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尤莫的第三部
原文
攻莫、虞城攻龔、舜帝申遺。他寫了《大禹》、《臯陶墨》和《後漢書》。月若吉谷大禹。文悅命令將[197]應用於四海[198]並且只應用於皇帝。嶽:“過了難關,我才能渡過難關,政治也壹樣[199]。李玟明德[200]。”皇帝道:“於[201]!容若子,嚴嘉虛浮,無遺於野,萬邦鹹寧。取之於眾,舍己而從人,不虐而告,不廢貧而只當皇帝。”易曰[202]:“杜[203],狄德廣雲[204],是聖是神,是[205]。皇帝壹命,選舉四海[206],為天下之王。”於曰:“惠帝姬〔207〕是個叛逆之人,但只影響他。”易說,“咻!響!看【208】輸了法也安全。閑中遊蕩,享樂中浪費。任賢,不要疑神疑鬼。疑計不成,百誌只Xi [209]。無視道來幹民之譽,無視民欲而從之[210]。不缺,四個洋人來稱王。”余道:“余[211]!皇上看了!德只是善治,政是養民。水,火,金,木,土,顧維秀,賢惠,利用,大方和諧[212]。九成只是敘事[213],九成敘事只是歌[214]。休戒,董誌用魏[215]勸其用九歌,才不壞。”皇帝說:“余!地平自然,六府三事任治[216],萬古長存,是功德。”
給…作註解
[197]月若:壹個動詞性的詞。姚典是“月若”,周樹是“月若”,意思相同。溫明:大禹的名字。
[198]應用:治理。
[199]伊(y):治理。
[200]李玟:所有的人。敏:鼓勵,奮鬥。
於:對。
[202]易:伯夷,舜大臣。
[203]杜:感嘆詞。
[204]廣韻:廣元。
【205】奈:所以,這裏的“奈”四個字都有這個意思。
[206]選舉:相同,所有。
[207]:惠,舜;迪,道。
【208】危險:錯誤,失誤。
[209]池:想壹想。Xi:阿寬。
[210]φ(fú):違規。
[211]於:感嘆詞。
【212】還有:當宣傳讀,宣傳。
【213】九宮:九石。水火金木土古,名為劉福;德、用、體三件事。合起來叫九功德。
【214】九敘事:指六府三事的先後順序。
董:杜。
【216】金木的地球谷叫劉福;德、用、體三件事。
翻譯
臯陶、伯夷和後稷幫助大禹治水成功。為了表彰他們的成就,虞舜命史官撰寫《大》、《臯陶墨》和《史記》。調查考古事宜。大禹的名字叫溫明。他治理四海後,輔佐舜帝,恭敬謹慎。他說:“君能知君難,將能知將不易,政能治,民能爭德。”舜帝說,“是的!真如如此,好言好語無所遁形,朝廷外無被遺忘的聖賢,各國人民才會相安無事。政事與人同學,個人見解棄而順從他人,無辜不被虐,貧窮不被棄。只有帝堯能做到這壹點。”伯夷道:“啊!耀德很遠,那麽睿智,那麽神秘,那麽豪邁,那麽華麗;所以上帝照顧他,讓他成為世界的君主。”於曰:“順善為善,順惡為兇,如影隨聲,順形隨聲。”伯夷道:“啊!小心點!註意不要犯錯,不要放棄法度,不要遊於閑適,不要沈溺於快樂。不要懷疑智者的任命,也不要猶豫不決地駁回邪惡。不要進行可疑的圖謀,各種思想要寬廣。不要為了贏得人民的稱贊而違背法治,不要為了順從自己的私心而違背人民。這些事不可懈怠,不可大意,四方各族首領必來見天子。”余說,“啊!妳太有遠見了!帝德要讓政治變得美好,政治在於培育人民。要管好水、火、金、木、土、谷,宣傳三件大事,即節操、利用、養生。這九件事要理順,九件事要表揚。我們要用修慶來說服臣民,用強制來監督臣民,用九歌來激勵臣民,這樣政事才不會敗壞。”舜帝說,“是的!地平水平,萬物生長,六院三事做好。這是石灣·李詠的事業,這是妳的優點。”
原文
皇帝說:“葛如玉[217]!我在皇位上活了三十年[218],我厭倦了早期的勤奮[219]。不偷懶,永遠是老師。”余說:“我是個傻子,而百姓不是。臯陶種下美德[220],美德降臨,李玟孕育了美德。皇上看了!念在此,釋在此,說在此,允在此[221],但帝念功德。”皇帝說,“然而,臯陶是壹個普通的部長,他是無用的或幹的權利[222]。妳是法官[223],妳清楚五刑[224],以教五教[225]。期待治[226],刑不懲。民協在中[227],是功德,是尷尬[228]!”臯陶曰:“帝有所疏忽,其面簡單,令寬;罰佛及嗣,賞延天下。沒有大錯,也沒有小處分[229];罪之嫌輕,功之嫌重;輸了不如殺了;善生之德,順乎民心,故當用之而不犯。”
給…作註解
加油吧。
[218]我:我。房子:住宅。
[219]毛時期:老太婆。
[220]:舜大臣。m:勤奮和勤奮。物種:建立。
[221]娘子來了...四句話:這裏,這裏。釋放,交流,歡樂。名言,說。出去,執行。每句話前,壹個字表示德國;後者指的是臯陶。
[222]做對:做錯。鄭桐政治。
[223]法官:古代掌管刑事監獄的官員。
【224】五刑:莫、莫(義)、莫(非)、公、大弼。
【225】五教:五常之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兄敬、子孝。
【226】期:當,在壹起。
[227]中國人:平且尚。
[228]毛:漂亮。
[229]犯罪原因:因此,故意犯罪。刑,對故意犯罪的處罰。
翻譯
說:“來吧,余!我在位三十三年,我老婆子壹直苦於實幹。妳要努力工作,永遠領導我的人民。”於曰:“吾德不勝任,民不歸。臯陶孜孜不倦地制定了壹項道德政策,這項政策可以適用於人民,所有的人都懷念他。皇帝應該想念他!臯陶是讀德性的人,臯陶是愛德性的人,臯陶是宣揚德性的人,臯陶是真誠地宣揚德性的人。皇上要深刻記住他的功績!”舜帝說,“臯陶!這些臣民沒有壹個敢犯我政事的,因為作為壹個士官,妳能懂五刑以輔助五常之教,符合我們的治道。適度使用刑罰,最終達到無刑之治的地步,百姓皆可為中。這是妳的功勞,多好的工作!”臯陶說:“迪迪沒有犯任何錯誤。以簡治民,以寬制民;懲罰不及後代,獎勵延及後代;寬恕與過失,不管罪行有多大,不問罪行有多小,就懲罰故意犯罪;犯罪可疑時會較輕,工作可疑時會較重;與其殺害無辜的人,我寧願被抓到壹個不尋常的犯罪。皇帝熱愛生活之美,符合民心,所以百姓不會得罪官員。”
原文
帝曰:“吾將由吾所欲而治,風往四方而息。”皇帝說:“來,余!沈澱給了【230】,成功了,妳卻賢惠了;在國家要勤儉,在家裏要節儉,不要自滿[231],要賢惠。妳只有不憐憫[232],世界無法與妳抗衡;妳不砍[233],世界就不和妳爭了。給予是壹種美德,給予是壹種美德。天數在妳弓[234],最後在袁[235]之後。人心唯危,道人之心唯微,但本質獨壹,任其目瞪口呆[236]。別聽廢話,求教[237]。可愛不帥?牛逼的非人類?非元之後穿什麽?後非公棄而保家。秦仔!謹慎是壹種立場,尊重它是可取的。四海窮,天路不盡。但是,口好旺[238],我就不多說了。”於曰:“梅布乃英雄[239],乃幸也。”皇帝說:“余!官職,乃先蓋誌[240],坤居元貴[241]。我先定心,求同[242],鬼神隨[243],龜隨[244]。”余低下了頭,做了紮實的發言[245]。皇帝說:“不行!只有妳是和諧的。”在正月,他受命於宗申[246]帶領壹百名官員去見皇帝。
給…作註解
[230]降水:洪水,洪水。
[231]全假:滿,滿;假的,大的
【232】可憐:自以為是。
【233】感覺:誇耀功績。
[234]歷:指帝王的先後順序。
【235】後元(zhiì): ì,l .元,大。後來君.大君,指天子。
【236】人心四句話:危險,危險。精細,精細,精細的研究。壹,專壹。
[237]問:問雍:用之。
【238】行善興邦:賞善斬惡。善即賞善,驕即削惡。
[239]馬布:李布,壹壹。
【240】蓋誌:蓋、破、判。掩蓋自己的野心,評判自己的野心。
[241]坤:侯。
[242]兩者都有。
[243]龜甲:古代占蔔物件。龜,問龜,指卦。占蔔,占蔔草,即占蔔。
[244]《Xi紀》:吉兆連連。占蔔的方法,之前的占蔔已經吉祥,吉兆不必贅述。
【245】辭職:再次辭職。
[246]宗申:宗宗,宗廟。
翻譯
舜帝說:“是妳的美德讓我按照人民的意願來治理,四面八方的人民都會響應。”說:“來,余!當洪水警告我們的時候,妳是唯壹能夠履行政教諾言,完成治水工作的人;妳是唯壹壹個可以在國家勤儉持家不自負的人。妳不自以為是,所以世界上沒有人能和妳抗衡;妳不吹牛,世界上就沒人跟妳比。我贊美妳的美德,贊揚妳的偉大成就。天庭的命運落在了妳的身上,妳最終應該會晉升為壹個偉大的君王。人心險惡,心思微妙。治學要專壹,守中道要誠實。不信就不要聽,也不要用武斷的計劃。可愛的君主不是嗎?難道不應該害怕人民嗎?除非妳是壹個偉大的國王,否則他們支持什麽?除了其他人,君主沒有人可以保衛國家。要尊重!謹慎對待自己的立場,做人民期待的事情。四海之民若窮,天道之福永無止境。雖然嘴巴能說好或不好,但我的話不會變。”於道:“請各位功臣壹壹問罪,然後聽吉蔔賽!”說:“余!官職之道,先立誌向,再告訴大烏龜。我的誌向已經先定了,我問的和討論的意見都是壹樣的。鬼神服從,烏龜也互相配合。而且占蔔的方法不需要重復吉兆。”余鞠躬磕頭,然後辭職。舜帝說,“不要這樣!只有妳合適!”正月初壹上午,於在堯廟接受了的任命,並像任命時壹樣,命令官員。
原文
皇帝道:“謀士,余!只當有苗阜率[247],尤夷征[248]。”余乃輝組後,向老師宣誓;“人多[249],我任妳處置。愚癡有苗【250】,昏迷不恭,辱自德,反道德,君子在野,小人當道。如果人民拋棄了它,它將受到上天的譴責。4.給他們壹個警告,給他們壹個懲罰。妳還是壹顆心,妳有很大的榮譽。”三月底,苗人違抗了他們的命令。易贊俞越[251]:“唯德能移天,無後。滿盤皆輸,謙受益,時間就是天堂。皇帝先去歷山[252],去田,天哭[253],罪其父母[254]。看到的只有瞽叟[255],奎齋栗[256],而妳也允許它[257]。真誠地感受上帝,妳有壹棵幼苗[258]。”俞百昌道:“俞!”班師振動大隊[259]。乃聖帝施文德[260],舞幹羽兩步[261],妙戈七十[262]。
給…作註解
[247]問:哦,感嘆詞。有苗率:有苗有苗人。比率、合規性
[248]劉政:劉,走。去探險吧。
[249]吉吉:眾多出場。
【250】蠢:動。
[251]喜歡:看到了。
[252]歷山:河東郡,約在今山西永濟。
【253】綿天:秋,這裏壹般指天。
[254] tè:怨惡。
[255]駢駢(舜之父。
【256】隗囂寨裏:隗囂,恐懼的神色。翟,莊敬。栗寶,顫抖吧。
【257】如果妳聽話,就信任他,服從他。
[258]青(shěn):更何況。
[259]班師呂振:班師,亦師。
【260】生日穿衣:生日,大。敷,布,指實施。
[261]幹羽:幹,盾;羽毛,雲(y√);都是舞蹈工具。
[262]高:加油。
翻譯
說:“餵,余!這些苗族人不服從他們的命令,妳們去征服他們吧!”於是,於走到眾將面前,警告他們說:“所有軍士都必須服從我的命令!愚蠢的苗族人,不自覺,不尊重。辱習慣法,妄自尊大,違正道,毀常德。聖賢在野,小人當道。人民拋棄了他們,沒有保護,上天也譴責了他。所以,我帶領大家,執行舜帝的命令,懲罰苗人的罪行。妳們要齊心協力,建功立業。”30天過去了,苗人還是不肯。伯夷遇於曰:“德能觸天,遠方人來。盈則虧,謙則益,這是自然規律。當舜帝去歷山耕田的時候,他每天對著天空和他的父母哭泣,承擔責任。畢恭畢敬的去見妳,怕莊敬為難。妳也信任並服從他。真心感受神靈,何況這些苗族人?”禹謝過伯夷的美言,曰:“好!”回到師裏後,舜帝在文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兩個臺階之間舞著親幹的盾和羽。過了七十天,苗人不請自來。
分析
《大禹謨》敘述了三件事。首先,舜、禹、和伯夷舉行會議交換政治觀點,這類似於人們今天常說的理論靜修。當時,禹已經是攝政,而舜仍然是皇帝。臯陶是首席大法官。
他們三人之間的討論是從禹開始的,以舜對禹的賞識而告終。於講了三次話,他的政治主張可以概括為:在政治倫理上,君臣都要盡職;在政治原則上,要借機去惡揚善;在政治上,要做好各種事務。前兩點是務虛,最後壹點是務實,虛實結合構建了壹個相對全面的政策議程。這個綱領的大部分內容都被納入了中國有史以來的政治信條中,比如恪盡職守、以德報國、關心人民等等。與禹的積極論證相比,伯夷的兩次發言各有特色:第壹次發言主要是贊揚堯的德行,為舜和禹提供了政治上的榜樣。第二次演講的主題可以概括為“政治禁忌”。
值得註意的是,由於父親是,伯夷在舜和禹主導的政治體系中享有特殊的話語權。這可能就是他能在舜和禹面前大聲說話的原因。這個原因也可以解釋為什麽舜和參與對話而暢所欲言。至於舜的兩次講話,都是對禹的認可,體現了長輩的寬容和鼓勵。至於他個人的觀點,不是很突出,主要是關於在野外不留名,犧牲自己隨大流,扶貧濟困等等。
《大》中描寫的第二件事是舜和禹討論退位問題,參與討論的除了舜和禹之外,還有伯夷的父親。這次會議不再是閉關,而是實質性的政治決策,再現了舜和禹的退位過程。這壹幕就像是堯舜退位過程的再現。
《大》記載的第三件事是,舜以苗人不馴服為由,要求禹征服苗人。於率各路諸侯,征討三十日,苗人仍不服。苗人的理由是不知不覺就威脅用兵。這屬於用實力說服人,當然不服。相持不下之際,之子伯夷出面勸說於:“世德能觸天,再遠的人,也會受到啟發。充滿損失和適度的利益是生活的自然方式。回想舜帝,面對父親的邪惡,他常常向天、向父親哭訴,隱忍自己,責備他人。他壹直對父親畢恭畢敬,最後影響了他。只要有壹顆赤誠的心,神仙都能感動,何況這些苗族人。”禹認為伯夷是對的,於是他把部隊調回朝鮮。舜退兵後,大力推行德教,編創象征德的舞蹈。果然,70天後,苗民運來拜。
這件事有些可疑。第壹,苗人之王已經成為了邪惡的象征,上帝對他進行了譴責,而於的討伐屬於代天罰。但義正詞嚴的“天罰”並不滿足於征收,未能達到預期目的,陷入僵局,只好撤退。這表明懲罰上帝和舜帝的正當性是有疑問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退兵是對“天降之罪”和“代天罰”的否定。其次,苗族是不能被武力征服的。苗族人在自家門前跳70天舞就服氣了,這似乎不可思議。因為,要說施文德的教學,這是舜的專長。順為王,就是以德誠信,以德治國。換言之,重視道德的教導是舜壹貫的政治原則,從未停止過。
這壹點苗族人壹定很清楚。然而,苗族人並沒有屈服於它。為什麽苗族人長期不服從命令和軍事征服,經過別人的編排後又接受了?如果苗人此刻的臣服確實是真的,那麽除了施文德在文教方面的教舞之外,壹定還有其他原因。只是這些原因我們都不清楚。
總結《大》中記載的三件大事,可以發現舜與禹交替時期的政治事務很可能處於"三駕馬車"的狀態:舜是政治上的元老,禹是政治上的候補領袖,而和伯夷家族也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記錄這些言行的人也可能是和伯夷勢力集團的人。否則,《大莫雨》中的人物就不會這樣安排了。
當然,這種推論是建立在大和《堯典》、《舜典》壹樣出自虞舜時代史家的假設之上的。如果真的是後人偽造的,雖然上面的主要結論還是可以成立的,但不能說記錄這些言行的人就是臯陶和伯夷影響集團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