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
戰國時期,楚人甘德和魏人沈詩各寫了壹部天文著作。後人把這兩部作品合在壹起,統稱為《石幹行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甘德,又名甘公,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占星家。他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寫了八卷天文星占。
石神,又名石神府,戰國中期魏國的天文學家和占星家。他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寫了八卷天文學著作。
從戰國到秦漢,石神和幹德影響很大,形成了兩個學派。漢朝時期,分別出版了兩部作品。漢魏以後開始融合。宋代以後,書名為《石幹行經》,書名為《漢幹公與史沈竹》,最早記載於晁《郡齋讀書誌》,流傳至今。
這項工作觀測了五顆行星的運行規律,記錄了800顆恒星的名稱,確定了121顆恒星的方位,在當時是壹項創舉。
故事技巧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非常重視天文星象的觀測,都有掌握天文的官員。這些占星官員通過觀察研究天象,計算恒星、太陽和月亮的運動,觀察氣候的變化,設定方位,劃分四季,設定節氣,記住時間,編制皇帝年表。
當時魏國有壹個占星家,名叫石神。經過長期觀測,他測量了100多顆恒星的位置,了解了五大行星的規律。比如,他計算出木星的圓周期是400天,只比精確值398.88天差1.12天;他計算出水星的圓周期為136天,比實際值115天差21天,基本掌握了水星的運行規律。他還發現了火星的逆行現象;等壹下。
此外,他首次觀測到日珥,留下了最早的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彗星的最早分類;首次明確了日食和月食是天體相互遮擋的現象。
這些研究和發現都記錄在他的巨著《天文學》中,後人與當時的另壹位天文學家田文·星占合稱《石幹星經》。為了紀念石神對天文學的貢獻,人們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壹個環形山。
知識庫
中國古代的UFO記錄
北宋嘉佑年間,揚州發現壹顆大珍珠。它最早出現在天長縣的沼澤裏,後來被轉移到偏社湖。經過十多個地方,當地居民經常看到。有人在湖上設書房,有壹天晚上突然看到這個大珠子,離得很近。我看到光從中間出來,像壹根金線穿過。過了壹會兒,珠子的外殼打開了,有半個墊子那麽大,外殼裏的白光亮如白晝,裏面的珠子亮如拳頭。這個大球移動得非常快。有壹個地方叫梁凡鎮,在大竹旅行的地方。行人到了這個地方,往往會停下來觀看。
這壹記錄出自北宋沈括的《孟茜筆談》。沈括是壹個註重實地考察的科學家。他的記錄非常可靠。他對出現在湖面上的不明飛行物感到奇怪,並把它命名為“月亮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