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介紹壹個不尋常的國家。

介紹壹個不尋常的國家。

基諾族是壹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族是壹個自稱的民族。以前中文音譯為“優樂”,意思是“跟舅舅走”,推而廣之,就是壹個尊重舅舅的民族。1979被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第56個民族。基諾族人自稱“基諾族”,意思是“我叔叔的後代”或者“尊敬我叔叔的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其余散居在基諾鄉周邊山區。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種茶。使用基諾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

基諾族是壹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族”是壹個民族的說法。以前中文音譯為“優樂”,意思是“跟著我叔叔”。推而廣之,意思是“壹個尊重我叔叔的民族”。1979年6月月經期被國家確認,成為中國第56個民族。

基諾族鄉過去叫基諾山,清代文獻寫的是遊樂山,都是以基諾族命名的,說明基諾族是當地古代居民。中國對基諾族的記載始於18世紀。由於基諾山盛產普洱茶,明末清初漢商進入,種茶制茶技術的推廣對基諾族的社會發展產生了影響。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諾山四通(今司徒寨)設磚城,駐軍500人。它想在這裏建立壹個雲南南部的重要城鎮,但由於嚴重的瘴氣,六年後被廢除了。從那以後,只有基諾族的首領被任命到這裏作為快樂之地。

基諾族婦女

基諾族婦女

後來戴土司統治基諾山。民國時期,國民黨地方政府任命嘉寶為基諾山酋長,與戴土司任命的基諾山酋長合二為壹,主要職責是為國民黨地方政府納貢。1941年6月至1943年4月,基諾族在曹瑤的領導下,團結哈尼族、瑤族、漢族人民,英勇抗擊國民黨地方政府的軍隊。

規定飲食

基諾族人喜歡吃野菜、酸辣食物,多以煮、蒸、煮為主,喜歡用竹筒、芭蕉葉作鍋飯。

語言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因為沒有文字,過去我們習慣用雕刻竹木來記錄事物。基諾族信奉萬物有靈論,崇拜祖先,崇拜諸葛孔明。

飲食習俗

基諾族生活在中國南部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基諾族以農業為主,種茶歷史悠久,以普洱茶聞名。

基諾族習慣三餐失色,以大米為日常主食,夾雜玉米、瓜豆等。基諾族人吃米飯很講究。他們應該吃好米,新米和陳米,這些米大多用於餵養牲畜或制作燒酒。玉米重在吃綠色。早餐壹般用手將糯米揉成壹團,午餐用芭蕉葉包裹米飯拿到地上,隨時加鹽和胡椒食用。晚餐除了米飯,還有壹些菜,家庭飼養的畜禽只能在婚喪嫁娶時宰殺。

基諾族人常吃的菜是菜園裏種的蔬菜、竹筍、野菜、家禽、野味。基諾族人中間有壹句話,叫做“,戴滴,基諾潘”。也就是說,漢族人喜歡炒,傣族人喜歡蘸調料,基諾族人的菜以臼鍋為主。每家至少有兩個木臼,壹個放鹽,壹個放辣椒,壹個放韭菜。常見的調味品有香茅、荊芥、姜葉、八角、薄荷、生姜、香椿等。

通常,肉的來源要靠打獵。每年5-9月是基諾山的雨季。這裏的蔬菜幾乎都是山上采集的,山藥、水芹菜、竹筍、魚腥草和各種菌類都是經常吃的。竹筍是最常見的。豐富的野味和山野菜,加上當地特有的野辣椒、麻根、香茅和酸木粉,使基諾族人在不同季節都能做出許多具有熱帶山野風味的民族菜肴。

肉的吃法有很多種,可以幹吃,也可以生吃。煮牛肉、狗肉時,放幾片黃果葉去腥,生肉切成小塊,放入辣椒、鹽、八角等佐料,放入竹筒中,放在火上烤,或剁成肉末,放入佐料中,用芭蕉葉包裹,放入火坑中煮熟。這是最美味的冷食方式。

基諾族人圍著竹樓二樓的火塘做飯吃飯,有壹定的禮儀和講究。基諾族人吃飯時,要先在火坑東側給祖先和竈神供奉壹些食物。吃飯時,全家人會按順序圍坐在餐桌旁,父母面對火坑,客人坐在火坑邊。少給客人吃,多給客人勤快。壹般來說,人們對為客人夾菜不感興趣,因為他們認為如果為客人夾菜,吃完就停下來不吃似乎是不禮貌的。他們認為人有靈魂,鬼有鬼,小米也有谷魂。所以吃飯的時候,甑裏的飯不能裝,就算肚子沒吃飽,也要留壹些。否則甑空了,谷魂不回,人無食吃。

基諾族人普遍喜歡喝酒,民間流傳著壹句話,壹天離不開酒。我們喝的酒大多是用大米或玉米釀造的。在釀造過程中,通常會加入壹些植物如鎖梅葉。這種酒是淺綠色的,有天然的植物香味。據說有健脾強身的功效。

基諾山是著名的產茶區,馳名中外的將軍餌茶是當地特產。人們喜歡喝老葉茶。喝茶時,他們通常將老葉放入茶壺中煮沸,直到湯變濃。

毛額、切馬等村的基諾族婦女,有的有吃當地特有的壹種土的習慣,有的老年婦女已經吃土上癮,壹天不吃就會難受。研究表明,這種粘土含有少量人體必需的銅、鐵、鈣、鋅等元素。

飲食習慣

逢年過節、喜慶場合,還要吃“剁生肉”,即將生的肉末與鹽、辣椒、姜末、薄荷、韭菜等調料混合,用手揉勻,直至肉呈白色熟透。

基諾飲食

基諾飲食

基諾族人習慣將獵獲的松鼠肉掛在竹樓的火塘邊上,用煙火熏烤,使其常年幹燥。吃的時候切塊煮湯,鮮而不膩。

基諾族人最喜歡的菜是酸魚。做法是將鮮魚洗凈,拌上辣椒、鹽、熱飯,放入竹筒中,在筒口用香蕉葉萌紮緊,熟了就吃。這道菜特別酸,很好吃。這是壹種美味的米飯。

螞蟻蛋也是基諾族人喜歡的壹種營養食品。農歷三、四、五月,把蟻袋剖開,再大壹點的蟻袋,得到七八公斤的卵。螞蟻卵壹般有筷子頭那麽大,像蜜蜂壹樣,營養豐富。可以煮、炒、蒸、火塘煮,也可以加鹽、辣椒、細水。

建設

基諾族的房子壹般都是茅草屋頂的幹欄竹樓,大多是壹個小家庭住在壹個竹樓裏,包括壹個父系家族的所有成員。房子因經濟條件不同而大小不壹:光棍、寡婦或比較窮的人,多為平房或小柱樓,房子又窄又小;富裕家庭多建大柱樓,房子高大寬敞舒適。人們住在竹樓裏,飼養牲畜,在樓下堆放雜物。房子壹般建在比較平坦、背風、靠近水源的地方,方便養豬、養雞、養牲畜和打掃衛生。初步選定建築地址後,太陽落山時,插入“大柳”(竹制神器)。晚上蓋房子的父母夢見自己可以在這裏蓋房子;如果妳做噩夢,妳認為妳不能在這裏蓋房子。如果夢裏的場景不清晰,第二天要插入“達裏奧”。這個儀式可以舉行三次。上山砍柴的前壹天,會殺壹頭豬和壹只雞,還會請毛皮(巫師)祈禱。然後砍倒壹棵頂上有葉子的樹,帶回來當椽子,綁壹捆竹竿和壹個茅草做老房子的後墻。邀請父親、母親和巫師共進晚餐。第二天,邀請村裏社區的老人上山選樹。殺狗祭祀樹神和森林神後,殺黃牛和野水牛時砍倒兩根柱子綁牛。等梁柱砍夠了,讓它們在山上曬曬,然後請親朋好友幫忙割草,綁草排。山上的梁和柱鉆好以後,大家幫忙擡回寨子,挖地基,建築正式開始。立樁時把狗殺死,把竹鼠的頭骨和狗的腳趾放在樁坑裏,把狗的血塗在樁上,以求驅邪。柱子必須在太陽下山前建好,以免人物被埋在柱孔裏。柱孔裏要埋壹些檳榔、3個芋頭片和3個姜片、3個大流士片和3個銅片。列日會舉行隆重的儀式,向神靈祭祀豬、雞、狗,東南柱上塗血,貼狗毛、雞毛。求巫師念經,求上帝保佑房主。新房竣工後,要舉行去新房的儀式。

婚姻和家庭

基諾族青年可以自由戀愛,但青年男女必須舉行“成人禮”,才能獲得戀愛資格。男青年16歲,女青年14歲。成年儀式結束後,還要接受父母的祝福,同時也要接受父母贈送的全套農具和成人服裝——壹件繡有月徽的上衣,壹條繡有月徽和幾何圖案的管手帕基諾族人的愛情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基諾族語稱之為“巴漂”,即秘密約會階段。在這個階段,互相贈送禮物,如女性贈送的檳榔和鮮花,男性贈送的煙草煙霧,以及精心雕刻的刀和手柄。第二階段,基諾族語言稱為“八寶”,即愛情由秘密變為公開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更多的禮物是送給對方的,而這個時候男人最尊貴的禮物就是男方母親送給女方的禮物肉。當壹個男人在家裏殺了雞、豬、牛或野生動物時,這個男人的母親應該選擇壹塊好肉,用新鮮的香蕉葉包在壹個正方形裏,這樣他的兒子就可以送給他的愛人。這壹時期最重要的特點是在晚上參加“尼高作”(男女社交的公共場所)進行社交活動,期間男子編織竹簽,女孩刺繡紡紗,或互相唱歌。女方可以把沾有梨木煙脂的鐵皮遞給男方,男方小心翼翼地用手指給自己的牙齒塗色。第三階段,基諾族語言稱為“巴裏”,意為要求同居。當男方認為雙方的愛情已經到了同居的程度,可以直接秘密告訴女方,在女方同意的情況下,可以同居。甚至同居後,男方還會再去女方家,如果女方家的門沒有半開,就不允許他隨意闖入。同居時,男方要在天亮前離開女方家。同居壹段時間後,雙方覺得應該組成家庭時,男方早上為女方家挑水、掃地,就是為了給女方父母看,向全世界宣告他要娶這個女孩。很快,該男子的父母和目擊者前來走親訪友。婚禮當天,新娘必須在婚禮隊伍到來之前藏起來。到時候會被母親的叔叔哥哥找到,交給婚禮團隊。在去新郎家的路上,會舉行潑汙水的儀式,即由年輕男子將汙水潑在新娘身上,這些人原本是新娘的戀人,共同生活在壹起,包括他們在血族中的伴侶(基諾族的很多村落允許血族內部的戀愛和同居,但禁止正式結婚)。因為她要住在婆家,和朋友分開了,潑汙水是她的報復。

當新娘來到新郎家時,新郎的母親給了新娘壹個雞蛋,並在她的手上系了三圈紅線。新郎的父親想給她壹個雞爪,在她手上系上紅線。意味著不僅要拴住姑娘的心,還要拴住她的魂。村裏的長輩“卓生”和“卓八”也來祝賀。人們喝酒、唱歌、跳基諾舞、敲太陽鼓,盡情歡樂,慶祝這對新人的結婚。[1]新婚之夜,新娘不能出門。第二天早上,新娘背著水回家燒開洗臉水,讓公婆給她們洗臉,正式稱呼她們為“爺爺奶奶”。男人婚後還是可以“圍著”女孩子轉的,而女人婚後壹般不參加社交活動。離婚很少見。

生育習俗

基諾族和很多其他民族壹樣,在生育方面有很多禁忌和規矩。首先是女性禁忌:女性懷孕後不能在柴火中間放斧頭,不能吃沒有頭的芭蕉花,不能采白參。

基諾族

基諾族

黃菌和單雞棕,扛柴的時候不能把竹柴和樹柴壹起扛,否則很難生產。水果不能成對吃,不然會生雙胞胎;動物頭上的肉和豬頭上叫谷魂的肉不能吃,會對生育能力和孩子的成長有害。不能看日食,不然孩子會斜視。其次是丈夫的禁忌,丈夫打獵時不能砍黃棕樹,否則孩子的頭發長不好;不能打猴子,否則孩子不漂亮;不能割巖蜂,割到自己會被蟄。寨子裏的老人死了,就不能參加擡東西,打蛇,爬樹摘果子,伸架子鼓。他認為違反其中任何壹條,妻子都會難產。打獵的時候,鳥應該是最好最漂亮的,他老婆吃了,孩子也長得漂亮。再次,夫妻禁忌,丈夫打獵回來的路上不能和妻子迎面相遇,否則會生病;夫妻不能吵架,不然孩子會很醜。

妻子懷孕2個月後,丈夫開始準備坐月子的食物,如山雞、白鷴、竹鼠、青蛙等。,並曬幹保存到產後。

生產之夜,要殺雞祭祖,祝福大人小孩。妻子生下第壹個孩子,丈夫睡在壁爐旁照顧妻子。產後13天,老公殺雞吃,生男孩殺公雞,生女孩殺母雞。這只雞是用來獵神的。在壁爐裏住了13天後,產婦搬回了原來的房間。父母只能在白天給孩子唱歌,不能在日落之後。孩子的紙尿褲只能白天晾曬,不能在外面過夜。

產婦在自己的房間裏分娩。如果生的是男孩,準備9片生姜,7片女孩,用白線穿上,掛在孩子脖子上,以為可以嚇走鬼。孩子出生後,應立即取名,否則孩子可能會被鬼神帶走。實行父子、父女制度。特殊情況,如孩子出生時臍帶繞頸,取名“沙”;如果孩子生病了,請壹個巫師(白臘魂)來看他,然後用巫師的稱謂給他取名,比如“白臘腰”、“白臘牛”。

分娩後,產婦睡在壁爐旁的臨時床上。產婦的餐具是分開放的,不要和大家的混放。生孩子的人家門口插了兩根帶葉子的桐尖,以示村外的人不得入內。在樓梯口的門上貼壹些竹葉和桐葉,防止鬼神進屋。

喪葬習俗

基諾族人用單木棺材埋葬。如果寨子裏有人死了,村裏的男人就上山砍倒壹棵大樹,取壹截,切成兩半,中間挖空,埋好後蓋上兩半。棺材四周有三條白線(有的是曾經和死者相戀不能結婚的女友織的花邊)。壹個人死後,他的親戚給他穿衣服,壹手放壹個雞蛋,壹手放兩個銀幣在他的眼睛裏。

基諾族

基諾族

隨葬品有生前穿的衣服、管手帕、生產工具等。如果是老人,也要放壹把風扇,壹條毛巾,讓他在路上涼快出汗。然後用白布蓋好,停在火塘方向的客房裏。屍體上方的橫梁上掛著兩塊白色的彎刀布,垂到屍體下面。這是死者結婚時,新娘壹天壹夜為新郎織的。死者的每個兒子都在白布旁邊掛壹條新的管手帕。每隔幾個小時,檢查壹下管手帕,裏面裝著像谷殼壹樣的東西,預示著豐收;如果有壹兩根獸毛,就象征著會打到大獸。如果有邊角料,說明工作很容易做。如果什麽都沒有,那就是不好的象征。

下葬時要跳“花臉”和“竹竿舞”,由五人表演。畫臉的意思是鬼要吃屍體,竹舞的意思是用竹竿驅鬼。葬禮上撒米射,驅趕鬼神。在送葬隊伍的前面,人們舉著各種顏色的長橫幅和白布。據說人死了就去蘇吉佐米(鬼住的地方),路上有9叉3關。彩旗為各關禮物,人旗為“結卓”官(結卓是基諾族遷居基諾山後最早定居的地方)。在葬禮上,準備了六個裝有肉和蔬菜的竹筒和壹個裝有苦湯的竹筒。苦湯放在村邊,獻給寨子的鬼神,剩下的六個拿到墓地,獻給各關的官員。出殯那天要請親朋好友吃飯,要送壹碗菜飯,壹斤酒。有的老人還送雞蛋,要在死者家屬手腕上纏白線三圈,意為縛魂,不隨死者。

墓地歸公社所有。墓坑只挖了壹米多深。坑挖好後,要用樹葉掃幾遍,不然,挖的人會生病的。進入葬禮時,壹只狗立刻被打死,埋在棺材裏。據說狗可以給陰間的鬼魂帶路,在墳上用草筏和籃子蓋了壹座房子,叫墳棚。墓棚周圍插著畫著狗血的尖竹樁。據說這是為了讓壹個會吃屍體的野人誤以為屍體被吃了。參加葬禮的親友回到死者家中,將腳印拖幹凈,防止鬼魂跟著回家。到了房子前,人群分成兩邊,圍著房子轉了壹周,進屋用水洗手洗腳。親戚每天早晚兩次去墳前獻飯,以13天為壹輪。少則幾個月,多則1 ~ 2年。

墓地習俗

基諾族的喪葬習俗。基諾族村落有公共墓地,墓地區域按宗族名稱劃分。公* * *基數很小,不得隨意擴大。據說擴大鬼的面積對活人沒好處。所以,當有新的死人不能下葬時,就要把以前埋的棺骨挖出來扔掉,在原來的山洞裏埋新的棺體。死後,外人不能葬在原氏族墓區,只能葬在村莊墓地邊緣。未成年人和死者不得進入公益性墓地,夫妻不合葬。在舊社會,各族家庭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有些不受特殊習俗的約束。[2]

5歷史

編輯

中國有關基諾族的文獻記載於清代。據考,銀諾山盛產普洱茶,明末清初有漢商進入,種茶制茶技術的推廣對基諾族的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清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諾山原地村設磚城,“五百兵”駐守。但6年後因為瘴氣嚴重而被廢除,基諾族首領被任命為尤勒圖木,管理基諾族山區。清朝以前,傣族土司曾統治基諾山。據說傣族呼叫首領曾經認出司徒寨的基諾族長老是米歇爾·普拉蒂尼(michel platini),娶了壹位基諾族美女,生了壹個兒子,後來成為了呼叫首領。戴土司在基諾村任命了巴、太、初級基層首領,還在山的前後半部任命了兩把金傘和大巴,各配壹把金傘、壹對鑼和壹條鏈子。每年,在壹把金傘的掩護下,在手持鐵鏈、大刀和鑼的追隨者的簇擁下,這兩個大喇叭在基諾族村落巡邏,宣傳傣族的統治權威。民國時期,地方政府任命嘉寶為基諾山郡守,與戴土司任命的基諾山郡守合二為壹,主要職責是為地方政府納貢。從6月19411到4月1943,以曹瑤為首的基諾族聯合瑤族、哈尼族、布朗族、漢族等民族進行抵抗,最終迫使雲南省地方政府將駐車裏的縣長撤職查辦,並在基諾山三年不收稅。

1949之前,基諾族社會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階段的過渡階段。從父系氏族制度取代母系氏族制度到現在才300年左右,從265438年到20世紀初的日常生活中仍然有相當多的習俗。比如在“上新房”的盛大儀式中,氏族中年齡最大的女人第壹個拿著火把上樓點燃壁爐;成語和古代祭祀詞中有“母為父”的古語;只有母親才有權為生病的孩子殺雞。雖然村長年事已高且為男性,但人們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時代的“佐米尤卡”稱謂,即村裏的祖母。

6社會經濟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新中國成立前,基諾族社會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還是有保障的。

基諾族

基諾族

有許多古老的習俗。如果血親婚姻的遺跡依然存在,有些村落並不禁止族內婚姻;有些村落禁止族內通婚,但不禁止族內戀愛和同居。還有相當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習俗。平時只有媽媽才有權利給生病的孩子殺雞。在上新房的儀式上,氏族中年齡最大的女人是第壹個拿著火把上樓點燃壁爐的人;雖然村長是男性,但他們仍然使用母系氏族公社時代的“佐米尤卡”稱號,即村裏的祖母。

基諾農村公社是不同宗族成員聚居的地理村(八多寨除外),每個村社是壹個獨立的村落。每個村社都有自己的土地界線,用傳統的界樁標出,界線內的土地歸村社所有,他人不得侵占。土地所有權的基本形式是村社所有制,其內部占有形式分為村社所有制、氏族或宗法公社所有制、個體家庭所有制三種,但以公有制為主。在農業生產中,互助換工作盛行,原始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在狩獵中盛行。原始租佃、雇工、借貸的關系發生過,但沒有出現過白吃白住的剝削者。壹個村社壹般有兩位長輩。第壹個長老是卓巴,第二個是卓勝。他們是壹個特定的古代氏族中年齡最大的長者,他們的職責涉及村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已經有大約300年了。上世紀40年代,個別村莊的大竹樓裏住著100多人。這種宗法家庭公社雖然住在壹個地方,但住在分房裏的小家庭是個體經濟,獨立生產和消費,呈現出宗法家庭公社末期的過渡狀態。這些原始社會的古老遺跡可謂基諾村的特色之壹。

基諾族以刀耕火種農業為主,農具基本為鐵制,有砍刀、鐮刀、小鋤頭等。主要農作物為旱稻和玉米,棉花歷史悠久,盛產香蕉、木瓜等亞熱帶水果。基諾山是生產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壹。大牲畜有牛、水牛等,但不用於耕種土地,用於祭祀和肉食,也飼養家畜家禽。茶葉種植和制茶有了壹定程度的發展。采集和狩獵仍然是基諾族重要的家庭副業。手工業尚未與農業分開,主要在農閑時進行,經營熨燙、竹編、紡織、釀酒、木工等。

建國後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隊到基諾山宣傳黨的民族政策。

“基諾族風格”陳玉先

“基諾族風格”陳玉先

幫助基諾族人民發展生產,在黨的領導下,通過發展生產和文化,使基諾族社會從原始社會的農村公社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基諾山因地制宜,實行多種經營的方針,以林業為主,生產不斷發展,生活不斷改善。20世紀初,265438改變了刀耕火種的落後耕作方式,修建了水庫。建了水電站,基諾村有了電燈。開始使用拖拉機,機器也被用來加工農產品。砂仁、茶葉、紫膠等經濟作物收入在總產值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文化、教育和衛生事業也有很大發展。大多數適齡兒童可以上學,壹些年輕人在高校學習。該鄉建立了衛生所,以確保人民的健康。

7宗教信仰

編輯

基諾族過去崇拜祖先,信奉萬物有靈論。巫師分兩種,壹種是布拉寶,壹種是魔皮。如遇災難,請巫師宰殺牛、豬、雞、狗祭祀鬼神。巫師懂得相對簡單的占蔔,也是草藥醫生。

基諾族

基諾族

“卓巴”和“卓生”(村長)主持重大祭祀活動時,往往會舉行獵牛儀式。基諾族的節日很多,有“祭大選(龍)”、“火把節”、“新米節”等。過年的時間不固定,壹般都是由卓巴和卓勝決定。當卓巴敲鼓時,意味著壹個新時代的到來,村裏的男女老少都湧向卓巴和卓勝家載歌載舞,慶祝新年的到來。

基諾族人口1.8萬余人,主要居住在景洪市基諾族山區,其余散居在景洪、猛海部分地方。

基諾族人尊敬長輩。每個村子都有壹個“卓巴”(村裏的父親)和壹個“卓生”(村裏的母親)來管理村子的事務。

基諾族崇拜太陽,基諾族的馬甲上繡著太陽的圖案,可以分辨出村子的主要裝飾品棗背包,也繡著太陽的圖案。太陽鼓是基諾族的重要樂器,太陽鼓是基諾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太陽鼓正面形似太陽,鼓體內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陽之光。據說基諾族人在除夕夜敲它,可以帶來好運。人們對太陽的虔誠和崇拜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8個節日

編輯

基諾族人趁熱打鐵

基諾族人趁熱打鐵

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在春節前後。

綁鐵節

基諾族語稱為“特茂車”,是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通常在每年農歷十二月舉行,為期三天。在節日的第壹天早上,會舉行壹個賽牛儀式。到了下午,寨子裏的長輩們敲響牛皮大鼓,人們會情不自禁地隨著鼓聲圍著大鼓跳起粗獷的舞蹈。這是基諾族慶祝豐收的“太陽鼓”舞。太陽鼓是基諾族最神聖的祭祀器皿和樂器。壹般每個村都有兩面,男鼓和女鼓。他們把太陽鼓視為神靈的化身和村莊的象征。祭祀太陽鼓是祈求它能保佑全村興旺,五谷豐登。

新密節

又稱“新稻”。每年農歷七八月,糧食即將成熟的時候,基諾族人會從地裏收壹些新的小米、蔬菜、瓜豆,殺幾只雞,邀請親朋好友到家裏品嘗壹下新米、老酒、鮮肉、青菜,同時舉行壹些儀式。人們邊吃邊唱,快樂的歌常常徹夜不眠。

科特節

基諾族的傳統節日是2月6日至8日。除了殺豬殺羊,盡情飲酒外,人們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民間體育活動,打太陽鼓,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

火把節

基諾族的傳統春節。每年農歷六月舉行。節前,卓巴(村父)和卓勝(村母)派了壹些人上山砍松柏,在村裏的廣場上立起了高高的火把。這壹天,全村人都停止了收稅,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的盛裝,家庭主婦們忙著準備節日的飯菜,親戚朋友們互相拜訪。晚上,在長城外點燃火炬,人們聚集在火炬周圍。卓巴向火炬祈禱後,人們手舞足蹈,老人們開心地喝酒。年輕的男女們,敲鑼打鼓,敲象腳鼓,拉三弦,鼓勵自己,直到通宵。

通過儀式

基諾族的傳統友誼節日。基諾族認為青年男女到十五六歲思想上和身體上都還不成熟,不能承擔和享受公社社員的義務和權利。不允許他們晚上出門,也禁止他們談戀愛。在地裏幹活只能算半勞力。只有當他們十五六歲時,舉行了成人禮,他們才有資格成為村莊的正式成員,並墜入愛河。在這個村子裏,成人禮通常是在進入新房的儀式上舉行的。在壹些村莊,即將舉行猶太成年禮的年輕男子會措手不及。去新房的那天,男青年組織安排了壹些男青年埋伏在上班的路上或房前屋後,乘勢突襲,然後把他帶到新房的竹樓裏,和大家壹起吃喝。祝賀新房的人會向他敬酒,新房的主人會送給他三塊包著芭蕉葉的牛肉。他接受了肉,並表示願意參加“測試旁路”(在基諾)。突襲的目的是讓他在被捕的那壹刻感到恐懼,增加接受“成年禮”的神秘感,讓禮儀風格在他的壹生中留下難忘的印象。參加“繞道”組織的第二天,他的父母會給他全套農具,壹個裝檳榔的銅盒,壹個裝石灰的盒子,背上繡著月亮圖案的新衣服,壹條繡著幾何圖案的管手帕,壹條頭巾,壹塊裹腳布等等。在進新房的儀式上,長輩們帶領大家吟唱史詩、傳統社會風俗法規、生產工藝和古代生活,還對接受成年禮的人進行傳統教育。

壹般來說,年輕女性舉行“成年禮”不需要突然的俘獲儀式,只要得到壹個年輕女性組織(基諾族語言稱為“米考”)的批準即可,但父母也要給農具和衣服。這時候女生的衣服就比較鮮艷了,有的圍裙是兩層,發型也改成了單辮子。

參加“成人禮”是人生的壹個重大轉折點。從那時起,他們就成了村裏的正式成員,必須承擔各種社會義務。他們想參加青年男女互相交朋友的社會組織,也就是“統考”、“米考”。男青年要巡邏放哨,維護村規民約和寨子治安,調解糾紛,教育和懲罰犯法的人,同時可以享受村裏人的壹切權利,獲得談戀愛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