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最早將“哲學”翻譯成漢字“哲學”,壹直沿用至今。1862年,西周在給松岡林二郎的壹封信中,把“哲學”翻譯成漢字“西方理學”和片假名“ヒロソヒ”。他在田真道《性論》的後記中說:“西方文化的研究流傳了壹百多年,物理、化學、地理、器械等各科都有人窺其壹斑,只有我壹個人對哲學感興趣,另壹個我沒見過。”這裏譯為“希臘哲學”,在《西方哲學史筆記》中也有翻譯。據說是取自中國周敦頤的《學人與聖人》,所以翻譯成“希望的哲學”,表達尋求聖人與哲學的意思。按照希臘語“愛情智慧”的原意,這個翻譯也是令人滿意的。以上是他出國前的翻譯。在荷蘭留學,回國後繼續學習,對哲學的真諦有了進壹步的理解。在1870的《開門》中,被翻譯成中文為“Philosoby”。同年在1872開始的《百家學》、《妙論》、《自然的起源》系列中翻譯為《哲學》。但這些都是手稿,不能完全排除後期修改的成分。我們只能說,他已經決定從現在開始把“哲學”翻譯成“哲學”。最早公開翻譯的是《哲學》,出版於1874。書上說:“把談論明天的人性和教學方法的哲學翻譯成哲學。”從此被大家認可,壹直使用到今天。
此外,“主觀”、“客觀”、“理性”、“認識”、“現象”、“實在”、“歸納”、“演繹”、“正確”、“科學”等哲學社會科學術語的中文譯名,都是在西周時期經過反復推敲才獲得的。在日本、中國等有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仍廣泛使用。這是西周在東方哲學史上的壹大貢獻。但有意思的是,西周雖然把大量西方社會科學術語翻譯成漢字,但他本人卻主張廢除漢字,用羅馬字代替。他曾在《劉明》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用外語寫普通話》來解釋他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