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
元宵節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
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元宵夜又叫元宵、元宵。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春節的結束。這壹夜,明月高掛,人們歡聚壹堂,吃著熱騰騰、香甜可口的元宵,出門在外,將中華民族的“狂歡”推向了最後的高潮。彩燈,煙花,猜燈謎,社火,迎月,踩橋...絢爛的燈光映襯著淺藍色的冷雪,呼應著壹年中難得的輕松笑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它的神話傳說壹樣,往往眾說紛紜,很難追根溯源,但元宵節是壹個難得的清晰發展脈絡。
西漢初,周波“諸呂之亂”被平定後,文帝即位。他對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印象深刻,將平定“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的日子。正月是壹月,古人把夜晚稱為“宵”,於是中國皇帝把這種命運命名為“元宵節”。但是,當時並沒有開燈觀燈的習俗。
到漢武帝時,“太乙神”的祭祀活動也定在正月十五(大量繼承楚文化的漢朝視太乙神為主宰宇宙的神),加深了這壹節日的隆重氣氛。當司馬遷創立“太初歷法”時,元宵節已經被確定為壹個重大節日。
東漢漢武帝時,蔡澄從印度獲得佛教。明帝頒布法令,在元宵節點燈籠,不僅在宮殿、寺院“點燈籠示佛”,還讓全民掛燈籠——這就是燈籠的由來,也是元宵節的佛教文化背景。
在唐代,道教被視為國教。根據道教的三元理論,上元、中元和分別對應天官(堯)、帝官(舜)和水官(禹)的生日。為了慶祝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天王魏紫大帝”的誕生,元宵節被命名為上元節。從那時起,元宵節就成為壹個具有佛教和道教特色的民間節日。點燈籠、放煙花、吃元宵等節日習俗逐漸固定下來。
二、節日習俗
“東風夜千樹,風吹落,繁星如雨。寶馬雕車滿香,鳳笛動,玉壺轉,魚龍舞通宵。”
——辛棄疾《玉案元Xi》
元宵節的節日習俗很有特色。節日和習俗活動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伸和擴大。就節日的長度而言,漢代只有壹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燈會從初八壹直亮到正月十七晚上。整整十天,和春節連在壹起。白天是城市,很熱鬧;晚上點著燈很壯觀。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燈光,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到了清朝,滿人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被縮短為五天,並持續至今。還有舞龍、舞獅、旱船、踩高蹺、秧歌等“百戲”。
說到節日習俗,我想多說兩句: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各種各樣的節日,無論其本身的背景如何,往往只會在後世,尤其是在清朝,沈澱出興奮和慶祝。這大概是從中國文化的逐漸衰落開始的。失去了風度,多了壹點世俗的笑聲,少了壹點歷史的浪漫...讓我們仔細回顧壹下歷代這個節日的常見習俗:
1.為祖先祈禱
這些神的壹個主要職責就是保佑,無論是漢代的元宵節祭祀的太乙神,還是唐代的元朝祝壽的天官。後來太乙神逐漸被忽視。隨著道教的發展,清晨祈福祭祀天官皇帝的民俗盛行。在我們的傳統習俗中,節日也是祭祖的日子。正月十五,元宵煮好後,在祖宗牌位前擺上壹碗,然後壹家人團聚,品嘗香甜的元宵。
2.吃元宵。
元宵節,唐代稱獄丸(清代於所言)。在宋代,它被稱為紫苑(也叫紫苑)。因為元宵節做飯,後來叫元宵,現在也叫湯圓。它是用糯米粉裹上甜的或鹹的餡,在沸水中煮制而成的。也有不餡的,比如今天的酒釀餃子。宋代朱的詩《紫苑》有壹段生動的味道:“淡圓勝於雞頭肉,奶油勝於蟹眼湯。縱使無處談情說愛,已失湯餅試賀郎。”有壹個關於元宵的故事:明朝崇禎皇帝傳話要買元宵,然後他負責監管糧食。崇禎問多少錢,答道:“總是錢。”崇禎做太子的時候喜歡逛市場,對市場價格很清楚。然而他脾氣溫和,只笑著說:“我在舊金山的時候,花了三十便士買了壹只碗。現在壹致嗎?”還是讓管事收壹貫的錢,餐廳的主管緊張了好幾天。
今天的元宵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堅果、棗泥等。,或湯中煮或油炸,烹飪方法很多。無論是叫“紫苑”、“湯圓”還是“元宵”,這些名字都和“團圓”相似,都是團圓的意思,象征著家人團聚、和諧、幸福。
回復時間:2006-65438
Xi山秦礦
287名粉絲
12號樓
3.燈籠。
中國人疑星隕落後,樓如懸月。
——魯·《十五夜觀燈》
元宵節習俗始於東漢,盛於唐代,宋代達到頂峰。從臘月末到正月初,民間壹直有各種五顏六色的燈籠,稱為“燈籠市場”。後世亦步亦趨。壹般來說,從13號開始叫“點燈”,14號叫“試燈”,15號叫“主燈”,17號叫“停車燈”,也叫“殘燈”、“停車燈”。第14、15、16天分別是神燈、人燈、鬼燈。在古代,元宵節也是皇室和人民慶祝的節日。唐玄宗在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個燈籠和各種各樣的圖案。巨大的燈樓,20個房間寬,150英尺高,金光耀眼。
燈的種類很多,古籍中提到的令人目不暇接。人物有老子、美人、鐘馗捉鬼、月光妓女、劉海打蛤蟆等。花草有種子、葡萄、楊梅、柿子、橘子等。鳥類和昆蟲包括鹿、鶴、魚、蝦和馬。
花市燈火如晝,照亮了古代文人不知多少筆墨。唐代詩人陸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寫:“漢朝的星星落下來,好像壹輪月亮掛在地上。”唐代詩人崔曄說:“玉漏銅鍋不急,鐵門終夜鎖;誰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香?”董和俞懿正的《京師風光簡介》。春節”:“八號到十八號,我們在東華門外集合,叫元宵節。富人和窮人互相交易。"宋註詩《元夜》:"十裏春色濃,萬家燈火夜明。《宋新戚姬詩》玉匣。元熙》雲:“東風夜千樹開,繁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鳳笛動,玉壺轉,魚龍舞通宵。"
“猜燈謎”是源於元宵節的壹項活動,出現在宋代。壹開始大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南宋時,都城臨安每到元宵節都會做燈謎,猜燈謎的人很多,於是這個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關於元宵節的民間傳說也充滿了美好的事物,所以妳不妨在優雅和粗俗中欣賞它們:
首先,據說楊迪皇帝沈迷於性,想娶他的妹妹。除非正月十五出現滿天星的奇跡,否則妹妹是嫁不出去的。楊迪皇帝命令首都周圍的人在15日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點燈,不服從命令的人將被斬首。15號晚上,姐姐上樓,看到到處都是燈。她誤以為星星真的落地了,就投河自盡了。為了紀念這個不甘受辱的女人,民間在正月十五點燈;
其次,據說元宵節起源於漢武帝。當時有個叫元宵的宮女,過了正月就在家思念父母姐妹,宮中嚴禁。她怎麽能出去見面呢?足智多謀的東方朔同情宮女,所以他把她們設計得完美無缺。他先是散布謠言,說火神要派人燒長安,城中宮殿壹片恐慌。後來向武帝獻計,十五夜朝廷人員全部外出避災。城裏的街道和庭院門上掛著紅色的燈,就像城裏的火壹樣,目的是為了欺騙在天上監視和監視的火神。漢武帝答應,宮女們在元宵的時候會趁機和家人見面。從那以後,每年正月十五都會點燈。
也有傳說認為元宵節起源於“守火”等民間農耕習慣。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就要來了,全國各地的農民都忙著備耕。壹些地區的農民當晚就去地裏撿拾枯枝和雜草,放火燒滅害蟲。
遠離所有疾病
京城燈火滿春,人人同季。大媽總是領著小姑子,鼓勵她好好打扮,遠離壹切疾病。
——明天,用“與百病同行”
有些地方元宵節還有“走萬病”的習俗,也叫“烤萬病”、“鋪萬病”、“走橋”、“摸燈”。大多數參與者是女性。他們穿著白色的絲綢衣服,成群結隊或靠墻行走,或過橋,走在郊區,為的是趕走疾病和災難。走在前面,捧香開道,其他女子跟在後面,同速過橋,這叫“應”。據說過橋的人可以保持腰腿壹年無病,健康長壽。過了橋,女人們還要去城門洞摸城門上的銅釘,稱之為“適合男人”,生男孩。
明代的劉東、宇易在《帝都風光簡介》中說:“八日至十八日.....女人穿白綢衫,夜行,說是沒腰沒腿,就走在橋上。”這種習俗也傳到了清朝。清古魯《賈青陸正月走三橋》:“元上,女子夜行避疾。要過三座橋,也就是走三座橋。”
5.祭祀蠶神
正月十五,民間有祭祀蠶神的習俗。《荊楚紀年》記載,正月十五人們煮粥為蠶神祈福,粥上蓋肉,登門念祭詞為蠶神獻粥。壹些研究者認為元宵起源於煮繭和祭祀蠶神。
回復時間:2006-65438
Xi山秦礦
287名粉絲
13號樓
6英姿谷
人們在農歷新年前夕問候子姑女神,預測即將到來的蠶事,並詢問其他好事或壞事。子固是民間傳說中善良可憐的女孩。正月十五,子固窮死。人們同情她,懷念她,有的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子姑”的習俗。每天晚上,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綁上真人大小的紫色大媽畫像。女人們已經站在子谷經常工作的廁所、豬圈、廚房旁迎接她,像姐妹壹樣握著她的手,對她說著甜言蜜語,流著淚安慰她。場面十分生動,反映了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樸素感情。
第三,元宵節的女性情懷
去年壹月,花市燈火輝煌;
月亮升到柳樹上,黃昏時他和我幽會。
今年壹月,月和燈還在。
再也見不到去年的老朋友,眼淚的淚水都濕透了衣服。
——朱的《人生棋譜》
元宵節是春節的最後壹天,延續了春節的熱鬧和喜慶,卻有了不壹樣的感覺。除夕的煙花和元宵節的燈籠——鞭炮的慶祝多少有些陽剛之氣,而燈籠和蠟燭的慶祝則充滿了女性的感覺。昏暗的燈光,如流動的街道,燈光和鮮花,酒和詩歌...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說再見,還有壹絲淡淡的傷感。
在元宵節的晚上,城市和農村都裝飾著燈籠和燈籠,在燈籠上猜燈謎是壹項前所未有的活動。那時,無論皇室、普通百姓、貴婦,都可以打破常規,遵循習俗。做燈籠來享受,旅遊,玩樂。元宵節是壹個浪漫的日子,女士們可以壹起出去玩。不熟的姑娘們,給她們帶來的只會是埋藏在心底的美好回憶,有的卻是刻骨銘心的愛情,甚至還有她們腰帶漸寬,人高氣爽的故事...在那些燈光昏暗的街角,不知有多少讓人落淚的生活場景。《李京記》中,陳三和五娘在元宵節相遇,壹見鐘情。南朝陳國的樂昌公主和她的丈夫徐德言在第二回吃夜宵。《春燈謎》中,於與英娘相約元宵節...以及辛棄疾那句“驀然回首,人在壹片昏黃”的意境——元熙五光十色的燈火和喧囂頓時煙消雲散。朱的《人生棋譜》的悲涼,至今仍縈繞近千年:“去年壹月,花市燈火如晝;月亮升到柳樹上,黃昏時他和我幽會。今年壹月,月和燈還在。去年未見,淚濕春衫袖。”……
與大多數人的想象相反,與春節喜慶的紅色相比,元宵節在宋代其實是壹種雪白的顏色——這與我們通常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有點不同。其實古人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所有的慶典最後都是流行的。宋代節日依舊是白色的——宋·周覓的《武林舊事》。《元夕》說:“在元夕節,婦女穿珍珠,飛蛾,玉梅,雪柳.....而且衣服還是白色的,適合遮月亮。”。
玉梅、雪柳、燈球、飛蛾等。是宋代以來婦女在元宵節佩戴的首飾。大部分都是白絲或者白綾做的,大街小巷都會有賣的。這種習俗延續到宋代以後。宋代李太後寫《女冠子》壹詞:“凡東來西去,買玉梅,慢慢香。”宋夢圓《中國的東京夢》。正月十六”:“城裏人賣玉梅、蛾子、雪柳、菩提葉。”宋新戚姬的詩《玉匣》。《元西》雲:“飛蛾兒雪柳是金縷,笑語幽幽。”宋·範成大《菩薩蠻》詩曰:“留壹縷金流光,飛蛾傍觀。”
玉梅、雪柳以白絲或絹為材料,玉梅視為梅花。雪柳是柳的形狀,插在發髻裏作為裝飾;“夜蛾科”和“飛蛾”都是“聒噪的飛蛾”和“聒噪的大雁”。飛蛾的形狀稍微復雜壹些。花通常用竹條、絲綢等制成;另外,把紙剪成蝴蝶和飛蛾的形狀,粘在細細的竹條上,貼在花的周圍。使用時,將它們插在發髻上。微風壹吹,走路都搖花,影響竹子。花旁的蝴蝶微微顫抖,就像繞著花飛壹樣。與玉梅、雪柳相比,這種點綴是動態的。
第四,上元節復興的現實構想
“誰能在月球上無所事事?哪裏聞得到燈光?”農歷除夕和大年三十最大的區別是民眾對公共節日的參與。除夕的主題是團圓,所以我們應該呆在家裏。昨晚,中國人民選擇與家人壹起外出,在城市裏舉行聚會。農歷新年的晚上是人們追求歡樂和浪漫的壹天。五顏六色的禮服,絢爛的燈光,雪映月,歡歌笑語,農歷新年要“熱鬧”了,這是中華民族最充分釋放的節日。在元朝末年,雖然我們已經過了立春,但是大部分地方還是很冷。然而,天氣越冷,人們越能感受到歡樂帶來的溫度。
回復時間:2006-65438
Xi山秦礦
287名粉絲
14樓
但有趣的是,“吵”與“靜”在元熙中奇妙地碰撞融合。農歷新年的喧囂往往給人們帶來壹種和平與和諧的感覺。生活是美好而驕傲的,是深情的。元宵之夜,團圓的溫暖在家庭間感染,其他家庭的歡樂襯托著自己的團圓。人們要的是這種盛會中情感相互傳遞帶來的溫暖。對於《愛的種子》中有思想的女人和女孩來說,在節日的夜晚沈澱在她們心中的是壹種充滿渴望的浪漫感覺。
元宵節的喧鬧表達了人們關於生活樂趣的故事。然而,元宵節並不都是喧鬧的色彩。正月十五是壹個美麗的夜晚,滿月掛在樹梢。月亮與世界絲般的聯系也激起了人們柔軟美好的感情。元喜的顏色是火紅的,但不辣,溫而不刺激。燈籠真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創造。沒有什麽能像元宵節和中秋節壹樣準確地表達中國人民精致美好的文化心情。歷史上過年過節的畫面已經褪色,但查閱古代漢語的壹個重大發現,足以讓我們感到難以形容。如前所述,宋代元的婦女服裝仍然是白色的,就像月亮壹樣美麗。燈光市場像大海壹樣,在月光下是白色的,優雅而美麗。難怪嘉軒“眾裏尋她千百度”,大詩人為美麗的元姑娘站臺,壹站就是壹千年。
上元的復興其實有很好的基礎。上元節的很多習俗因為太美而頑強地流傳到了今天。上元傳承的核心問題在於兩個方面。壹是公共文化安排。二是民俗節日的意境。對於前者,公共當局必須妥善安排人民,盡力創造節日的繁榮和氣氛,將燦爛的燈籠遍布城市和村莊,更好地裝扮燈籠,為人民組織各種生動有趣的“百戲”。後者更為關鍵。它要求人們真正理解上元節的意義,並準備壹個美好的精神狀態去發現、創造和感受上元節歡樂、溫暖、寧靜的美好節日氣氛。
上元節是壹個特殊的節日,但現在人們普遍感到無聊。其實就是這種特性的喪失。所以要下大力氣找到上元節的節日感覺。政府對上元節生活的組織安排這裏就不細說了,下面主要說說民間方面:
節日要突出兩個字:“光”和“月”
1.為祖先祈禱。
宜備香案、花果、元宵,在上元夜月爬樹梢時舉行簡單莊重的儀式,紀念祖先和已故親人。
2.包餃子,吃湯圓,全家享受上元宴。
千萬不要買元宵的成品,要全家壹起動手,做元宵,煮湯圓,根據各地不同的飲食習俗,準備壹頓家人團聚的夜宴。
宴會結束後,全家人穿著漢服出去看燈會。女孩子可以用特別的飾品來裝飾。
畢竟,像古代那樣盛大的元宵節並不常見。電燈普及後,燈籠變得稀少,也發展成為壹個獨特的節日。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元宵節總是伴隨著燈籠。扛著壹根小木棍,朦朧的紅光隨著孩子的腳步在雪地裏搖曳。給舅舅送燈籠也是約定俗成的民俗:“打燈籠,找舅舅,舅舅躲在門後……”童謠也在黑暗中響起,稚嫩的童聲在點著小燈的黑暗中清晰甜美。
服裝建議本章第五部分將專門闡述。
小姐妹們舉行了“走橋”儀式。
除去傳統“走萬病”中的迷信成分,其實這個儀式也不是壹文不值。它表明了人們對健康身體和幸福生活的渴望。建議姑娘們穿上漂亮的白色漢服,每人打壹盞燈籠,手拉手走在大街上,走在小橋上,為自己,為親人,為愛人祈福。我相信昨晚會是壹道美麗的風景。
5登高迎月。
這種在文獻中不為人知的儀式,似乎在漢族古代就有,只是後來逐漸失傳了。今天,與漢族文化有著密切聯系的韓國人仍然在上元節有這壹習俗。我們覺得這是壹個適合男女老少參加的農歷新年歡樂美好的活動。建議男女老少都穿漢服禮服,提燈籠,壹起爬上山頂,迎月出,賞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