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何為君子。子曰:“先做妳想說的事,然後再說。”
子貢是孔子身邊最有錢的學生,他非常崇拜孔子。子貢問孔子什麽是君子,因為老師總是提到“君子”,子貢想知道君子的表現是什麽。
君子不容易定義。君子和小人只有模糊的界限。其實君子和小人並不是完全不同的人。君子和小人是人生的兩種狀態。每個人在人體內都有兩種不同的狀態,壹種是小人,壹種是君子。隨著人生的不斷成長,要減少小人的成分,增加君子的成分。
孩子的行為基本屬於小人的表現。“小人入黨而不群”,孩子喜歡以權謀私,喜歡和男孩子結拜兄弟,稱兄道弟。“小人不體貼”,孩子喜歡拉幫結派,互相爭鬥,比如“我不跟妳玩”“我們都不跟妳玩”;“小人比喻有益”,孩子互相引誘,“我給妳橡皮擦(或糖果),妳做作業”...因為我是小孩子,所以覺得很可愛,但這些其實都是我們身體裏的“小人”,是壹種沒有被修正的狀態。
君子和小人是我們身體裏的兩種狀態。我們餵養誰,誰就能影響我們的行為。我們不必譴責別人是小人,也不必標榜自己是君子。我們要做的就是抑制我們體內小人的成分,養活更多的君子。
如何成為壹個君子,孔子回答,“先說後從”,就是行動勝於言語,把事情做好,再慢慢告訴別人;妳說了之後,就要繼續做下去,實現妳說的話。
那時候子貢是個商人,很會說話。在某些場合,他可能會忍不住暢所欲言,甚至說大話。孔子知道這樣不行,這不是“敏於物,慎於言”,所以孔子提醒子貢“先言後行”,希望他在語言上更加謹慎。
由於時代不同,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資源也越來越多。有時候我們可能需要先說出自己的夢想,獲取更多的資源,為團隊建立願景。但是,我們在談夢想的時候,要做到“忠義,言必信,行必果”。妳想什麽就說什麽,但要按著公義說話,心裏要有把握,說話要算數。
感受:我們每個人身體裏都有君子和小人的成分。要不斷修煉自己,克制自己身上的小人,做壹個開放的君子。我們說話要“守信近義,言出必反”。我們應該說我們能說的,然後我們應該遵守我們的諾言。不要說妳做不到的大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