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始資料
這句話出自《孟子·盡心篇·句句》。原句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2.原始解釋
在《孟子》中,原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定義為:落魄之時,獨善其身,成功之時,引導天下諸人,獨善其身。下面簡單解釋壹下。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即所謂“性善論”。孟子原來的那句話後來改成了“窮則獨善其身,成則濟世”,意思是:當妳貧窮失意的時候,妳要自救,提高自己的德行和才能,當妳成功的時候,妳要努力照顧天下的每壹個人,讓天下的每壹個人都得到妳的好處。
3.個人理解
先看前半部分。貧困可以理解為貧窮,是指經濟不寬裕;也可以理解為不成功,不被別人欣賞。壹個人貧窮失意的時候該怎麽辦?我們只能努力自救,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同時,在解決自身生存問題的同時,也要不斷“修煉內功”,即提升自身的德性(仁、義、禮、智、信),不斷增加自己的才能,等待時機。《易經》中的“不要用潛龍”,意思是當壹條龍被淹沒時,它不應該發揮它的作用。壹個人因為自身困難而暫時隱居,不會改變他忠貞不渝的性格,也不會因為暫時不能出名而消沈。前半句正是這個意思。
再看下半段。Reach,可以理解為發達,指的是經濟上的小康,也可以理解為成功,名揚天下。當壹個人成功時,他應該做什麽?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只顧自己。我們要照顧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照顧曾經和我們壹樣窮的人,讓他們得到幫助。《周易》中說“飛龍在天,有利於見大人”,意思是飛龍在天,有利於大人的出現。“成人”是什麽意思?易經說“成人之人,與天地、日月、四時相合”,意思是壹個可以稱之為“成人”的人,可以與萬物交流,像日月壹樣照耀大地,按照四時來治理世界。我想《易經》也有“達目的則濟世”的意思。
1.原始資料
顧《日知錄·政事》中的原句是:“護國者,其君其臣謀之;保天下者,恥而責之。”後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介休將其認定為來自梁啟超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2.原始解釋
顧認為,保護壹個國家的領土主權是王侯將相的職責。壹個國家的繁榮、和平與穩定,關系到每壹個老百姓,是每壹個人的責任。
3.個人理解
先說我對“普通人”的理解。在我看來,“普通人”指的是人民。有哪些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從事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勞動者。人民的作用是什麽?恩格斯說: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可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和社會精神財富,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魏徵在《諫唐太宗十思》中說“載舟而傾覆宜慎之”。可見,人民是水,國家是船。所以,作為人民群眾,作為普通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社會和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不僅關系到我們自身的利益,也關系到國家的富強。
以上是我對這兩句話的理解。請批評指正!
妳好,這兩個問題放在壹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壹句“窮則獨善其身,能則兼濟天下”的原文,出自孟子。原句後半句應該是“能濟天下”,後人習慣於把既善又善改成“濟天下”。理解這兩句話,要聯系上下文來看,不要斷章取義。
這段話是孟子對壹個說客說的。當時諸子百家,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發展階段。孟子和孔子壹樣,周遊世界傳播儒家思想,所以這段話是讓他和這個說客分享他的成功經驗:
壹個窮不仁的書生,是脫不了道的。窮則不能失義,達則不能離道。如果妳能做到這壹點,那麽:“尊德尊樂,可以驕橫。”吵,就是沾沾自喜,無憂無慮的意思。
窮則免疫;
“窮”就是失意。從上面這段話可以看出,他指的是周遊世界傳播思想。當妳“窮”的時候,妳會很沮喪。那麽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麽辦呢?妳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獨善其身”,也就是“修身齊家”,先把自己的品德定下來。
延伸對世界有益:
“達”是“窮”的反義詞,即壹個人的誌向達到了。那麽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麽辦呢?“奉獻有益於人民”,就是當妳覺悟了,有能力了,就要“對世界好”。
所以,“獨善其身”和“齊善”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善待自己,善待世界,這是儒家想要做的,但要看它目前的能力大小來相應對待,就是窮則善,善則善。
善是修身,善是平天下;
要想平天下,首先要能治國。如果妳想治理國家,妳首先必須能把妳的家庭管理好。要想讓家庭井井有條,首先要修煉自己的身心。這是基礎。無論皇帝還是草民,每個人都要以修身為本。所以,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不能失去自己的根。
其實這裏還有另外壹層深意,就是如果沒有修養的基礎,即使有機會到達時間,也不會同時好。況且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沒有獨特的善的積累,很難獲得成就的機會。
古今人物:
這兩句話壹直被中國文人奉為人生目標。而且從古至今能做到的人很多。
我們所熟悉的諸葛亮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窮的時候就應該壹個人,住在隆中隱藏實力。他在給兒子的《誡書》中寫道:“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修身。不淡泊則無誌,不靜則遠。”也要修身養性,陶冶品德,這樣才能有明確的誌向,達到遠大的目標。此後受三顧之邀出來輔佐劉備,復興漢室,平定天下。
像諸葛亮這樣的儒生,像杜甫、白居易、蘇軾,代代存在,直到今天還有這樣的模式:
84歲高齡的鐘南山成為2020年全球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之壹。疫情爆發後不久,他建議:“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而他本人,毫不猶豫地沖在了武漢防疫的最前線。
這位被稱為“石國”的老人,雖然出身醫學世家,但畢業後被送去農村鍛煉,燒過鍋爐,畢業後十壹年沒有從事醫療工作。直到他父親說了壹句“三十五歲了,太可怕了……”他才開始努力。留學時被導師鄙視,他用精彩的演講完美亮相;為了做研究,他自己抽血,自己吸入壹氧化碳當小白鼠做實驗。就是這樣。窮的時候孤軍奮戰的人,在兩次疫情的關鍵時刻站了出來。
無論面對非典還是新冠肺炎,無論是花甲還是垂暮,只要祖國需要他,他都會義無反顧地肩負起責任。3月3日和4日,鐘南山院士與歐洲呼吸學會候任主席安妮塔·西蒙斯博士進行了視頻連線。他用英語介紹和分享了中國的抗疫成就和經驗。就這樣,他用自己此時的“大”為世人做好事,盡力保護壹個城市、壹個國家乃至全世界的人民。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妳自己修修就可以了,為什麽壹定要修好這個世界呢?正是因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顧提出的第壹個概念:
含義:保護壹個王朝不被推翻是統治者的職責,但天下的滅亡關系到每個人的利益,所以每個普通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大學之道,不僅是“修身齊家”,更是“治國平天下”。這是聖人之道。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天下興亡,直接關系到仁義道德的興衰。如果仁義道德不能發揚光大,人們就會失去修身養性的道德標準,國家就會陷入戰爭,人與人之間紛爭不斷,那麽世界就會走向滅亡。
也就是說,沒有道德約束,就會造成:人不修身,自然家庭難以和睦;如果家庭不和睦,如何治理國家?國家不治,天下能太平嗎?
所以這個“天下”的興亡,也是每壹個卑微之人的責任,那就是“從田字到庶人,壹個是以修身為本”況且作為儒家的弟子,學會模仿才是聖賢之道。
這是每個踐行君子之道的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謝謝妳。
這兩句話反映了不同的狀態。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句話的由來和含義。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第九回“盡心”。原句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意思是失意時要經營好自己的道德修養,成功時要努力讓天下人受益。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最早出現在顧的《日知錄》中,背景是清軍入關。他原來的句子是:“那些保護國家的人,他們的王子,他們的大臣和肉食者尋求它;那些保護世界的人是可恥的,也是有責任的。"
八字寫的語言模式出自梁啟超。
意思是保護壹個王朝不被推翻,這是皇帝和文武大臣的職責,與普通百姓無關;世界(國家)的興衰關乎所有人的利益,所以每個普通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後壹句話,意思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它反映的是壹種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他只是給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如抗日戰爭壹樣,抗日戰爭是壹場全民參與的反侵略鬥爭。無論是窮人、工農兵、資本家、地主、華僑…
窮人對它免疫,而富人幫助世界。它反映了壹種個體精神。是創造美好社會價值的壹種方式和途徑。當妳沒有能力的時候,妳只能提高自己的修養,提升個人的精神世界,讓自己不要因為窮而占便宜。當妳有能力的時候,妳不僅可以提升自己,推己及人,也可以幫助所有人。* * *共同提高是每個人的做事方式。
“窮則獨善其身,而能濟天下”可以說是我讀過的最有智慧的名言之壹。短短12個字,高度概括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乃至現代我們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同時,這句話深刻地包含了我們文化的精髓,那就是儒道互補的思想。
前半句是道家的處世之道。亂世中,面對人生的艱難,與其怨天尤人,拼命掙紮,不如看淡人生,名利得失,成敗得失都如過眼雲煙。即使我很窮,到處被排擠,我依然可以活得很自由。和陶淵明壹樣,我不是活得很開心嗎?
後半句代表了儒家積極進取的精神。在壹個好的時代,我們有各種機會去實現我們崇高的夢想,在這個時代留下我們獨特的印記。在我們成功之後,我們有足夠強大的影響力來更好地改變世界。無論是做慈善還是助推科學進步,都可以將個人價值升華到更高的層次,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獨特的貢獻!
儒道互補,讓我們無論面對什麽樣的情況,都能遊刃有余,從容不迫,可以說是人生的大智慧!
而這句話,就不那麽科學了。
我處境不好,卻壹心要改變世界,造福眾生。令人敬佩,但可能更痛苦,比如杜甫。
他們過得很好,但是他們很自私,不關心別人。這樣的人也很難得到真正的幸福。
至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實和上壹句是沖突的。精神上是可嘉的,但境界上比上壹句差太多了。妳怎麽想呢?
我是@李老師,談讀書。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壹下我是如何理解這兩句話的。這兩句話的出處不壹樣。“窮者獨善其身,時者濟世”出自孟子,意思是當妳失意的時候,要加強道德修養,當妳成功的時候,要努力讓天下人都受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的《日知錄》的意思是說,每壹個普通人都對壹個國家的興衰負有責任。如果妳第壹次看這兩句話,妳會覺得矛盾。其實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兩句話:
首先,孟子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壹,雖然他的成功和失敗伴隨著他的壹生,但並不順利,失望占據了他的大部分。雖然沒有實現理想,但他真正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人在逆境時沒有放棄,順境時沒有得意忘形。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中,我們有著責任(以天下為己任)的血脈。在受到挫折的情況下,要努力提升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這樣才能“成就”。這樣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讀書人的精神境界,是責任感的體現。在沒有能力或者能力的時候照顧好自己,就是對世界對國家最大的責任。
其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還講到了我們中國特有的文化——責任,國家的興衰,這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國家遇到困難,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這次疫情就是最好的例子。當我們的國家強大時,每個人都會效仿。每次海外發生騷亂,我們的撤僑行動都會被跟進。到了國外,妳的名字來自中國,妳的壹言壹行都代表著中國。所以要把祖國的利益放在1的位置上,時刻牢記作為中國人應盡的責任。
總之:我們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最大的貢獻。
首先,古文需要了解歷史,了解出處,了解時代。這兩句名言是全心全意出自孟子。孟子屬於儒家,儒家的古代聖賢發揚了什麽?人際關系之道。他們最關註什麽?美德。儒家治國時代,壹直提倡仁。人倫之道,有待考證。妳得明白孟子和孔子的關系。孟子師從孔子的孫子子思,同時又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講“盡心理解”。同時,孟子在《盡心盡力而為》第壹章中也說“盡力者,自知其性也。”這是關於“全心全意的理解”。那妳就要明白什麽是“奉獻”。我前壹天回答:我不知道我的命運,我想君子沒有詳細的解釋,這裏就不贅述了。這不是壹項學術研究。儒家主張仁政,儒家弟子追求修身治國。他們把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最高理想。為什麽這麽說?仁政最根本的是“仁者愛人”。所以也主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壹概念最早出現在顧《日知錄》中)如果妳很窮,妳就會對它免疫”是關於壹個人的。在妳修身體之前,妳要照顧好自己,修好自己,培養自己的品德。妳也是個仁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妳自己沒有實現,就不要去啟發別人。只有成為君子,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家人,做好自己的家人,做好自己的家人,教育大家,治理國家,平天下。這裏最重要的是,妳需要知道妳的德行有沒有養成,妳是不是君子。還有壹層意思,就是希望妳成為君子後,能以弘道(人倫之道)育人傳道。因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儒家時代,以仁政教化百姓,以仁政治理國家。孔子和所有儒家都是追求天下的人。當他們能夠培養良好的美德,愛他人時,世界上就不會有戰爭。妳會全心全意地知道自己在人倫道路上的正確修身方向,妳會知道自己是處於“窮則獨善其身”的階段,還是處於成功濟世的階段。如果壹個人身體修不好,家裏亂七八糟,還來幫助這個世界,那不是妄想就是笑話。
希望更多的人能支持我們古聖先賢的文化復興。
我是天行,傳承中華文化,帶妳解讀經典。
“窮則獨善其身”這句話應該是用來說服壹些自娛自樂到死的人的。這些人浮躁,心切。因為能力差,收入低,無法滿足欲望,實現理想。按說,這個時候妳就應該免疫,沈澱,培養,提高自己,為以後機會的出現做好準備。但是,他們充分利用網貸的便利,拆東墻補西墻,過著透支未來的生活。不懂得上進,沈迷網絡,自娛自樂到死。我明明身上連幾百塊都沒有,卻看不起壹份年薪十幾萬的工作。我總是夢想著做壹筆生意或者投資來在短時間內致富。
可見忘記老祖宗的教訓是個大問題。
馬雲在“財富濟世”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成了這場疫情的先鋒,是所有人的榜樣。當然,在我們國家有許多這樣的榜樣,從80歲的老人到90後的年輕人。他們在疫情中慷慨解囊的故事層出不窮,讓我們武漢同胞感到溫暖和自豪。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聊,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窮則獨善其身,富則濟世”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兩句話看似矛盾,其實不然。他們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
這句話和我們傳統文化裏說的壹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當我們弱小貧窮的時候,我們需要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的步伐跟上社會的平均水平,不拖別人的後腿。而當我們的生活條件和能力已經遠遠超過社會平均水平的時候,我們才能有能力去幫助別人,造福社會。這是循序漸進的事情,順序不能顛倒。
其實這也符合我們社會的現實。出生在貧困山區的窮人能力有限,受教育程度低,所以回報社會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條件。
對於那些企業家,比如馬雲、王健林,他們對社會有更多的社會責任,需要在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做各種慈善行為。
有壹首歌唱得好:只有國家才能有家。
俗話說“巢下有完卵。”新聞裏經常可以看到中東壹些國家常年戰亂,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在這種情況下,別說人的幸福指數,就連生存都成了奢侈品。
人的發展是建立在良好的外部環境基礎上的,不能只關註自身而忽視外部社會環境。
綜上所述,我覺得這兩句話其實並不矛盾。“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更多的是考慮自己對外界環境的反饋;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更多的是考慮外部環境對個人的重要性。
前兩句話的意思大致是,如果妳成功了,就要多積點德,多幫助身邊的人。如果妳很窮,就少管閑事。越是廣為人知的壹句話,越不會去想。它們就像順口溜,不用思考就能讀懂。最後兩句話的意思是,壹個國家的興衰,人人有責。這是書面意思。在我自己看來,萬物無非是壹顆心,在心靈和靈魂上是美的,對於其他事物也是美的。當今社會是民主社會,我們自認為是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的主人。誰會對自己的家不負責任?
我想很多人可能誤解了“貧窮是唯壹可以免疫的方法,繁榮是幫助世界的最好方法”這句話。
首先,“窮”和“達”的標準是什麽?妳指的是錢還是思想知識?
其次,窮人不能為社會做貢獻嗎?這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矛盾嗎
“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的意思是,當妳能力有限的時候,妳要照顧好自己,盡量不要成為別人幫助的對象。
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自己能力有限,無法捐款捐物,那麽請愛護社會,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又不是沒錢就只顧自己,壹副無所謂的樣子。很明顯在外面有很大的感染風險,而妳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到處亂跑。
“達能濟世”中的“達”是什麽意思?是發展成億萬富翁嗎?當了大官?這些都沒有,不然那不是限制幫助別人嗎?
“世界”是整個社會嗎?誰有這樣的能力?
我覺得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有空余時間就要照顧別人。
原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戰國時期的《孟子》第九章,其關愛世界的思想十分可圈可點。
這與孔子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如出壹轍...不生獨子,使老有所終,幼有所用,幼有所強,孤病有所養”。
正因為我們受了幾千年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中國是壹個重視友誼的大集體。困難來了,就會出現“壹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現象。
而西方崇尚自由和個人主義,不可能像我們這樣團結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