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
摩梭人簡介
摩梭人是寧蒗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壹。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的丁原,即公元前111,距今已有2000多年。自《後漢書》以來,漢語的所有史書中都有“摩梭”的記載。在寧蒗,建國前後各族人民都稱他們為“摩梭人”。1950年麗江地區各族各界第二次人民代表大會文件中明確記載:“參加會議的摩梭人有13人”。1956年9月5日,麗江專員辦在給雲南省人民委員會的《關於建立寧蒗彜族自治縣的報告》中,五次明確提到“摩梭人”。即“彜族聚居的寧蒗、涼山包括摩梭、彜、西番、漢等十二個民族”,“全縣有彜族、摩梭、漢、西番、彜、藏、白、鐘家、納西族、苗族、白彜、回族。這個報告由省人民委員會轉呈國務院,並批準在寧蒗實施。1956年9月20日,寧蒗彜族自治縣成立大會隆重宣布,全縣有彜族、摩梭等十二個民族。1959年,寧蒗工委辦公室編撰的《寧蒗概況》中多處提及“摩梭人”。但後來國家有關部門把生活在雲南寧蒗等地的摩梭人歸為納西族,把生活在四川鹽源、木裏、延邊的摩梭人歸為蒙古族。多年來,廣大摩梭幹部群眾強烈要求解決民族名稱問題。寧蒗縣黨政機關和摩梭人多次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向黨和國家有關部門客觀反映,迫切要求盡快恢復摩梭民族名稱。寧蒗縣五屆、六屆、七屆人大代表在五屆人大壹次會議、六屆人大壹次會議、七屆人大壹次會議、七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特別是七屆人大壹次會議上,多次向大會反映了恢復摩梭民族的建議, 恢復摩梭人國籍的問題,作為雲南省人大代表團的幾個重要提案之壹,提交給了全國人大。 在摩梭人的強烈要求和縣委、政府等各族群眾的反復反映下,引起了上級的重視。9月1989日,省人大常委會派出由道副主任帶隊的省人大民委工作組赴寧蒗調研。19年2月6日,工作組向省委、省政府和省人大常委會提交了關於恢復寧蒗摩梭人姓名的報告。在省委、省政府和省人大常委會的重視下,省人大常委會於1990年4月27日召開七屆十壹次會議,在《寧蒗彜族自治縣自治條例》中確定為摩梭人,並於6月27日正式頒布實施,1990+05438+0。而且每個摩梭人都有合法的居民身份證。
摩梭人
摩梭人屬於納西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寧蒗縣和四川省鹽源、木裏等縣,人口約4萬人。寧蒗摩梭人口1.5萬余人,主要居住在瀘沽湖附近的永寧壩子。摩梭人的語言、服飾、婚俗都與金沙江以西的納西族不同。
寧蒗縣摩梭人的家庭組織多為崔玉、新營盤、大興、紅旗、虹橋等地的父系家庭,與其他民族雜居。在瀘沽湖附近的永寧居民區,至今還殘留著母系夫妻。孩子住在母親家,血統按母系計算。男不嫁,女不嫁,只締結“阿霞”(夫妻)關系。
摩梭人習慣依山傍水而居,房屋都是木制的,在當地俗稱“木屋”。傳統風味食品有五花肉、酸菜魚、蘇裏瑪酒等。摩梭人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潮汕節、祭祖節、牧業節、拜地節等,其中以春節和潮汕節最為隆重。每年農歷7月25日,永寧的摩梭人都會盛裝步行或騎馬去祭拜瀘沽湖畔的神女山,稱為“諸女山”。其間,還會有賽馬、摔跤、二重唱等活動,以及山中野餐,摩梭青年男女會借機與阿霞交朋友。
摩梭人的原始宗教稱為“大巴教”,與麗江納西族的東巴教關系密切。但大巴教的發展比東巴教慢,形式也比東巴教原始,基本保持了原始部落宗教的特征。達拜主義是以巫師達巴命名的。它沒有系統的教義和經文,沒有宗教組織和寺廟,只有幾十種誦經,還有另壹種占蔔術(俗稱數天之書),用32種不同形式的原圖和文字書寫。
摩梭人善歌善舞,流行的舞蹈是“甲居舞”(俗稱跳)。“A”的意思是美,“Ju”的意思是跳舞,意思是在美麗的時間跳舞。摩梭人的民間音樂和舞蹈是傳統文化的壹部分。摩梭人的音樂,除了葬禮歌詞,壹般都是高亢豪放的。固定的音樂曲調有Ahabara、Madadah、打麥、表演麻、葬禮旋律、搖籃曲、寶石女神贊歌、加措闊,即大泡曲。
摩梭人的樂器有笛子、葫蘆絲、嗩吶、鼓、鈸、提琴鼓、手搖銅鈴、口弦等。上述樂器中,最常用的樂器是笛子,七八歲的男人和牧羊人都會吹。笛子也是永寧趕馬旅途中驅散寂寞的親密夥伴。葫蘆笙是少數人跳的時候會用的樂器。其他樂器主要包括祭司大巴和喇嘛在舉行祭祀儀式時使用的樂器。
摩梭舞蹈豐富多彩,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摩梭舞蹈色彩和濃郁的民族特色。有壹種說法是摩梭人能跳七十二種舞,可見摩梭人的舞種豐富。
在人類社會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母系家族形式依然存在於瀘沽湖沿岸,被稱為“神秘女兒國”,是中外學者和遊客最為神秘有趣的摩梭文化現象之壹。
在母系家庭中,母親主宰壹切,女性在家庭中地位崇高。這個家庭的所有成員都是母親或祖母的後代。在家庭中,男不嫁,女不嫁,女方壹輩子跟著母親生活。男人晚上去阿霞家,壹大早就回娘家生產生活。這叫摩梭人的“走婚”。而女方在家,等待男阿霞夜間來訪,家庭成員都是母系親屬,沒有父親血緣的成員。財產按母系繼承,家庭成員的血統完全按母系計算。家裏沒有翁婿、丈母娘、嫂子、姑姑、姑父的關系。家裏姐妹的孩子都是他們最親的孩子。不關心對方母親的姐妹也叫母親,對生父叫“叔叔”。
母系家族的第二個特點是“舅舅掌管禮儀,母親掌管財富”,這是母系家族的權力劃分形式。家庭節日、大型交往或交易、婚姻愛情以外的社會交往,都由舅舅或其他有能力的男性成員決定,而家庭財產的保管和使用、生產生活安排、壹般家務和接待客人,則由母親或家中聰明、能幹、有聲望的女性決定。摩梭人有句諺語:“天上飛的鷹最大,地上走的大爺最大”。從格言中可以看出我叔叔的社會地位。摩梭母系家庭的男女成員是平等的,體現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合理分工。他們認為,整個社會的合理分工必然帶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壹個家庭的合理分工必然促進家庭的經濟發展和文明。
母系家族的第三個特點是摩梭人認為,因為家族所有成員都是同壹個母系血統。此外,摩梭人顯著的道德意識,即母親崇拜觀念的傳播和推廣,所有家庭成員親切和睦,尊老愛幼,以禮為主,寬厚謙和。摩梭人那裏的社會風氣還沒有。從縱橫關系來看,都是講文明禮貌,養成了摩梭人溫柔熱情,舉止端莊,對男人寬厚重義,對女人深情內斂,社會團結和諧。
它的第四個特點是母系家族壹般不分家或者很少分家,母系家族壹般人口多,十幾到幾十人不等。人多有利於家庭的分工,可以從事各方面的工作,家庭容易致富。在摩梭人的傳統觀念中,分離意味著對祖先和老人的不尊重,意味著爭奪財產。這是壹件非常可恥的事情,會受到世人的斥責。所以,即使是幾十人的母系家庭,也充滿了幸福祥和的氣氛。孩子有壹個快樂的童年,受到很多媽媽的喜愛。毫無疑問,老年人安享晚年,享受天倫之樂。
輸入21
在21世紀的文明時代,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中國,很多家庭都在不斷地進行“口水戰”和暴力,充斥著家庭“戰爭”,以至於老老少少被虐待,生活得不到保障。但瀘沽湖沿岸的摩梭人依然保留著古老美好的母系家庭,這裏的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母系家庭中的暴力更是無情,壹片和諧祥和的氛圍值得稱贊為“東方母系文化家園中最後壹朵紅玫瑰”。
母系家庭
母系家族的成員從十幾個到幾十個不等,壹般都在十個以上。這些家庭成員是壹個或多個祖母的後代。
家庭中的成年男女“男不娶,女不娶”。晚上,女方在家接受另壹家的阿秀,男方則出去和另壹家的阿秀同居。所生子女全部歸女方,血緣關系按母系計算,財產按母系繼承。
壹個母系家庭由最有能力、最公正、最有聲望的女性安排生產、生活和保管財產。摩梭人把這個人簡稱為“義都達布”或“達布”。家人絕對服從大埔的安排。大布是母系家族的壹家之主,負責壹切內外事務。“大補”往往是不經過任何選舉或儀式而自然產生的。母系家族中的男性壹般以叔叔的名義和身份進行活動。他們盡力幫助達布,參與整個家庭的所有活動,維護母系家族。因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他們和姐妹的孩子的關系比親生父親更親密,更特殊。
瀘沽湖摩梭人的母系家族成員,不論表親,都視為壹母所生。在成員中,祖母和他們的兄弟姐妹是唯壹的祖先。摩梭人稱這壹代的男人為“阿普”,女人為“阿依”。只有媽媽叔叔阿姨。媽媽叫“阿亞”或“阿壩”,叔叔叫“阿五”。年齡較小的學生只有同壹個母親、兄弟姐妹、姑姑和堂兄妹。同母異父,兄弟姐妹統稱為“阿姆”,弟弟妹妹分別稱為“格裏”和“戈米”。小啊所生的孩子稱他們的生父為“阿達”或“阿博”或“阿武”。所有家庭成員團結和睦,“私房錢”分家是可恥的。他們* * *壹起工作,互相商量事情,民主氣氛濃厚,尊重集體意見,尊老愛幼,特別是對老弱病殘給予特別的關心和尊重。同時也沒有婆媳之類的矛盾,很少吵架和糾紛。在摩梭人的母系家族中,長期以來形成了壹套約定俗成的傳統觀念和道德規範,即養育子女是母親和其兄弟的共同責任。年輕壹代應該盡自己的責任來贍養他們的母親和兄弟姐妹。不遵守“老規矩”,就沒有“良心”,就會受到社會的批評、譴責甚至懲罰。最近的親屬是母親和她的姐妹兄弟,而生父相對較遠,沒有必然聯系,沒有明確的贍養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