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追求改革所倡導的法治。
在幾個重要的方向性問題上,儒家和法家的意見似乎是壹致的。比如儒法都主張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熱愛人民,重視新興地主階級的作用,主張以才治國,以能治國,遵守壹定的規則和規範。然而,在壹些問題上,尤其是在幾個重大問題的實施手段上,儒法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比如儒家治國用的綱領是“德”和“禮”,法家治國用的手段是“法”和“刑”。儒家主張“法先於王”,主張效法唐堯、虞舜、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之道。法家主張“法後為王”,進行改革,反對復古。儒家的理想王國是“王道”,法家的政策措施是“霸道”。儒家相信“天命”,法家不相信“天命”。儒家主張與各國盡可能友好共處的溫和政策,法家則采取武力征服、吞並弱國的霸權主義。
儒法分歧從學術分歧發展到尖銳的政治對立,隨著時間的推移愈演愈烈,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
屈原的思想中有著明顯的法家思想。他講“規矩”,循“繩墨”,懂“法度”,這些在他的作品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站在依法治國的高度,批判楚國腐朽沒落的貴族集團不守法,導致楚國政治腐敗,外交失策,綜合國力削弱。他在《離騷》中說:
誠然,糊塗人善於鉆空子,不遵守壹定的規則,隨意使壞。放棄某種準則而只努力遷就,競相討好易阿人)
回過頭來看,我曾經被國王信任讓時代變得光明。把上壹代的成果展示給大眾,毫無疑問是可以嚴格依法保存的。)
(國家富強,紀律嚴明。如果政府是明智的,世界將會和平。只要壹直做保密的事情,即使有無意的失誤也不會受到懲罰。)
屈原為楚懷王精心起草了憲法令。憲令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法家進行改革的重要舉措。屈原早就完成了初稿,死於自己的秘密被揭露,被舊貴族勢力疏遠,觸怒了王懷。可見,屈原曾經接受過法家思想,尤其是吳起的改革思想。楚國舊貴族勢力不遺余力地反對他,證明他的改革方案與吳起的改革有* * *相似之處。李長治先生說:“屈原在政治上主張法治,這也是沿襲了吳起在楚國實行的改革思想。”“像吳起、李悝、商鞅,所有壹開始的法家,像荀子,後來從韓非發展到完備程度的,都是當時的進步派,屈原只是代表了這條線索上的傑出人物。
第三,道教及其他。
屈原的思想是博大的,涵蓋面很廣。它不僅融合了儒家和法國的思想,還包容了其他各種哲學家的思想。楚人“信巫鬼,更重淫祀(不該祀的也祀,亂祀)。崇尚巫術幾乎成了楚人生活的壹部分。巫術有幾個特點:壹是崇拜上帝,祈求上天保佑人民;二是耍花招,給人邪氣;第三種是占蔔和占蔔,預測世間的吉兇。不道德和祭祀之風在楚國非常盛行,從朝廷到百姓,都熱衷於祭祀。《辭賦新論》裏講了壹個故事:楚靈王信巫祝之道,常洗澡更衣,不吃魚敬神拜神。壹天,他穿著禮服,系著絲帶,在祭壇前跳舞,壹支軍隊跑來報告吳軍襲擊了楚國。楚靈王嚇得倉皇而逃,差點輸掉比賽。屈原是楚國人,不排除巫術對他的影響。他的《九歌》取材於民間祭祀歌曲。在《離騷》《招魂》《蔔居》中,有屈原尋靈氣,舞陽、太蔔占蔔,迎接吳仙下凡的故事,並給他們講了壹個很大的故事。姜亮夫先生認為,雖然在屈原的作品中找不到“天”這個詞,但在屈原的心中有壹種天道觀。遊國恩先生更具體。他認為屈原的思想來源是陰陽家和道家。認為屈原思想中有四個觀念,即宇宙觀念、神仙觀念、鬼神觀念和歷史觀,而這些觀念都受到陰陽和道家思想的影響。遊先生從屈原的起源,尤其是屈原作品中對天文、地理、神仙、鬼神的描寫,證明了屈原的神仙思想是壹種出世(超然脫俗)的思想,這無疑來自於陰陽家鄒衍和道家老子。遊先生肯定地說:“屈原的思想和鄒衍是壹樣的,道家鼻祖老子是他的同鄉;“所以我說,屈子的出世觀念,壹方面與道家有關,另壹方面與陰陽家有關。”郭沫若先生認為,屈原“在本質上是懷疑上帝存在的。《JIU葛》中幾乎整篇文章都是關於“怪力亂神”的問題。然而,另壹方面,他仍然保留著對天堂的信仰。比如上面提到的‘神是無私的,人的道德是錯誤的’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老郭補充說:“屈原的思想本來是懷疑奴隸制時期的神權的,但他不遺余力地描寫天堂和地獄,仍然承認上帝和吐蕃的存在。他反對“怪力的混亂的神”,但他也唱“怪力的混亂的神”。他《九歌》中謳歌的壹些鬼神,幾乎都是怪力亂神的標本。”
二、屈原思想的人格特征
屈原雖然吸收了儒家、法家、道家、陰陽家的壹些思想,但他不屬於任何壹個學派,他的思想也不同於其他學派。他沒有以他們為榜樣,在行為上遵循他們的道路。
儒家把孔子尊為聖人,但屈原卻效法伯夷,寧願餓死在首陽山也不吃蘇洲。孔子沒有符合他的才能,在魯做不了大官,於是他周遊列國,到處找官求職,希望找到誌同道合的君王來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孟子也離開家鄉去齊國、魏國等國宣傳自己的學說,但都沒有被采納。直到晚年,他才回到家鄉和他的學生萬章壹起寫了壹本書。戰國時期,人才流動是普遍現象,但屈原始終熱愛自己的祖國,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會出國做官。儒家講究“中庸”,屈原絕不會向舊貴族勢力妥協。儒家的偶像是周公和孔子。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從來沒有提到周公和孔子。
屈原接受了法家依法治國、變法圖強的思想。但他似乎不能使用鐵腕,低估了舊貴族勢力的能量,在培養選拔幹部、集結改革力量和隨時準備鎮壓貴族勢力的反抗上顯得無能為力,對國王期望過高。他認為,只要國王推行“美國政治”,官員有“德行”,壹切都會好辦,但那些手握重權的王公貴族絕不會交出自己的世襲領地。由於世界觀不同,他接受了“法”,但對“術”和“勢”認識不夠,說明他的思想與法家的整個思想體系相去甚遠。
道家思想和屈原思想也有很多矛盾。道家崇尚“大器晚成”,屈原卻處處感受到時間的緊迫,感嘆舊世界漸至,理想和事業尚未實現。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即壹切順應自然發展,不可有遠大誌向,不可與人爭鬥,不可企圖戰勝他人。而屈原卻始終堅持積極進取的奮鬥精神,處處以鬥士的姿態出現。道教主張遠離塵世,脫俗。然而,屈原有崇高的理想,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造自然和社會,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屈原的思想也不同於陰陽。陰陽談天文地理,陰陽八卦,吉祥鬼神。他們是半人半仙的流浪煉金術士的祖先。他們的思想,壹方面想逃避現實,企圖超越政治和歷史,幻想自己宣揚的神仙境界;壹方面被視為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陰陽推演及其所倡導的神仙鬼怪理論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在缺乏文化科學知識的下層民眾中起到麻痹群眾、喪失士氣的作用。屈原對陰陽家及其弟子傳播的荒謬言行,采取了輕蔑和不信任的態度。
僅憑屈原思想與其他思想的異同,不足以說明屈原思想的本質。屈原是壹個有主見的人,就像他在《橘頌》裏寫的那樣,既不隨波逐流,也不固步自封。屈原的思想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
第壹,熱愛大中華的愛國主義。
郭沫若先生說:“屈原是兩千多年前的大詩人。同時,他又是壹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熱愛真理和正義。他的詩充滿了如此真摯的感情。“他生在楚國,所以他愛楚國,但他對祖國的愛超出了楚國的範圍。”屈原,他不僅愛祖國,也愛中國。老郭的這些論述表明,屈原不僅是壹個愛楚的愛國者,而且是壹個愛中國的愛國者。西周初年,《史記》中就出現了“中國”壹詞,但其含義與現代中國不同。是指中原地區,是中國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是夏商周王朝的開國中心,中原以外的少數民族稱為蠻夷或異族。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建立統壹的封建政權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逐漸發展成為全中華民族所有的祖國。屈原熱愛大中國的前提是希望實現中國的大統壹,或者更確切地說,希望中國被楚國統壹。為了實現這壹目標,他希望楚懷王成為壹個好君主,所以他把自己的壹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楚懷王。
在君主專制時代,國王是最高統治者,是國家的象征。這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是由國王的作為或不作為,智慧或昏庸,美德或暴力決定的。屈原雖然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和統壹中國的遠大抱負,但他並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是大臣,他的理想和願望只能通過國王來實現。那時候君臣關系很微妙,處理上下關系,朝野,忠臣,諫臣,是壹門大學問。如果做得不好,不僅壹事無成,還會惹事生非。這樣的悲劇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屈原是壹個很有教養、很有學問的人。在擔任左派期間,他不僅協助楚懷王處理內政外交,還向楚懷王灌輸先進思想,希望楚懷王成為有前途的國王。楚懷王在位期間曾經有過壹定的野心,但性格的另壹面是傲慢、任性、沖動。似乎他讀書不多,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使得屈原對他的勸導非常謹慎,從多方面對他進行了啟蒙以來的啟蒙。屈原用贊美“先王”或“先聖”的方法,把古代賢王和聖賢的故事講給王懷聽,後來被編入他的作品。他在《離騷》中說:
皮堯舜的耿介西,
順著小路走,就到了路。
我認為唐堯和虞舜真的很棒,很聰明。他們的方向是正確的。)
……
(商湯和都謹小慎微,周的前輩們也不差講理講法。政治上是用賢能,不偏不倚地遵守壹定的規則。)
……
(商湯和於霞都懇切地要求壹個好部長,伊尹和臯陶會見了* * *。)
(傅說是個仆人。他曾經在嚴復建過盤子,但吳丁並不覺得用他不好。呂望在朝戈城使用屠刀,當他遇到周文王時,他拜他為師。寧奇壹邊放牛壹邊扣牛角,還做商業歌曲。當他遇到齊桓公時,他雇用他為醫生。)
在《哀政》中,他說:
(唐堯和虞舜多麽高貴,他們的美德就是只被四桌人看著。)
在《珍惜過去》中說:
(碧西以前是奴隸,伊尹以前是廚師。姜太公當過屠夫,寧啟當過府。沒有商湯和吳州,沒有齊歡和秦牧,誰能重視他們的才能?誰能知道它們的好處?)
屈原所贊美的這些“先王”或“先聖”,都是華夏子孫的賢明君王,而不是楚國的先王。在楚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幾位卓有成就的前朝國王,如楚武王熊通、楚王熊子、楚王熊雲、楚莊王熊呂、楚威王熊商等。也出現過幾個著名的大臣,如:殷之子的楚國;殷,楚之子;楚昭王的大夫尹大信;還有蒙古人,將軍。為什麽屈原壹個都沒提?因為他們只是壹個諸侯國,而不是整個中國,他們的成就和名望與整個中國相差甚遠。屈原要求楚懷王以中國各地的賢士為榜樣,以激勵他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做壹些堪與前王媲美的事情。
屈原對中國的愛並沒有排斥或沖淡他對楚國的愛。從屈原壹生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對中國的熱愛是建立在對楚國的熱愛之上的。
楚是屈原父母的國家。她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物產豐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國力強大。她怎麽能不讓屈原對她產生母愛呢?追溯這段真摯的愛情,只能靠他的作品。《離騷》中,屈原似乎拿不定主意,從女巫的精神氣息中占蔔,勸他說:
請手下留情。請想想九州的遼闊。為什麽壹定要被關在這裏生女孩?請盡量不要到處亂逛,哪個戀愛中的女人會離妳而去?)
(天地問哪裏不會有香草?為什麽壹定要懷念家鄉?這個家鄉黑暗而朦朧。誰能說出我們的缺點?)
精神氛圍的含義很明確。海中芳草萋萋,何必固守此地。屈原接受了精神大氣的勸導,展開想象的翅膀,從地上升起來,以蔡風為車,以玉龍為馬,使為太陽的車夫,使王恕為月亮的車夫,為他開道,使費璉、為他讓後座,使雲神鳳龍駕馭彩雲,使鳳鳥在前面警戒他。他去了壹趟沒有任何汙染的西極,卻發現天堂裏很難找到誌同道合的人。
拒絕前進。他回到人間,站在楚國的土地上,根深深地紮在祖國的沃土裏。
屈原晚年寫了壹首《哀》。喪是為楚喪,因為郢是楚的都城。看到郢的首都被秦將軍田雷占領,楚王和他的臣民急忙逃跑。屈原和老百姓壹樣,遭遇了國難。當他離開杜英的時候,亡國之恥和對祖國的眷戀之情交織在壹起,那麽他為什麽沒有像春天壹樣痛哭,心如刀割呢?
(當他們離開家鄉的時候,他們都沿著河流和夏天的水,頭也不回地逃向遠方。出國讓我心裏不舒服。今天是嘉日,我不能待太久。看著高高的樣樹,我不禁嘆了口氣,眼淚像水和雪壹樣滴落。船過夏口,心連著西。回望龍門,再也見不到妳。)
……
當我爬上大堤時,我向遠處望去。這麽說吧,安慰壹下我的悲傷。可愛的土地,無限肥沃的土壤,
水鄉的民風就是這麽淳樸。)
……
啊,我四處看看。什麽時候可以回老家?鳥必歸巢,狐必死,頭朝後山。
我被無罪流放,日日夜夜,從未忘記。)
遊國恩先生說:屈原的文學作品“充分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他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熱愛祖國的風土人情,熱愛祖國的壹草壹木,讓人對祖國感到格外親切,讓熱愛祖國的人感到無憂無慮。
二是同情底層民眾的民本思想。
屈原熱愛祖國和人民,因為熱愛祖國和人民是壹致的。中國古代有句話叫“民為國之本”,國家要以民為本,國之本在於為民服務。愛國,本質上就是愛人民,至少包括愛人民。屈原的民本思想主要體現在:思想上同情人民;政治時期,人民從改革中受益;不願意在* * *走向困難的時候離開人民。屈原的這壹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有時候,屈原直接用“人”這個比喻
我認為自己是普通人的壹員。《離騷》中提到人的地方有六處,分別是:
我可憐人民的生活多麽艱難,忍不住流了很久的眼淚。)
……
我恨妳,王先生。太可笑了。妳總是拒絕向我學習。)
……
世界上的人讓他有自己的興趣,而我的習慣是專門做清潔。)
……
(統治萬物的神是公平無私的,不看到賢者是不會幫忙的。)
……
。
拜訪了前任國王,現在又拜訪了後代,發現人生的軌跡非常細致。)
……
人的好惡有什麽區別?只有那些紳士是傑出的。)
在“思想”中有壹個地方:
我想離開家鄉自發跑到國外,看到人民的災難就冷靜下來。)
“喪”有兩處,其中壹處改名為“人”:
(哦,老天真是不落俗套。為什麽要毀掉普通人的生活?大家壹蹶不振,失散了,在這個仲春二月逃到了東方。)
在懷沙,有壹個地方:
(每個人都有壹定的稟賦,每個人的生活都依賴於此。)
初步統計,屈原在作品中直接提到“人”、“民生”或“人民”的地方有十處。屈原的“民”的概念和今天的“民”的概念是不壹樣的。有時相對於“神”,有時相對於“君”,有時相對於“官”。在“人民”內部,按照階級區分,似乎應該包括貴族、新興地主階級、庶人、利民、奴隸等。按職業來說,應該包括土:農業、工業、商業、軍事等。,其包容性相當廣。林庚先生認為,這些“人”字不適合解釋為“人”,被解釋為“人”。作為“人民”的解決方案,沒有位置。這個所謂的“人”當然是“人”。但是,古代的“人”的名稱來源於“貴族”,至少包括貴族,而這個“人”字和“神”相比,顯然就是“人”的意思。
詳細分析了林庚先生關於廣義“人”的觀點,值得認真思考。但在認真理解屈原詩歌原意的同時,也要研究屈原創作這些詩歌的環境。他踩著誰了?他對誰又愛又恨?妳同情誰,妳鞭打誰?他想要什麽,不想要什麽?真正洞察屈原的內心世界,會讓我們明白,屈原所熱愛、捍衛、同情的,是最底層的人。屈原作品中的“人民”和“庶民”顯然有其特定的含義,明顯排除了統治官僚和貴族。他們是最高人民和統治者。他們驕奢淫逸,不需要也不會被人同情。
屈原的民本思想從何而來,或者換句話說,屈原的思想是如何與人民群眾貼得如此之近的?聞壹多先生說得好:“說來奇怪,屈原是楚王的姓氏,卻不是貴族。戰國時期是封建階級大亂的時期。在這場混亂中,屈原被從封建貴族中打了下來,變成了壹個...卑微的官員。所以,雖然官階很高,生活離諸侯很近,但他和屈原也和百姓壹樣,被諸侯踩在腳下。這樣壹來,首先,屈原在身份上屬於廣大人民群眾。”
第三,大無畏的批判精神。
屈原接受了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頭腦中有樸素的唯物主義。他想用自己的行為來改造環境和現狀。當這壹切都失敗後,他開始懷疑、質疑和批判神靈、命運、自然和社會、楚國的黑暗政治,甚至楚王和舊貴族勢力。壹首《田文》體現了屈原大無畏的批判精神。關於天體的結構,屈原自信地質疑上帝。
嶽:上古之初是誰傳的?
上下都是不成形的,怎麽測試?
誰能黑到極致?
馮(平桐平)只像壹只翅膀,他怎麽會知道呢?
(請問,誰能教妳遠古的開始?當時天地不分,那我們可以根據什麽來研究呢?當時壹片混亂。誰能搞清楚?什麽是漩浮,怎麽會清楚?)
明明偷偷的,可是什麽時候?
陰陽結合,這是什麽?
圈子九折,這是生意?
但是妳做了什麽?誰先做的?
(深不見底的黑暗孕育了光明,為什麽呢?陰陽和氣是滲透而生的。它們的起源在哪裏?
這個圓頂有九層。誰開創了這項事業?這樣的工程有多偉大,第壹個工人是誰?)
……
九天之際,放安舒?
障礙很多,但誰知道數量?
天河的分數是多少?
日月安好,星辰安好?
九重天天篷的邊緣放在什麽上面?既然彎多,誰全面知道它的程度?
根據什麽尺子把天體分成十二等份?太陽和月亮為什麽不落下?為什麽星星嵌得那麽牢?)
來自塘沽,僅次於紀萌;
不言而喻的陰郁,妳走了多少裏路?
夜光的美德是什麽,死了就有孩子?
爵之益,谷吾在腹?
(太陽從唐谷出來,晚上在水邊落下。從清晨到它變黃,它走了多少英裏?
月亮的能力是什麽?為什麽死後可以再生?它肚子裏有壹只癩蛤蟆。這對它有什麽好處?)
屈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歷史上的暴君和小人:
國王的弓,這使混亂?
有什麽惡來補充簡單,又有什麽服務?
我壹開始就討厭萌萌,是什麽?
百分百錯了。誰最差?
(像紂王的氣質,誰迷茫了就變得迷茫了?為什麽他聽信謠言,討厭禮儀的幫助?當他的奢侈開始萌芽的時候,為什麽會有人預料到後果?最後建了壹個十層的玉臺。誰完成的?)
逆著幹河打壓?
雷凱避之不及,又給它封了?
聖人的美德之壹是什麽,與眾不同?
美博得了抑郁癥,還裝瘋賣傻?
比根觸犯了什麽法律把他的心割了沈了?雷凱有什麽守法的事,就是封他官銜,賞他黃金?為什麽有智慧的人德行相同但風格不同?美波的勸誡受到了批評,而姬子戴上了她的頭發,假裝瘋了?)
對於楚國的王公貴族,在逐漸認清他們的本來面目後,屈原毫不留情地進行了批判。在《離騷》中,屈原放縱自己恢復淫蕩無度,太康因不體恤民政而喪國,後羿溺於打獵,溺於自立奸淫,死於南巢,侯欣殘忍地將忠臣剁成肉醬,巧妙地揭露和批判了和楚清輔君的驕奢淫逸、輕政怠政、不務正業。後來,屈原怒不可遏,顧不得什麽,直接把矛頭指向楚懷王。
在《JIU葛》的結尾,他寫道:
景訊是壹名教師,他的丈夫(手掌)有多長。楚懷王是六國統帥)?
開悟後改變想法還能說什麽?
為什麽要先出兵攻打鄰國?如果我願意悔過自新,我能說什麽呢?)
屈原期待著,抱著最後的希望,“希望妳們中的壹個人覺悟,妳們中的壹個人習俗改變。”遺憾的是,楚懷王最後並沒有悔改。在秦國軍隊攻打下都的時候,屈原在他的名著《借古論今》的結語中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直接稱王懷為“國之君”,說他是個空想家,分不清是非,分不清忠奸,導致了辱國被囚於異國的悲劇,把對王楚的批判提高到了最高境界。
《史記·屈原列傳》說:“屈平直行正道,竭忠智報效君,窮天下。信而見疑,忠而謗,能無怨言?瞿平的作品《離騷》是自責的。”國風”是淫蕩但不淫蕩,而“瀟雅”是憤懣但不混亂。如果寫《離騷》,可以說是兼而有之。上稱帝嚳,下稱齊歡,中間提唐舞刺天下。”“刺”就是指責,“天下”就是當時的政局,“刺天下”就是批評楚國的腐敗政治和君王推行的錯誤政策。聞壹多先生說:《離騷》怨恨,諷刺嬌子(靈隱子嬌)蘭(紫)無情揭露統治階級的罪行,鄭重譴責他們的罪行,對當時在水深火熱中敢怒而不敢言的人們是壹種安慰。它以人民的形式,喊出了人民的憤怒。《離騷》的成功不僅是藝術上的,更是政治上的。不,它的政治成功甚至超過了藝術的成功,因為人民是最正義的。
第三,屈原思想的矛盾性和局限性
無論屈原的思想受戰國思想界的影響有多深,屈原思想的主體是愛國主義。但在屈原死後兩千多年的今天,居然有人說屈原的思想“性質反動”,癡迷於“舊時代的靈魂”。理由似乎很充分,因為秦代表了當時的進步勢力,屈原據理反對秦,反對秦統壹中國,阻礙了歷史的進步。這種思潮受到了郭沫若先生的嚴厲批評。老郭說:“周秦諸子都主張統壹,但也可分為兩派。主張道德政治的如法家壹般反對秦國,主張刑事政治的如法家則傾向於不擇手段地維護秦國。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末期,中國真正到了“車同軌,書同書”的地步,只等壹個國家來收獲這場政治大統壹的成果了。當時最有資格的國家是秦國和楚國。”“屈原持賢政思想,欲以賢政統壹中國,但反對強行管理秦國。所以他對楚國的依戀,並不純粹是因為他是父輩的國家,也不是因為他也是癡迷於‘舊時代之魂’的楚國公仆。”“總之,屈原的思想是進步的,他是壹個南方儒家。儒家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當時是奴隸制轉化為封建制。我們用現代的觀點來指責它反動是不好的,更不要說屈原也反動。”
說屈原思想反動,顯然是壹種不合常規的政治偏見和心血來潮。但不可否認的是,屈原的思想充滿了矛盾,如他與時代的矛盾,與楚國最高統治者和貴族集團的矛盾,與諸子百家的思想的矛盾,與他的創作理念和方法的矛盾。
姚先生對屈原的思想矛盾做了透徹的分析。在他看來,屈原“壹方面怨恨朝中的漢奸小人,埋怨懷王父子的人不能用他”,“壹方面又對懷王父子的昏庸十分痛心,壹方面又生在壹個當官不該怨刺王的時代”,這就使他“不得不用委婉的諷喻,而不用直接的攻擊”。“但到了屈原晚年,對楚王絕望,對恢復政治生命絕望,決心壹死,口氣就大不壹樣了。他在《懷古》中稱楚王為“遁王”,在《懷沙》詩中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