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刻在龜甲和動物骨頭的平面上,塗成紅色表示好運,塗成黑色表示危險。這些字都是用刀刻出來的。大字約壹寸見方,小字如粒,或繁或簡,十分精致。當時使用的材料多為龜的肚臍和牛的肩胛骨,所以後人統稱之為“甲骨文”,也稱“甲骨文”或“蔔辭”。此外,由於出土甲骨文的地方在河南安陽縣,原是殷朝古都,所以又稱為“殷墟文字”。商代甲骨文約有15萬件。這些甲骨壹般都碎了,只有少部分是完整的。已經整理出來的甲骨文字大約有4500個,除了重復和異體字。其中能準確識別的詞約900個,大部分是常用詞。另外還有3500字左右無法確認,大部分是人名、地名等特殊名稱。
甲骨文發現的最早時間是清末光緒二十五年前。發現地點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洹河田莊南岸。村民耕作時,在土層中挖出壹些龜甲和獸骨的碎片,大多刻有深奧的句子。當時無意中讓他們重見天日的農民,就把這許多骨頭當作藥材,賣給藥店。直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才被考古學家王發現,並確認其具有研究史料的珍貴價值,才開始引入學術界。壹些骨頭碎片到了劉娥的手裏,劉娥馬上發現這些骨頭碎片上的文字比鐘鼎文在周朝青銅器上的文字還要早。在劉鶚之後,孫之讓、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等先後收集研究,其中羅振玉極力提倡,奠定了甲骨文的地位。此後,郭沫若、董作寶等學者也開始研究這些文字,並進壹步確定這些文字的年代為商代。
甲骨文雖然距今已有3000多年,但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了。其文字內容多為殷商王室占蔔的記載。
商朝人迷信鬼神,大事小事問個明白。除了占蔔某時某日的吉兇之外,還有關於天氣、旅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的占蔔。而平時的狩獵、征服、祭祀(往往殺多少人,殺多少牛、羊、狗等牲畜)等大事,也是需要問的!因此,甲骨文的內容可以窺見商代人們的生活,以及商代的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