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文化體系中,“五”是壹個非常神秘而復雜的數字和符號。在飲食領域,說到五,我們首先會想到五味,即酸、甜、苦、辣、鹹。這似乎已經成為餐飲行業的壹種既定思維模式,大家都約定俗成地采用了這種說法。但是,為什麽不是三潭映月所說的“經味如飯,史味如食,百家味如醯糖”,不是六味地黃丸中的六味,也不是十三香中提到的十三味,更不是“壹菜壹格百菜”中生活中的百味,而只是模糊地定義為五味呢?
五不只是餐飲行業用,其他領域也用。
比如方位,中國有東、南、西、北、中五個概念,也有東嶽泰山、南嶽華山、西嶽華山、北嶽衡山、中嶽嵩山五個概念。在土壤的範疇中,還有東方為藍土、南方為紅壤、西方為白土、北方為黑土、中原為黃土的“五土”概念。
不僅如此,古代音樂中還出現了宮、上、角、箏、於五種曲調,由此產生了“五音不全”說。動物界有虎、鹿、熊、猿、鳥等所謂五禽戲,導致了華佗的“五禽戲”和後來的五行拳。更神奇的是,人的身體有五個圖形:每只手上有五個手指,所以衍生出五指山,人的頭部也有五官:眉、眼、耳、鼻、口。具體來說,人的內臟包括心、肝、脾、肺、腎。
另外,在廣闊的糧食領域,我們壹直把日常食用的糧食稱為五谷雜糧,同時也把釀造的酒稱為五糧液。我們習慣把窮街陋巷的商業形態稱為“五行八作”。歷代為了顯示皇帝的尊嚴,還把他描述為“九五”。所以中國有三皇五帝的傳說,寄托著人民大同的社會理想。
最重要的是,最終我們古人把“五”上升到了壹個抽象的哲學層面,從而創造了壹套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並以此學說來解釋世界,預測生命。
那麽,這五者之間有什麽神秘的聯系呢?五行和五味之間有什麽故事和邏輯?五行是指五種物質的壹個具體概念還是壹個抽象的哲學概念?同理,五味是指抽象意義上的五味,還是五種食物的味道,或者五種調味品的味道?
為什麽要和解?
至於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領域,我們知道,自從伊尹闡述了“五味調和”的理論之後,五味調和不僅是中國烹飪的最高追求和理想,也代表了烹飪的最高境界,成為壹種至高無上的烹飪標準,指引著中國後世烹飪的方向。
那麽,這五味分別代表什麽,即酸、甜、苦、辣、鹹?其中蘊含著怎樣的哲學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