農產品短缺開始的,供求關系緊張導致價格波動。近年來,由於大量耕地的占用和強迫勞動力外出打工,我國糧食總產量不斷下降,年人均糧食占有量從196年的414公斤下降到2003年的333公斤。由於糧食產量銳減,每年2500萬噸到3500萬噸的缺口需要進口糧食來填補。如果有識之士有心到城市郊區走壹走,我們可以看到,並不貧瘠的郊區蔬菜基地,至少有10%的耕地被不願勞動、轉而經商務工的郊區農民所拋棄,這與郊區土地被占用開發是同構的,這也成為城市蔬菜供應不足、價格上漲的原因之壹。
作者沒有否認工業和旅遊交通占用耕地的意思。但不顧資源、交通、市場現實,全國壹縣壹鎮強行占用農民土地。有多少畝土地還荒廢著沒有工業?因剝奪農民土地所有權而引發的訴訟,有多少沒有下文?有多少失地“無地、無業、無社保”的“三無”農民不知道還有沒有明天?歷史上的列強用暴力和鮮血掠奪農民的土地。難道我們可以以國家所有制為借口,肆無忌憚地占用耕地,讓13億中國人賴以生存的肥沃土地日益減少,靠進口來維持糧食供應的平衡嗎?
占用耕地要有利可圖,要適度,要充分發揮土地的作用,產生真正的社會效益。不要把我們民族賴以延續繁衍的土地都侵占或汙染成未開墾的土地,那我們就害了子孫後代。也許遇到天災人禍,就會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