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是壹首抒情敘事詩。它通過壹個離婚婦女的自述,熱情生動地描述了她與蒙的戀愛、婚姻、虐待、遺棄的過程,表達了她的悔恨和拒絕的態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會婦女在戀愛和婚姻問題上受壓迫和受損害的現象。婚前,她勇敢地沖破禮法的束縛,毅然與孟同居,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按理說,婚姻生活應該是和諧美好的。然而事與願違,她為了自保,像牛馬壹樣被利用,甚至被毆打,被拋棄。為什麽?是因為當時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沒有地位,只是丈夫的附庸。這種政治經濟上的不平等決定了婚姻中男女的不平等,使得蒙古人可以隨意玩弄和虐待婦女而不受懲罰,並有權拋棄妻子和解除婚約。“始於亂,終於棄”這個詞可以概括自我保護對女性的邪惡行為。所以她雖然勇敢地沖破了封建枷鎖,但最終的命運還是落得在父母的命令和媒妁之言的壓力下辭職的女人的命運。“秀才的焦慮還是可以說的;”別跟我說妳女兒的擔心!“詩人對這個社會的不公怨聲載道,加深了這首詩的思想意義。詩中女主人公的悲慘遭遇可以說是千千在階級社會中被絕對壓迫和傷害的女性命運的縮影,因此能贏得後世讀者的欽佩。
《夢》這首詩的結構符合它的故事情節,也符合作者敘述它時那種激昂起伏的情感。這首詩由六章組成,每章十句。第壹章和第二章是回顧。在第壹章中,我敘述了我是由我的初戀決定的。第二章描寫他墜入愛河,沖破媒妁之言的束縛,與孟結婚。詩人在這裏敘述時,情緒極其激昂,悲憤與悔恨交織,打斷了敘述。在第三章中,她講述了壹群天真無邪的年輕漂亮的女孩,告訴她們不要沈溺於愛情,並指出了男女之間的不平等。第四章表達了對自我保護的忘恩負義的怨恨。她指出,這不是女人的錯,而是自我保護的反復無常。第五章,接下來是壹段敘述,描述了她婚後的操勞與虐待,以及哥哥的嘲笑與自傷。第六章描述了童年的相愛和今天的背離,痛斥了自我保護的虛偽和欺騙,堅定地表達了自我保護的感情。這些都是作者經歷、內心活動、情感變化的再現,結構嚴謹,形成壹首永恒動人的詩篇。
《孟》詩在藝術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夢》詩是詩人在現實生活中典型情感的再現。詩人不自覺地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悲劇經歷,對當時的社會現實起到了反思和批判的作用。《夢》是壹首民歌,而且是口頭創作。起初在民間廣為流傳,經過無數勞動人民的反復吟唱和不斷修改,直到寫作之時,才形成如此完整的壹首詩。人們在流傳過程中把對愛情和婚姻的感受滲透到了歌唱中,所以作品充滿了真實感。詩中女主角描述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都是真情實感。而這種真情實感在階級社會中是普遍的、典型的。詩人善於抓住題材中的各種復雜矛盾。她抓住了自己與作為夫權代理人的孟之間的矛盾。他們從夫妻關系轉變為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揭示了男權制度的社會現實。她抓住了自己和哥哥的矛盾,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道德和社會輿論,是以夫權為中心的思想和棄婦無助的現實。她抓住了自己內心的矛盾:婚前沒有父母的命令,沒有媒人的話,能不能在壹起生活?看到自保就開心,看不到自保就難過。怎麽解決見與不見的矛盾?這些錯綜復雜的矛盾構成了詩歌的主要矛盾——封建禮教制度與女性對幸福家庭生活的渴望之間的矛盾。這在當時的社會中是壹個極其顯著和普遍的現象。其次,詩人孟善於刻畫人物。《孟》中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意象。壹個是狡猾忘恩負義的自保,壹個是善良的棄婦。自保是農民為了保衛國家,從外地流亡到外地。“包不冒斯”指出自己還是個小商人。起初,他虛偽而誠實,虛偽而熱情,虛偽而忠誠。他用虛偽的手段欺騙了壹個天真美麗的女孩,獲得了她的愛情,身體,勞動,家具。結婚後,他露出了本來面目。以前是天天罵人,現在是變心了。以前對她很親熱,現在卻很“暴力”,不僅虐待她,甚至把她踢出家門。有人說:孟婚前是羊,婚後是狼。這個比喻既生動又準確。自我保護的形象是夫權制度的產物,是商人唯利是圖的產物。這首詩還描繪了壹個善良的勞動婦女的形象。起初她可能從事壹些養蠶繅絲的副業,所以有壹些積蓄。她純真天真,涉世未深,以至於壹下子就答應了自己的心意。她見孟悶悶不樂,連忙安慰道:“我會無怨無悔的,秋天還會持續壹會兒。”她深情,真的很愛自保。當她看不到他時,她會“哭”,當她看到他時,她會“笑”。她很勇敢,敢於和孟在沒有媒體的情況下生活。她很忠誠,用汽車把自己和財物搬到了孟家。婚後,她生活貧困,過著自我保護的艱苦生活。她努力工作,壹起接家務。她忠貞不渝,在家境好轉,被丈夫虐待的時候,她總是愛自保(女兒也不開心)。被拋棄後的她堅強堅決,冷靜理智,看清了自保的虛偽醜惡嘴臉,堅決拒絕與自保抗爭。她從壹個單純、深情、勇敢的女孩,變成了壹個努力又忍辱負重的妻子,再變成了壹個堅強又堅決的棄婦。她的性格隨著她與蒙古人關系的變化而發展。這首詩通過自我保護和女性兩個意象的鮮明對比,分不清誰真誰假,誰善誰惡,誰美誰醜。那個時候男女不平等社會的真實面貌並不像現在這樣。因此,我們說孟的詩人不自覺地運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周揚同誌說:“有文學的地方,就有創作的方法。神話傳說是郎文主義的起源,《詩經》是現實主義的起源。”他的總結符合中國文學史上的實際情況。
(二)比興藝術手法
詩人是壹個農村婦女,農村周圍的自然風光是她每天都熟悉的。當詩人觸及事物時,他就歌唱。第三章“桑葉在落下之前是活的”,比喻年輕漂亮的姑娘初婚時的幸福。第四章的“桑葚落了,卻是黃落了”也是比喻棄婦憔悴的面容和被遺棄的痛苦。第三章“不想吃桑葚”是比喻,意思是兩句話:“不想管女人。”第六章的“齊有岸,而濕有盤”是成反比的,心的變化是無邊的,不可捉摸的。這些都對塑造形象,突出主題,強化詩歌的思想意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對比的表達
這是由於現實矛盾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有兩種形式:1。句法對比,如“女子不樂,士盡其才。”“秀才的心事還是要說的;”如果壹個女人太懶,就不要告訴她。“這就是學者和女人的對比。《桑葚未落》與《桑葚已落》的對比,《不見復關》與《見復關》的對比,都相互映襯,在塑造形象、抒發感情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2.前後對比,如孟,未婚前是“嬉笑怒罵”,婚後是“至於暴力。“前後不同的態度相互映襯,刻畫出虛偽的本質。
(四)轉喻修辭
詩歌是形象思維,不是抽象說教。要用具體的事物來表現抽象的意境。意象的語言容易激發讀者的想象力,增強詩歌的魅力。“莽”的詩人用“重入”莽生活的地方代表莽,“總角”代表童年。眺望遠方,透過墻壁表達愛意。賄賂由車搬到表住在壹起,並“齊水唐唐,車簾禮服”返回表。“三歲”多年,“二三”多年。這和“采薇”詩人用“楊柳”代替春天,用“雨雪霜”代替冬天是壹樣的道理。收到的語言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5)修辭的真實性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說:“置頂真的是用上壹句的結尾作為下壹句的開頭,使相鄰句的結尾連在壹起,有壹種修辭是有趣的。”這種修辭在歌曲中比較常見。這可能是由於集體唱法,口口相傳,這個唱法和那個唱法,相互聯系,容易記住壹個句型。如“以布換絲,匪來換絲”,“望復關,不見復關”,“我不在乎士子,卻為士子擔憂”,“與子女白頭偕老,總怨天尤人”,“不往反處想,卻不去想”,都是《自保》詩中的真句。改選的詞不壹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作用是壹樣的,都是為了加強詩的音樂性。
(6)感嘆詞的應用
當詩人表達強烈的感情或深刻的思想時,他們經常用聲音或感嘆來表達。比如她在回憶婚前的感情生活時,感情比較穩定,沒有用嘆氣。第三章抒情激昂,兩個字“玉潔”(唉),三個字“Xi”(啊),兩個字“葉”(雅)。第四章對“桑落”有些感觸,用了“壹”字。第五章講述她被丈夫虐待,被哥哥嘲笑,最激動的時候。她用了六個字“伊”來表達她深沈的感情和語氣。最後壹章,我表達了對自我保護的憤慨和拒絕,加強了語氣,拉長了聲調,堅決地唱出了“太晚了”(算了吧)!“顏在”兩個字連用,就像壹出戲曲幕布的結尾,讓人余音繞梁。
(七)號召的表達方式。
因為詩人的感情很強烈,雖然不在所愛的人面前,也不在所恨的人面前,但是他覺得如果在面前,就會抱怨或者訓斥,這就是召喚的特點。它最常用於抒情詩。在詩的第三章“自我保護”中,詩人描寫了她的被拋棄和她的憤怒,把她個人的命運和當時普通女性的命運聯系在壹起,仿佛有壹群年輕女性在她面前,她向她們訴說她的痛苦。在談戀愛的過程中,她要警惕男人以後變心,她很難擺脫禍害:“如果妳是女人,妳就和紳士沒有煩惱了!”學者的焦慮還是可以說的;“別跟我說妳女兒的焦慮!”這幾個電話唱出了對男女不平等這壹社會現象的強烈憤慨。第六章轉到壹個號召的形式,“和老公壹起變老總是讓我抱怨”。這壹刻,似乎自我保護者正站在他面前,痛斥他的誓言是欺騙。然後用年輕時感情融洽,談笑風生,滿嘴臟話的場景,襯托出今天的忘恩負義。悲憤再次達到高潮。最後他吼道:“不考慮就不考慮。太可惜了!”如果不通過打電話來申斥這裏的自保,是不足以報仇的。
這首詩的語調鏗鏘自然,飽含真情。詩中使用了"吃吃"、"連連"、"唐唐"、"閆妍"、"丹丹"等許多重疊式形容詞,不僅起到了擬聲畫貌的作用,還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詩經》中民歌的構成多為重復。由於復雜的感情和曲折的敘事,孟的詩以章節的形式停唱,這在民歌中是很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