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幾頁,我聽到晏殊的第七子晏感嘆:“煙中舞,雨中眠,更清”。突然很驚訝,春節社會過去了,清明節又到了。
清明節既是節氣,也是節日。古代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萬物都在這個時候生長,壹切都幹凈明亮。所以叫清明。”清明節過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棄舊迎新,壹派春意盎然的寧靜。在現代人看來,“清明”與掃墓、祭奠的關系更為密切。這是因為清明節的前壹天是寒食節。傳說寒食起源於晉文公對介之推的悼念。後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開元二十年下令天下“上墳吃寒食”,列為當時的“五禮”之壹。寒食和清明只差壹天。為了地圖,人們幹脆決定清明掃墓,明清時期更為盛行。新中國成立後,人們也選擇在這壹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每年掃墓祭祖,依然處處有長輩之風。“壹直有掃墓的習慣。每到清明節,各家的子孫都會帶著酒、水果、紙錢、鞭炮到祖墳前,給祖先的墳頭獻上食物,然後燒紙錢,鳴鞭炮祈福,為墳頭培育新土,種些花或折些新鮮樹枝插在墳前,然後磕頭祭拜。最後,他們必須在回家前在墳墓前吃酒和食物。每年清明節都會下雨,雨像眼淚壹樣漫天飛舞!我也習慣了清明節看著淋濕;如果在壹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裏破例,我總覺得這個節日是不完整的,有些不完整。
也許,只有這樣的情懷和場景,才能給失落的靈魂壹點安慰吧!逝者已矣,請珍惜當下。在清明的墓碑前,無限的悲傷會被抒發,祭拜者的淚水會串起壹串串濕潤的回憶,溫暖的春風也不會抹去悲傷的眼睛。
漫長的人生旅程不會停止。族脈的延續是壹系列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發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和贍養是唯壹正確的選擇,也是炎黃子孫對清明最好的詮釋。讓孝心壹天壹天的存在,堅持善待父母和老人,站在暖春四月的晴日吹起萬千哀愁的微風中,不要面對毫無生氣的墓碑,幽幽的嘆息和無盡的自責,承受壹顆冰冷的心,在風中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