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的行政區域設置總督,在較大的城市任命名為“Shakanaku”的官員,在小城市任命名為“Labia Num”的官員進行治理。部分城市(如Xipal等。)獲得了壹定的自治權,城商監從富商家庭中選舉產生,任期1年,負責稅收、運河開鑿、城墻修築、管理公共倉庫和碼頭等。
漢謨拉比的對內政策基本上是伊希斯時期城邦政策的延續。在統壹的過程中,漢謨拉比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是遠交近攻,靈活多變的聯盟關系為統壹兩河流域的總體目標服務。古巴比倫社會分為三個等級:
1.阿維盧是自由人,上層階級是統治階級,下層階級多為繳納賦稅、服兵役和徭役的自耕農和士兵。
2.Mushchinu,壹個依附於皇家土地的自由人,在巴比倫時代有其他類似Mushchinu的依附階級。
3.瓦爾多(男奴)和阿姆圖(女奴)是奴隸類。漢謨拉比時期王室占有的土地可以分為三類:
1,“支持(維護)宮場”;以服務條件批出的土地;以納稅(貢品)為條件授予的土地。以服役為條件獲得土地的包括士兵、官員、塔穆卡(商業代理人、高利貸者)等。士兵樂都和巴依魯因服兵役而得到皇家土地。土地可以由他成年的兒子分享嗎?承,但仍需服兵役;拒絕?或者雇人代他服兵役。
2、“內宮人”;壹個以納稅(朝貢)為條件擁有大部分王室土地的人,被王室剝削和控制,他的土地不能買賣、抵押或傳給女繼承人。
3.古巴比倫社會除了皇家土地,還有神廟土地、城市土地和私有土地。《漢謨拉比法典》、考古發現的契約文書等文獻證明,私有土地占了相當大的數量,土地租佃和雇傭關系已經普及。地租壹般是收成的1/2或1/3。果園和菜園的地租是收成的2/3。
土地價值隨著灌溉水的供應而變化,壹些供應灌溉水的花園租金高達收成的3/4。高利貸行業非常活躍,寺廟和酒店都經營高利貸行業。活躍的高利貸業促進了債奴的發展。債務奴隸被稱為kisato。在家庭和婚姻方面,也保存了父權制和夫權的家長制殘余。父母可以把妻子或孩子當奴隸賣掉,或者讓他們成為債奴,孩子必須為父母殺死的別人的孩子付出代價。債務奴隸制的發展導致了債務人的反抗。漢謨拉比之後,爆發了反對債務奴隸制的鬥爭,導致了國王的釋放令。這也是古巴比倫滅亡的重要原因之壹。祭司是寺廟的侍從,負責主持祭祀活動、節日儀式、誦經祈福、占蔔等。他們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特殊的階層之壹。
美索不達米亞的大多數神都是在寺廟裏供奉的。因此,美索不達米亞有數不清的廟宇。據統計,僅蘇美爾遺址考古學家就發掘出3500座寺廟!
美索不達米亞人註重對這個世界的祝福和享受,建造寺廟供奉神靈並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系,以保佑風調雨順、國家和人民。所以在壹個國家,寺廟往往是僅次於皇宮的最好的建築。各民族都願意花大價錢建寺廟。希羅多德在他的作品中描述的巴別塔是最具代表性的神廟。
既然寺廟數不勝數,作為寺廟侍從的祭司數量自然驚人。他們不僅數量多,而且力量大。
在美索不達米亞,國家的王權受到三種制約:法律、貴族和牧師。其中,牧師是最強大的。國王是上帝的代言人,他的權力是上帝賦予的,上帝的代表是牧師。在普通人看來,壹個君主如果沒有從牧師那裏得到權杖,就無法名正言順。當牧師代表上帝授權給國王時,通常會有壹個莊嚴的儀式。在這種神權政治下,牧師有很大的特權。
此外,牧師是國家的重要經濟力量。他們控制和管理寺廟裏的財富。由於宗教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美索不達米亞的廟宇積累了無數的財富。國王通常會分配壹部分土地作為寺廟財產,並指定壹個區域用於支付租金和稅款。如果對外戰爭勝利了,首先送戰俘和戰利品的地方就是神廟。再加上民間供奉的各種供品,廟裏不僅堆滿了糧食、蔬菜、水果,還有大量的金銀財寶。祭司作為財富的管理者,出租土地,經營銀行,參與商業活動,使寺廟的財產不斷增加。所以祭司從神那裏獲得財富,又從財富中獲得權力,成為社會的特權階層。
祭司多來自貴族家庭,職業世襲,爵位代代相傳。他們也往往是國家壟斷文化知識的少數人。在寺廟設立的學校中,牧師既是學校管理者,又是教師,通過教育向學生灌輸宗教思想,所以也是壹個具有壟斷思想的階層。
牧師也分不同的等級。高級祭司負責主持重大祭祀活動,普通祭司根據等級負責。比如Karoo和Nanu負責唱聖歌,Nisaku負責主持奠酒,Namuk負責打掃衛生,Banu負責驅魔。此外,還有專門從事占蔔和解釋預兆的祭司。他們負責向上帝祈求好運、閱讀夢境和占星術。巴比倫的學校是什麽時候產生的,至今尚無定論。20世紀30年代,考古學家在幼發拉底河以南的馬裏發掘了壹個約公元前2100年的學校遺址,根據考古發掘,這被認為是已知最古老的學校。“它包括壹條通道和兩棟房子。這座大房子長44英尺,寬25英尺。小房間的面積是大房間的三分之壹。大房間有四排石凳,每排可坐1人,2人或4人,容量45人。小房間裏有三排石凳,可容納23人。很像學校教室。兩個房間的墻壁沒有窗戶,光線從屋頂進入。房間裏沒有演講臺,也沒有書桌,但是有很多學生的作業平板。在墻的底部,有壹個淺淺的水槽,裏面裝滿了土,好像是為了做壹個寫字用的泥板。附近有壹個橢圓形的陶盆,可能是用來儲存清水用泥土做成泥板,或者用來放置書寫用具。地上有很多亮閃閃的貝殼,好像是教計算的教具。這房子靠近宮殿,不是寺廟;別處剛發掘出來的泥板存放地也是在宮殿附近,不與寺廟相鄰;有人推斷這是壹所古老的學校。"
兩河流域的學校以培養文士為目標。抄寫員分為高級抄寫員和初級抄寫員。前者充當官員,後者從事各種職業,如公證員、手印員、土地勘測登記員、軍事情報記錄員、文案、計算器、秘書等。
在古代兩河流域,考古發掘出大量的泥板。這些泥板上顯示的最早日期大約是公元前3000年,它們是用蘇美爾象形文字書寫的。在隨後的1000年間,象形文字發展為楔形文字,在中東地區廣泛流行,被巴比倫人、亞述人、赫梯人和波斯人使用。這些考古發現大多是與現實生活有關的宗教物品或文件,如契約、記錄、文職人員的報告、法律、法規和公告等。還有壹些關於數學的資料。雖然兩河流域的數學水平遠高於當時的古埃及,但這些數學問題和古埃及壹樣,涉及到壹些實際問題。在後來的數學記載中(也就是波斯和塞琉古時代),有壹些關於歷法和占星術的天文圖表和計算步驟。顯然,這兩所河谷學校存在的目的是為不同類型的未來官員提供先進的教學。
壹篇大約公元前2000年的蘇美爾人的文章描述了當時的學校生活。這篇文章後來被多次抄襲,可以推斷其描述具有代表性。從這篇文章中反復使用的充足性來看,可以判斷是壹個充足性的學生寫的,但全文是用蘇美爾語寫的,因為蘇美爾語在當時是壹種學術語言,地位相當於後來歐洲的拉丁語。學生早上來學校,自帶午餐。校長是“學校之父”,有壹個蘇美爾老師和壹個算術老師。上課的形式是抄現有的板書。學習的科目是蘇美爾語、算術和簿記。學校實行嚴格的紀律,由壹名勤雜工、壹名教師和壹名操場監督員執行。學生們經常因為不同的錯誤壹天被鞭打幾次,包括早上遲到,上課說話,未經允許站起來或離開校園等。直到晚上,筋疲力盡的學生才能走回家,向他們的父親(通常是官員)報告他們的壹天。晚飯後早點睡覺,保證第二天早上精力充沛。有時候,老師被請到家裏,通常是因為父親希望兒子成為最傑出的作家和知識淵博的人,希望他比其他學生甚至出身高貴的人更優秀。
公元前2000年,智慧之屋是兩河流域進行高級教學的地方。學生都是畢業的文士,這裏的研究也是高水平的。但兩河流域的學派與古希臘不同,他們所謂的高深學問也是重在應用價值而非理論探索。以數學為例,理論思辨尚未得到充分發展,大量巴比倫數學論文涉及具體問題。
巴比倫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其教育早於其他國家。“甚至可以說比埃及還要早,或者至少和埃及差不多同時期,有學校。這是人類最初的學校教育的搖籃,也是人類正規教育的起點。”當然它的高等教育還是比較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