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端午節也是壹個熱鬧有趣的節日。早在半個月前,大街上隨處可見買花、買繩、買香包的大爺大媽。
每個家庭都非常重視家鄉的端午節。掛艾葉、吃油餅、粽子、戴花繩、香囊,是我家鄉和農村最重要的節日形式。
小時候端午節前夕是我媽最忙的時候,給孩子做花繩,做香包。小龍舟節不僅僅是壹個簡單的節日,更是媽媽們偷偷比技術的機會。看看誰的香包做的花樣多,做工精細,聞聞誰的香草放的適量。
香包的款式主要有以下幾種:花卉:梅花、桃花、菊花是最常用來制作香包的。壹是寓意好,二是花形簡單易做。第二種是動物:動物的香包主要是生肖。孩子的生肖是什麽,戴什麽圖案的香包好看又吉利。第三種香包樣式是水果:石榴、桃子、西瓜、蘋果是最常見的圖案。第四類是蔬菜:胡蘿蔔、卷心菜、辣椒、南瓜和葫蘆最有機會做成香包。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種香包。什麽大熊貓啊,各種交通工具啊,現代配件啊,都用來做香包的形狀了。
家鄉香包的做法是這樣的。壹、選擇各種布料,絲綢最合適,絲綢的光澤和柔軟容易塑形。剪下要做的香包的基本形狀,用合適的幹凈棉花蘸上早前買的香草精粉,用香草精粉裹住剪好的棉布,用針線縫上想要的形狀。縫好後,在香囊的壹端落下壹根佩戴用的細繩,壹個香囊就完成了。
有的香包是用白布印花,讓香包更加優雅大方。香囊總是和花繩壹起佩戴。花繩是用五色線(多)做成的細繩。在端午節的早上,母親們總是早早起床,給孩子們穿上五顏六色的花繩和香囊。家鄉的孩子要在腳上、手上、脖子上纏上花和繩子,戴上香囊。據說它們可以預防五毒的危害。
在門楣上掛艾葉是我的家鄉在端午節期間最必要和最重要的活動。在端午節的清晨,男人和女人在黎明前起床,在溝渠和河流旁采集艾葉。我的家鄉有很多地方生長艾蒿,妳什麽時候出門都能找到。艾葉和另壹種野生艾草很像。那種艾草葉子薄,背部綠色。艾葉橢圓形,背面灰色。小孩子分不清,大部分都是艾蒿而不是艾蒿。
端午節習俗的中心是驅除藥物和災難,保持健康和尋求好運。菖蒲、艾蒿菖蒲、艾蒿長期以來被認為具有辟邪和藥用的雙重價值,由此產生了壹系列習俗。艾蒿壹直是艾人、艾、的心頭之患。艾仁最早見於梁宗谷《荊楚紀年》,司曰:“五月五日,四人合力戰百草。艾艾以為他是男的,掛在門上毒死他。”
中醫認為艾葉辛、苦、溫,入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安胎、祛濕止癢、通經活絡的作用。艾蒿可以食用,也可以用於針灸。據說野生艾葉壹般在端午節成熟,端午節采摘艾葉是最合適的時間。
在妳的家鄉,端午節有兩樣東西是不能吃的。粽子和油餅。粽子南北都能看到。油餅的做法在北方比較常見。取能包壹個餃子那麽多的面團,用手搟開,中間放入面粉和糖混合的餡料,揉成壹個圓形,放入鍋中炸熟。出鍋的油餅又脆又甜。純白糖做餡容易溢出,活點面粉可以避免這樣的損失。
現在,城市裏的端午節也壹樣熱鬧有趣。掛艾葉,吃粽子,穿花繩,戴香囊,都是壹樣的。只是這壹切都不需要像在老家壹樣自己動手。壹切都被商業化了。端午節,什麽都是街上買的,艾葉也是附近村裏的農民早早運到城裏,兩元錢壹把的艾葉。花繩香包也是街上買的。現在這些年輕的媽媽們往往要搞清楚哪壹個做出來買起來更劃算。很劃算,但是做起來就沒那麽好玩了。
去年端午節,我起了個大早,借著在外面跑步的機會,和朋友壹起體驗了壹把采艾葉的樂趣。我轉了大半個上午,壹無所獲。不知道是現在艾蒿少了,還是城市附近沒有適合艾蒿生長的環境。壹棵總的艾蒿樹沒有找到。也許艾蒿原本只喜歡生長在荒野溝裏,它是在繁華和喧囂中誕生的。
端午節的所有活動都體現了壹個中心。然後辟邪驅疫我們西北沒有喝雄黃酒的習慣。據說喝了酒,帶了花,帶了繩,帶了香囊,五毒就沒法靠近了。《白蛇傳》中的徐賢因為壹杯雄黃酒而毀了自己的壹生。想來白蛇也是沒有眼光的,而且用了壹千年的時間才修復了這麽壹個糊塗而軟弱的徐警官誰還對她起疑心...
每年都有端午節,不同年齡的人不壹樣。明年誰聞香囊,明年誰送雄黃酒...
家鄉的端午節
中午吃飯的時候,媽媽拿出壹些粽子,說是樓下鄰居送的,才知道端午節要到了。
離開家鄉好幾年了,不知道家鄉的端午節是否還像小時候那麽熱鬧,但記憶還是那麽清晰。
端午節的起源不用多說,照例是南方的龍舟賽,我的家鄉在中原。自然沒有,但也很隆重。
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口插幾捆艾葉,壹是辟邪,二是放蚊子。我也吃粽子,但是不會包。我得在街上買,所以粽子不是端午節的主角。那時候農村普遍比較窮,父母就煮點雞蛋大蒜給孩子吃,也算是過節。記得小時候,我們把煮雞蛋放在書包裏,互相撫摸。誰打破了它們,誰就被勝利者吃掉,我們不允許食言。這是相當紳士的風。
其實節日是給孩子過的。那時候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所以端午節前給孩子準備節日的東西就比較認真了。大致有以下幾項。
雄黃是壹種中藥。家長買來,用水搗爛,塗在孩子耳朵上,小屁股上,腳後跟上,說是辟邪。其實那時候都是土房,沒有蚊香之類的東西,只好拿來當驅蟲劑。當時最討厭的就是這個,壹股難聞的味道。現在我覺得是父母的心血。
五彩線是由各種顏色組成的彩色線,非常漂亮。將這些線像線圈壹樣繞在手腕、腳踝和脖子上。而且家長還警告說,不到十天不能脫,不然這些五顏六色的線圈會變成蛇。當然我當時很怕蛇,只能小心翼翼的看著,不敢輕易摘下來。
香囊是繡有各種款式布料的錢包,裏面裝了很多香料。大概有喜歡看古典歌劇的朋友知道有壹部劇叫《麻袋的故事》,講的就是這個。在端午節期間,沒有什麽比制作和佩戴香囊更美麗和溫暖的了,香囊也被稱為香囊和香。由於醫藥不發達,人們將雄黃、艾草等具有殺菌作用的藥材磨成粉末,用布包好戴在胸前,利用其香味,在夏天防止昆蟲和細菌的入侵。這就是香包的由來。所以在端午節前,有許多小販挨家挨戶地賣絲線和香料。父母買回來會給孩子做香包,菱角的,月亮形的,動物的,抱抱娃娃的。非常漂亮。也是用蒜莖切成小塊,用絲線串起來,落在香囊下面。這簡直是壹件精美的工藝品。姑娘們也開始小心翼翼地繡起來,送給自己的戀人,比較誰繡得最好。穿的自然的,甜美又勤快。可見香囊也是《愛的種子》中少男少女的定情信物。
說到香囊,還有壹個習俗,就是女孩子身上的香囊是可以搶的。如果妳看到哪個女生身上的香包好看,就大膽去搶。姑娘們雖然躲閃,但並不生氣。妳搶了,她不會要,更不會罵妳。但前提是妳得臉皮厚,壹般女生不會輕易讓妳偷的。如果女生送妳香包,說明她喜歡妳。如果妳穿在身上,說明這個女生也喜歡她。
但遺憾的是,那時候雖然經常搶很多香包,也有女生送給我,但那只是小孩子的遊戲,沒有太多想法。可惜我辜負了姑娘的心情。
論端午節的原始形式
吳濱安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壹大節日,不僅家家戶戶慶祝,壹些地方還舉辦了豐富多彩的節日,包括古代祭祀河流和招魂以紀念屈原的習俗。其實這個節日壹直流傳下來是為了驅除疾病瘟疫,避兵避鬼,驅邪避災的節日。在端午節的活動中,如用彩絲包粽子,包手腳手腕,用苦楝葉包米粽子,采艾葉菖蒲,取蟾酥,飲雄黃酒,調朱砂酒,摘各種草藥,掛鐘馗畫像或辟邪等。,與紀念屈原無關。即使在長江中下遊地區,也有壹些地方把端午節作為紀念伍子胥或越王勾踐及其孝女曹沫的節日,與屈原之死無關。可見,端午節作為各地的民間節日,都有紀念當地歷史人物的內容。但端午節作為壹個民族民間節日,是以大熱前避疫驅毒的大型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當然,除了防災除病,古代避疫還有很多通俗的信仰。正因為如此,這個節日的民俗色彩更加濃厚。?
古時候流行在正午摘掛艾葉,飲雄黃酒,其消疫解毒之意十分明顯。但紮彩絲的驅邪意義更復雜。?
五彩絲絕不是五顏六色的絲線,而是由壹定的紅、黃、藍、白、黑絲線組合而成。五月初五,大人把它綁在肩上。或做成五色絲綢手鐲,纏在孩子手腕上或掛在蚊帳和搖籃上。?
五彩絲,又稱五彩絲。古老而通俗的名稱有諸索、諸索等。綁在蚊帳和搖籃上的,也叫萬轉繩和保健繩。早在東漢時期,應劭的《風俗義》中就有記載,把它綁在手臂上,可以避兵避鬼,預防疾病瘟疫。在《續漢書》和《後漢書》中,朱鎖和五色印章被用作午後三時這壹天的門飾,這被認為是抵禦邪靈的手段。五色帛的五色代表五行,漢代信奉五行陰陽學說,五色也代表五個方位,相互促進,有驅邪迎吉祥的神秘作用。青色是木,代表東方,紅色是火,代表南方,黃色是土,代表中央,白色是金,代表西方,黑色是水,代表北方。動物是象征,東邊是青龍,南邊是朱雀,西邊是白虎,北邊是玄武(龜蛇),中間是黃龍,都是靈物。五色絲綢能辟邪、瘟疫的象征意義遠比實際功能明顯,因為沒有具體解釋為什麽這些顏色能消災除疾。可見,這是信仰中的壹種神奇的、象征性的奇跡,與艾蒿、菖蒲、雄黃在節日中使用的藥用功能明顯不同,純粹是出於民間信仰的需要。
然而,另壹方面,節日的五色絲綢充分顯示了祝賀的意義。小孩子用五色絲紮脖子,纏手、腳、腕,俗稱長命索、續命索、百年索、健康索。遼代北方民族婦女中午在手臂上系上五顏六色的絲綢,俗稱相思結。遼代婦女將五顏六色的絲紮成人發,編成發髻,也稱長壽線。遼金皇帝穿五色絲綢,也叫壽絲。江南用紙和絲綢把菱角方疊起來,再用五彩的絲綢包裹起來,逢年過節互贈禮物。婦女們把這種叫做“芳芳”的節日裝飾品戴在胸前,以顯示她們在婦女工作方面的成就。這些習俗與避兵避鬼、除病除疫關系不大,更多的是從正面祝福生日。這是端午節在驅邪避疫的同時,祝賀和祈求長壽的正面主題。?
除了喝雄黃酒,端午節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飲食習俗是吃粽子。粽子,原名玉米小米。這種食物早在公元2世紀就很流行。最早是把大米放在竹筒裏煮,然後用印楝葉、葫蘆巴葉、竹葉、蘆葦葉把大米包起來,形成尖角,煮熟後食用。相傳最早流行於長江、漢水流域,符合端午節時將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或餵龍的習俗,作為節日食品流傳。自唐宋以來,粽子已成為全國最受歡迎的節日食品和禮物。不僅各家都努力做,市面上也有各種米粽子出售。為此,唐明帝還寫了壹首詩“四季花競巧,九子爭新奇”。在節日期間,粽子也被用來祭神、佛和祖先。1700多年來,粽子種類繁多。隨著全球華人的遷徙,粽子也被帶到世界各地,成為中餐和快餐的瑰寶。粽子早已擺脫了古代祭祀屈原、餵龍等庸俗文化的束縛,成為世界上廣為流行的傳統食品。
作為節日食品,粽子的本義不是祭祀的需要,主要是節日的需要。《漢書·風俗與義》中有壹句關於粽子的非常重要的話,卻常常被學者們所忽略。它認為粽子是用糯米和棗栗子包在葉子裏,用灰汁煮,是“取陰陽包裹之象,故也稱贊”。在《齊·姚敏書》中,我還引用了當地風俗的記載中的註釋:“粘黍,壹個餃子,壹個角黍;蓋猶裹陰陽,未散之時如是。”這就是用陰陽理論解釋這種食物的象征性季節特征的意義。農歷五月初五是夏季至日的節氣,恰好是寒冷終於消失,熱氣達到飽和,寒意逼近,陰陽達到相逼甚至相和的盛夏時節。眼下,季節是壹年中最溫和的季節,所以端午節在古代也被稱為中秋節。在這個季節吃用糯米做的冷食,用茭白、蘆葦、箬葉包裹,用灰汁煮,放涼。其色、香、味都是獨壹無二的,這種季節的氣息裹著陰和從中被察覺出來。不然大家為什麽不像往常壹樣煮糯米省時省事,不厭其煩地做各種粽子呢?從這個古老的傳統特征來看,吃粽子的發明和習俗由來已久,但適應自然生態環境,選擇相應的生活方式,是有壹定科學道理的。《本草綱目》裏的李時珍?6?1田邊四中特意介紹了食品粽子,可見作為時令食品,也可以說作為藥膳具有相當的保健價值。
最後說壹下龍舟賽。據記載,賽龍舟起源於喚起屈原的靈魂,這在楚國已經成為壹種習慣。但這似乎只是某些地區的壹項活動。因為在吳越,賽龍舟已經變成了祭祀伍子胥或曹娥,就連楚國祭祀屈原的比賽,也是從四月初八開始,就轉變成了賽龍舟的準備,遠比祭祀要隆重和熱鬧。《武陵杜菁錄》和《荊楚隋記》中對比賽的激烈描寫和比賽的意義,已經完全脫離了傳說中召喚屈原的初衷。賽龍舟前請“山老師”(巫師)祭神,勝負占蔔與招魂無關,只是預測申奧的勝敗。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龍舟賽原本就有很強的競技主題。這壹點在江南水鄉非常明顯。?中國北方從來沒有過端午競技的習俗,所以從來沒有過祭河招魂的意識和信仰。但歷史上有壹個傳統的比賽,端陽騎馬飛奔射柳,騎馬擊球。遼國的契丹兵和金國的女真兵都有端午節射柳打馬球的競技傳統。?
端午節的淩晨,學校院子裏先搭起壹棵小柳樹,從柳樹樹幹的中上部切下壹段綠皮,使其變白,充當靶心。然後,賽手們依次騎上馬,拉弓,用沒有羽毛的水平箭頭切開白色的地方。比賽獲勝者的排名是:射下柳乾後,如果馬抓到手裏的斷柳就贏了,抓不到斷柳的獲得第二名。另外,打非白處或砍白處但沒斷柳的,會和沒打中的壹樣消極。這種節日競賽其實是對軍事技術的壹種很好的訓練,直到清末才發展成為壹種習慣。至於騎馬擊球,則是立即持弓杖,杖頭如月牙。士兵分成兩隊作戰,以射擊取勝,類似現代馬球。?
如今,中國南方的龍舟比賽已經發展成為壹項國際比賽。在北方,隨著封建軍事帝國的滅亡,原本屬於旗兵的騎馬競技活動沒有流傳到民間,自然也就銷聲匿跡了。古老的節慶活動失傳了,使得北方的端午節缺少了應有的熱鬧氣氛。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進行搶救、發掘和整理,將射柳和馬球的比賽與北方民族傳統的騎射民俗結合起來,可能有希望成為北方端午節的兩項大型節慶競技活動。
家鄉的端午節
今天是端午節。端午節到現在可能十幾年了。我家鄉的端午節非常盛大。在我的記憶中,它可能是最熱鬧的節日,尤其是對孩子們來說。雖然過年是最隆重的,但顯得自私。家家戶戶關上門,躲在茅屋裏享受成員們的歡歌笑語。無論走多遠,多累,他們都會在這壹天回家見親人,祭祖。但是端午節不壹樣。相反,是要出門,去很遠的山上,在山頂的平原上集合,有點像其他地方的重陽節爬山。重陽節,爬山前要插山茱萸。我家端午節要在門上插“青蒿”,這是我們家常見的草。有些人還想喝雄黃酒。那天我媽媽通常吃很多雞蛋和大蒜。
端午節不是國家法定假日,但是他們家鄉的許多官員仍然開車帶著老百姓去遙遠的山區觀看少數民族的歌舞。跳舞好像壹直是漢族的弱項,只能去看。我不知道為什麽我會選擇去壹座很遠很遠的山,也許從來沒有人理解過。書上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現在湖北湖南還有熱鬧的龍舟賽。這壹定和屈原有關。據我所知,這兩個省的端午節好像挺有意思的。
端午節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當然對大人來說似乎也同樣重要。如果要做生意,就要提前把各種零食和涼粉做好,然後在約定的見面地點租車去賣。妳窮,自然會扛到那個地方去掙兩個小錢。我不知道誰指定了會面地點。有些經典的地方每年都有盛大的會議,有些則視情況而定。我不知道是誰發的通知。反正端午節快到了,大家基本都知道去哪裏集合了。壹般會遠離這個地方著名的山峰,而且山峰必須足夠寬,讓所有人都可以移動。據說有少數民族舞蹈,賽馬和籃球比賽。說實話,這壹天各民族好像是最團結的壹天,大家玩的很開心,互相欣賞。少數民族穿上很少穿的衣服,載歌載舞。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樣的大型聚會是相親的最佳時機。漢族人大多四處看看,年輕的,熱鬧的,年輕的,飽眼福的,老的,給孩子找對象的。況且平時難得見到知心朋友,這也是噓寒問暖,增進感情的時候。要大膽有趣,必須是少數民族。年輕人會在當天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象,然後當天帶回家。有了孩子才能回娘家。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在我年輕的時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同時又覺得太有意思了。
我沒去過什麽端午拉力賽,因為距離太遠,那些地方交通也不方便。家裏人怕我們迷路,成為負擔,就不讓我們去。那時候家裏窮,父親也不想給我們兄弟壹點午飯錢。當時看到鄰居手裏拿著父母給的端午壓歲錢,我和弟弟都好羨慕。有幾次,我們都哭了,因為沒錢,去不了。
初中以後,因為學習緊張,壹直沒有機會參加端午節的集會。我的家鄉大多數人不吃粽子,但他們確實吃得很多。我在家從來不吃粽子,但是我喜歡聞粽子葉的香味。如今遠離家鄉,工作限制把我大部分時間都鎖在了家裏。也許,再也沒有機會參加這樣的聚會了,但我學會了吃粽子。不是因為好吃,好像是壹種向往。每年都會不自覺的買幾個粽子吃。
今天吃了兩個粽子,想起家人,滿滿的惆悵;想起遠方的她,心裏隱隱作痛。
家鄉端午節【夏末和諧】
城市生活就像奔馳的特快列車,那些民間節日就像簡陋的車站經過。精明的商家早早抓住時機推出盛大的節日禮物,在我冷漠的心裏翻出了故土的厚重情節。
人們慶祝農歷,節日綁在太陽的腳踝上。當紅色的晚霞從北窗進入房間時,媽媽說:“快端午節了。”每天傍晚,我去看日落,希望:更多,更多。我媽,話不多,也著手剪貼各種紙葫蘆。切了幾下,造型逼真的葫蘆就在眼前了。從那以後,這個節日就出現在門、窗和櫥櫃上。歲月斑駁著剪紙,但往事依舊,歡樂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