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魏孝文皇帝拓跋宏是英雄還是罪人?

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魏孝文皇帝拓跋宏是英雄還是罪人?

導讀:中國歷史上有太多值得認識、討論、紀念的人。近年來,我更加關註北魏皇帝袁孝文。生於北魏黃興元年八月,卒於太和二十九年四月。三年後,將是他逝世1500周年。他本名拓跋,但在去世前三年改名為袁。在他執政的29年間,最重要也是最具爭議的措施就是將首都遷至中國。雖然歷史學家發表了許多理論,但我認為有必要進壹步討論,因為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人們可能會做出完全不同的評論。

賈斯汀是英雄還是罪人?先來看看史實吧!北太和十七年五月,孝文帝拓跋宏在平城唐明齋戒,召集群臣占蔔,決定是否起兵南朝。陳主持占蔔。他仔細觀察龜甲上的紋路,確定屬於皮革占蔔。孝文帝聽後,立即引用葛瓜的訃告說:“唐、吳之革命,倚天而從人。”幸運。大臣們都知道孝文帝打定了主意,沒人敢說話。只有尚書和任拓成說:“陛下繼承前朝遺誌,統管中原。這壹次,他出兵征服這個尚未投降的小國,卻從商湯和周武王那裏得到了革命的人物。這恐怕不是什麽好運氣。”孝文帝厲聲問道:“怎麽能說是偉人變老虎呢?”拓跋成道:“陛下已經在位很久了。今天怎麽變成老虎了?”小文低下頭說:“國家就是我的國家。要不要電擊人?”王成還是不買賬,說:“雖然國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我怎麽能知道危險而不說話呢?”孝文帝終於忍下了這口氣,淡淡地說:“想怎麽說就怎麽說,沒什麽大不了的!””盛大的儀式草草結束。

鄧文迪並不是真的想進攻南方。知道王人看穿了他的心思,他回到皇宮後立即召見他。他說:“我怕人家說多了,壞了我在廳上的大事,就假裝生氣,把文武百官都嚇壞了。”妳可以理解。現在我們來認真討論壹下這個變化。然後我退後壹步,把我的計劃完整地告訴了他:“這個行動確實很難,但平城是個可以利用的地方,不是文化研究的地方。這裏沒有辦法改變習俗。我想借此機會遷都中原。妳怎麽看?”拓跋澄道:“陛下欲遷都天下。這是周成王和漢光武帝的成功經驗!”孝文帝還是有點擔心:“北方人如果固守舊習,壹定會引起恐慌和暴動。”我該怎麽辦?"拓跋澄回答說:"不平凡的事,不是壹般人能想到的。只要陛下下定決心,他們又能怎麽樣?”在帝國禮儀的支持下,孝文帝變得更加自信。他把任比作使漢高祖劉邦決定遷都長安的謀士。後來孝文帝秘密安排出差,命令軍隊進行演習。李沖負責挑選人員。10年7月,北魏在全國實行戒嚴,調集軍隊,正式宣布南征,並下令與南朝接壤的揚州、徐州招募民夫。十天後,孝文帝在他的第壹位祖母馮太後·永固陵前舉行了告別儀式。他從平城出發,帶著三十萬大軍南下。以“南征”為名遷都,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幾經周折,終於在兩年內完成。

在遷都已成定局的時候,孝文帝開始采取壹系列更加徹底的漢化措施,反對派不放過每壹個對抗的機會。太和十八年十二月二日,孝文帝下令,文人不得佩戴“老胡”。鮮卑人大多郁郁寡歡,很多人不服從命令。比如董陽宮和太傅陀太霸氣了,公然穿老胡,不肯換。十九年三月十九日,太師與馮京死於平城。對,馮的弟弟,孝文帝的嶽父。家住和平城的拓跋_,不贊成遷都。他把劉睿的信與其他信件放在壹起,要求孝文帝返回平城參加馮的葬禮。孝文帝識破了他們的用心,指出他們在遷都之初就想出如此“不公平”的主意,下令將他們降職,並下詔歡迎馮的靈柩運往洛陽安葬。

5月26日,孝文帝正式宣布了他漢化中國的又壹舉措:“停止說鮮卑方言,說正字法。30歲以上的人,可能壹時半會兒很難改變。目前,30歲以下的朝廷官員不再允許說鮮卑方言。如果他們故意不改,就會被降職或開除。”六月初二,孝文帝正式下詔,禁止朝廷使用鮮卑,違者壹律革職。不久前,廣川王病逝,妻子早逝,葬於平城。有人問他應該葬在哪裏。孝文帝進行了壹次重大改革:這壹代遷到洛陽的人,都要葬在洛陽北面的邙山。如果丈夫以前在戴迪去世,妻子可以回葬;死在洛陽的丈夫是不允許和妻子合葬的。19年6月,上諭說:“凡遷洛陽者,不葬北方,葬河南。”因此,南遷的籍貫改為河南洛陽。

二十年正月,孝文帝邁出了中國化進程中最徹底的壹步,把家從拓跋改為元氏縣郡。所有的老英雄,包括鮮卑等北方民族,都改了姓,如巴巴、大西、孫叔、邱、蔔柳、魯、何、獨孤、劉、何樓等。鮮卑和漢族姓氏的區別已經消除。同時,孝文帝以行政手段敦促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並下令崔宗伯、滎陽鄭、太原鄭等北方四大家族代表將女兒送進後宮。李沖出生於隴西少數民族,與高門各少數民族通婚。孝文帝也把女兒收為妾。他還寫了壹封信,要求他的六個弟弟再婚。他們分別在隴西娶了李,在襄陽娶了陸,在滎陽娶了穆。雖然鮮卑人和漢人在此之前就已經開始通婚,比如孝文帝的第壹個祖母馮太後就是北魏第壹個被立為皇後的漢人女子,但如此大規模的通婚無疑讓鮮卑人在元氏郡郡不再有皇室的血脈。

這些嚴厲的措施並沒有順利實施,但孝文帝萬萬沒有想到,他的長子姚遠王子帶頭違抗命令。因此,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15歲的姚遠成了可憐的犧牲品。為了贏得改革,他不得不付出兒子的代價。孝文帝雖然兩年後去世,享年33歲,但他的改革措施從未逆轉,最終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積極、最徹底的非漢族統治者漢化。這次改革不僅是中國最後壹次,而且比我們的東鄰近代日本的明治維新還要糟糕。雖然當時的日本思想家主張“脫亞入歐”,希望使日本成為歐洲的壹部分,但他們仍然保留了自己的語言、姓氏和種族。

壹直生活在中國北方和國外的遊牧民族希望進入漢族的農耕地區。無論是被販賣,被迫遷入,還是以征服者的身份統治世界,都不可避免地成為文化征服者的命運,自己的民族也融入了漢族。先不說先秦時期的非漢族。自漢代以來,匈奴、烏桓、鮮卑、頡頏、定陵、鐵勒、突厥、回紇、沙陀、契丹、女真幾乎無壹例外。元朝滅亡後留在明朝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作為壹個民族已經不存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保留滿族身份的人數迅速減少。這些民族的滅絕過程基本上是被動的,尤其是占優勢的民族,他們總是竭力反抗漢族的同化。但統治者解決不了壹個困境:不得不選擇漢文化來維持王朝的長治久安,尤其是對那些人口遠超自己的漢人;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特別是防止自己的民族被漢族的汪洋大海同化,必須采取壹系列措施,甚至是極其嚴厲的法律措施。自十六國時期劉淵建立漢國以來,非漢人建立的政權大多實行“壹國兩制”。比如遼朝有南北方的官員,金朝既有“蒙安”又有縣鄉,元朝對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方人采取不同的政策,清朝有不同的滿漢制度。正因為如此,這些民族在統治後期雖然沒能抵擋住漢族的融合趨勢,但都堅持到了最後壹刻,在亡國失勢後真正被同化了。今天,看似正常的種族融合已經付出了慘痛而巨大的代價。——征服之初的鎮壓和屠殺,被推翻後的血腥報復。在最殘酷的民族仇殺中,曾經統治中國北方的漢人幾乎全部被殺,甚至很多長得像漢人的漢人也被誤殺。明朝入關後有多少人倒地?連孫中山都提出了“驅逐滿人”的口號。如果不是社會進步,清朝滅亡後,有多少滿族人會賠償祖先?

需要指出的是,拓跋鮮卑和其他遊牧民族壹樣,相當落後保守,與中華文明格格不入,沒有適合改革的“國情”。公元277年,首領李_之子達摩可汗在金朝質子多年後歸來。他當著所有成年人的面用彈珠射下了那只鳥,這引起了狗的恐慌,因為當時的“民族習俗”是不需要用弓射彈珠的。他們認為:“太子穿的和南方漢人壹個風格,他學會了這種難得的奇跡。如果讓他繼承民族團結,改變舊習俗,我們肯定會感到壓抑。最好選擇壹個單純的人留在中國。”所以他們建議李偉殺了他。直到太平真君十壹年,他殺了漢族大臣崔浩。他的主要罪行是在“國書”年寫下拓跋鮮卑早期歷史,並在大道上刻下壹塊石頭,是“興國之惡”。

文帝的價值在於他自覺、積極、正面的改革。當時北魏如日中天,在北方的統治穩固,得到了漢族官僚和士人的認可。它沒有面臨其他國家或勢力的挑戰,也沒有到不改革就會被摧毀的地步。當然,他受到了他的第壹任祖母馮太後的影響。太和十四年馮太後去世後,在他之前的壹些重要措施,如制定新法、實行官俸、實行均田制和三年制等,都是在馮太後當政時完成的,但決定性的地方化政策卻是由他成功制定和實施的。孝文帝對改革的信念,是基於他對中國文化優越性的認識和對鮮卑人長遠利益的關心,這在他與他的談話中充分體現出來:北方人的每壹句話:“北方庸俗,魯,妳為什麽要知道這本書!”聞之深用之!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書。他們都是聖人嗎?學與不學。聯合官員,音樂禮物,和改變習俗的野心。妳若與天子為壹,怎能居中原!我只想等後人逐漸染美風俗,廣聞其聲;如果妳永遠生活在恒北,而富源又不是文學大師,妳必然會面臨絕望。

在孝文帝之前,十六國的很多君主都對中國有很深的了解,比如漢朝的劉聰、劉堯,前燕的慕容、慕容廣,前秦的苻堅,後燕。他們在中國都有很高的文化造詣,卻無法解決自己的民族情結,打破民族之間的界限,只好實行民族和文化的雙重標準。相比之下,孝文帝的高明之處不言而喻。正因為如此,孝文帝犧牲了自己的兒子,殺死了壹批試圖造反的大臣,但付出的代價並不大,他的改革取得了深遠的成功。

直接結果是,包括鮮卑和北方民族在內的壹百多萬移民遷居洛陽和中原,使洛陽再次成為北方乃至整個亞洲的文化中心,使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北方文化和吸收鮮卑民族的文化遠超南方漢文化,為繁榮的唐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可以說,鮮卑文化在融入中國文化的同時,也成為了中國文化的壹部分。鮮卑文化的主動本土化使中國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鮮卑或胡華。

正因為如此,洛陽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達到了壹個空洞的高度,這壹點從伽藍在洛陽的生動描寫和龍門石窟的輝煌藝術就可以證明。即便如此,南方有識之士也承認洛陽比南朝都城建康文明。永安二年,梁武帝派陳慶之護送袁浩到洛陽,失敗後逃往南方。當時北魏國力大減,洛陽在經歷了河陰之變後,已經無法與其鼎盛時期相比。然而回國後,陳慶之發表了壹句發人深省的話:

洛陽自晉宋以來就是壹片荒地,也就是說長江以北都是荒地。昨天到了洛陽才知道這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在中原。傅是個不懂禮貌的人。所謂景帝之翼,就是四方之治。自從登上泰山,瀟湘和袁就開始了江湖浪跡。北方人安全嗎?從初唐開始,拓跋鮮卑建立的魏國被正式承認為中國的正統之壹,享有南朝齊國的地位,並繼承了金朝的法制。官方史書有《北史》和《南史》,後被命名為《南北朝史》。壹個非中國人建立的政權能被中國人視為正統,這是前所未有的奇跡。匈奴、鮮卑、桀、邊、羌在此之前建立了16個國家,在東晉時期被稱為搞亂中國的“胡人”。他們逃離了中原。在初唐的《晉書》中,他們的君主是沒有“紀”的待遇的,只能立壹個專門的“紀”。

鮮卑人本身就是改革的受益者。元氏縣的家族雖然經歷了第二次祝融之亂,北齊北周的東西魏分裂和東西魏更替,但依然有後代和名士,尤其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記載唐代仙童袁、北門學士袁、著名學者袁、袁行沖等。尤其是著名詩人袁捷、元稹、白居易被稱為“白元”。金代末年,大詩人元好問誕生了。至於其他鮮卑民族的後裔,或者有鮮卑血統的“漢人”,更是不計其數。如果妳有興趣,妳可以讀讀姚偉元的《北胡考》。鮮卑、匈奴後裔十余人,有劉、竇、高、方、、史、李、於、燕、竇祿、源氏、匈奴、元氏郡郡、獨孤、安。就連唐朝皇室的李也不是純漢人的後代。至於其他王侯、諸侯、農民、商人,很多都是胡的後代,雖然我們永遠無法作出量化的分析。經過孝文帝的積極融合和後來的發展,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最終成為漢族的壹部分。正是由於鮮卑等民族的不斷加入,新鮮血液不斷註入漢族,漢族人口與日俱增。今天漢族能成為中國的主體民族,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與鮮卑等民族的貢獻是分不開的。鮮卑族本身雖然不是壹個單壹的民族,但在另壹個大家庭中卻是不朽的。中華民族不僅要記住華夏人的祖先,更要記住鮮卑人的祖先。不要忘記漢武帝這樣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

但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孝文帝可能會被視為千古罪人。因為他的改革,壹個有著近千年歷史的純粹的鮮卑族、鮮卑語、鮮卑文化甚至拓跋族很快就消亡了。中國雖有元氏郡郡等鮮卑姓氏的後裔,但他並非純鮮卑人。雖然專家能找到鮮卑文化的壹些片段,但很難看到全貌。如果孝文帝不改革,或者為了維護鮮卑人的純潔性,他寧願放棄中原的物質文明和遼闊疆域,回歸大漠草原。也許現代人會發現壹個生活在蒙古高原或者大興安嶺的鮮卑人。可能有人覺得孝文帝的作用和壹個民族的肉體毀滅沒什麽區別,但他用了另壹種手段,甚至更陰險毒辣的手段,起到了外敵無法起到的作用。他是鮮卑叛徒。

如果忽略具體的人和事,我們會討論這樣壹個問題:落後國家在先進國家面前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那麽答案就會越來越復雜。這個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作者也沒有這個能力。但從孝文帝的親身經歷來看,確實引起了我對壹些問題的思考。在今天的中國乃至整個東亞,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在19世紀之前的2000多年裏,壹直是最先進、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民族。因此,對於其他民族來說,“現代化”的過程必然是“本土化”的過程。當然,由於地理環境、歷史傳統等限制,中國文化不壹定能被同化,但學習中國文化是進步的必由之路。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也證明了這壹點。

自然,最好的方式是“現代化”,而不是“中國”。這不是兩全其美嗎?可惜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種事。除了孝文帝等部分君主外,其他大多數非漢族君主在接受漢族文明的同時,也嘗試了很多方法來保存壹些重要的習俗,但都以失敗告終。遼朝皇帝曾堅持博納,即春夏秋冬在不同的戶外帳篷中生活和工作。但到了後期,博納的時間越來越少,實際都城已經從上京搬到了中京。貴族也喜歡住在南京。金代末年,遷居黃河流域的女真學了漢語,穿上了精美的衣服,改了漢姓,被皇帝屢禁不止。然而,即使是王侯將相也“自幼只學中國風俗”,女真“不知語言時事”。金世宗非常生氣,稱他們“忘恩負義”。他似乎無能為力。滿族入關後,盡量保留自己的傳統。他們把邊界外的“龍興地”列為禁區,設立圍場。皇帝每年到處狩獵,禁止滿漢通婚,強制滿族服飾,堅持使用滿族文字和姓氏。但很久以前,入關定居的滿族人不願意回歸;八旗不能騎馬,不能拉弓;沒多久,皇帝就會打老虎,那時他只在夏天打獵;雖然仍然保留了完整的姓氏,但名字已經本地化,實際上取代了名字。清朝衰落,關東開放,新軍取代綠營,禁止通婚,針織合法化。能保留多少傳統?兩千年來,沒有壹個民族取得比孝文帝改革後的鮮卑民族更好的結局。這是意外嗎?

記住,這個討論是關於歷史的,不是現實的。當時沒有《聯合國憲章》,沒有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五項原則,沒有國家自主權或基本人權的保障。當時沒有火車、輪船、汽車、飛機、電話、電報、攝影、電影電視、傳真、信息高速公路。別忘了,在工業革命之前,我們的祖先是在進行民族交流、鬥爭、競爭和融合。所以我要贊美帝鴻,因為他走在唯壹正確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