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課本上講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我們就認識他了。他以其昏庸的形象而聞名。
1857年底和1858年初,英法聯軍進攻廣州的任務日益緊迫。“請屬下調兵設防,不許亂動;請招團練,不得。”家屬們壹再懇求部署部隊。葉對說道,“放心吧,十五天內就會安全的。我已經占蔔。”
誰知僅僅過了十四天,英法聯軍不僅把城墻炸進了廣州,還活捉了葉,運到了香港。
英國軍隊給了葉人道主義待遇。護送時,他穿上整齊的官服,帶上私人隨從、廚師、理發師和食物。
在從廣州到香港的途中,英國軍艦“無畏”號還沒有駛出廣州內河。隨行人員曾指著河水向葉使眼色,勸他跳河逃生。他裝聾作啞,不予理睬。
葉陳明被英法聯軍俘虜。
1858年2月23日,無畏號離開香港,於12年3月22日抵達印度加爾各答。65438年6月3日,遷堡(以葉之名稱鎮海樓),不久遷大理寺園林建築。
英方保持對葉的禮遇,說:“備好車馬,再三邀君出戰。”。當然,鄙視“洋人”的觀念在葉心中根深蒂固,他無法與他們自由交往。他以“宅男”起家:寫寫畫畫,自稱“海上蘇武”;詩情畫意,而《呂祖經》更是不斷吟誦。
壹個清朝的宰相,被俘虜了,為什麽不逃跑,不自殺,卻照原樣接受了?他在等著被釋放嗎?要知道,總督在位,兵敗城破,本身就欠死;做了“蠻夷”的俘虜,還敢活著回來?那真是太可惜了。這比死亡更可怕。作為傳統制度的守護者,葉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葉陳明在加爾各答向他的追隨者們解釋他的心聲:“我之所以沒有死,是因為當時那些外國人想把我送到英國,他們聽說他們的國王以善解人意著稱,他們想見見國王。當面談過就和好了,為什麽無緣無故就開始爭執?”什麽是對與錯?用尷尬征服其心,拯救國家體制。"
原來他是想和英國國王當面談談:他為什麽要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他不認為自己是個囚犯,也不懼怕死亡(“他已經把自己置身於壹切之外”),而是“他想永遠做他的事”:他責任重大,想從英國國王那裏討回公道!
然而,過了幾個月,葉卻沒有發現送他去英國的跡象。他很絕望。“期待有壹天,我可以不去別的國家。在這裏呆久了該怎麽辦?”現在任務不可能了,只有壹死。
當他吃完他帶來的所有食物並出去買時,葉堅決拒絕了。“為什麽要吃外國的東西?”?英國翻譯送來的所有食物都將被終結。追隨者努力勸說他們不要聽。
4月2日,葉絕食而死。“我走了也沒什麽好說的,只說不辜負皇上的恩情,死不瞑目。”
英國人用壹口鐵棺材將葉的遺體收殮,配上防腐水銀,連同他的詩作壹起送回廣東。“人們讀他的詩,無悔於他的野心,只悔於他打了敵人,犯了國家的錯誤。”
最後,錄下葉的壹首詩,感受他的心情:
海洋裏沒有家,大雁還在傳遞節日。
在海外,很難找到高官和小米,也很難對抗外國使節。
又怕又急,我看了看次塢,太陽斜了。
只有春天依舊歸來,隔墻紅遍木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