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濟南拜年習俗3000字,10篇,每篇300字。

濟南拜年習俗3000字,10篇,每篇300字。

老濟南的過年習俗

第壹天:新年快樂

新年第壹天壹大早,親人、同事、鄰居之間的探親、拜年就開始了。走在街上,熟人應該面帶微笑迎接春節。老濟南人拜年,問候語壹般是“相逢發財”“新年好”。那時候,壹些調皮的孩子經常互相問“新年過得怎麽樣?”,然後溜了壹句“別讓老鼠咬了妳”就笑著跑了。

春節是最熱鬧也是最忌諱的,比如嫁出去的姑娘第壹天不能回娘家;不要打碎餐具。萬壹破了,趕緊說“和平歲(破)”吧。第壹天不要喝面,否則麻煩會持續壹整年;女人這壹天不要做家務,不然會牽連壹年;還有,不能從家門口拿出垃圾掃地,以免把“財富”倒出來掃出去...初壹這壹天,從早到晚,大街上的人們熙熙攘攘,到處歡聲笑語,整個濟南城沈浸在壹片祥和歡樂的氣氛中。

第二天:惠門

在濟南方言裏,女婿叫“姑父”。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陸續帶著丈夫回娘家,這是濟南春節的習俗之壹。按照老習俗,嫁出去的女兒第壹天不能回娘家,否則要吃娘家窮。女兒回娘家拜年,公公婆婆會擺酒宴招待“爺爺”。“叔叔”是公婆這壹天的“貴客”。吃喝時要坐在椅子上,由姐夫或同行陪同。公公在席間會向“孩子”敬酒,但壹般不陪席。嫁出去的女兒會多陪陪失散已久的母親,說說自己的自信。陪同的孩子們在院子裏和街上愉快地玩著奶奶和爺爺準備的鞭炮和煙花。夜幕降臨,微醉的女婿告別公公婆婆,帶著妻兒回家了。在舊社會,許多家庭幾代人住在同壹個屋檐下。對於年長的祖父和女兒,他們未婚的女兒、兒子或孫子將代替他們的祖父母向祖父和祖母拜年並送告別禮物。初二回娘家的習俗在濟南依然流行。

第三天:挖月芽

舊時老濟南有大年初三“挖月芽”的習俗,但已不流傳。第三天晚上,當壹彎新月掛在寒冷的空氣中,壹些婦女帶著孩子來到院子裏,跪在面對著新月的蒲團子上,手裏拿著盛米飯的勺子,為月亮挖幾下,然後在下巴下面的下巴周圍畫幾下。嘴裏還念念有詞:“正月初三挖月芽,風牙隨風而去,從此再未送。”然後磕頭行禮。據說這樣壹年就不會牙痛了。那時,孩子們患有齲齒,所以這個習俗流傳很廣。這種習俗用月芽的諧音比牙齒,用飯勺比北鬥七星(因北鬥七星排列如勺,濟南民間稱之為“勺星”)祈福牙病。

第三天依然是“開井日”的老習俗,清晨,人們向井臺獻上香火和素菜,除夕夜揭去封井的紅紙,開始打水,俗稱“開井”。

第四天:放鞭炮

舊歷春節,鞭炮此起彼伏。各種煙火,尤其是火樹銀花,令人眼花繚亂。鞭炮和煙花起源於古代的“亭寮”。《詩品·亭遼》雲:“夜怎能還早?庭之光,君子必止,聲必和。”所謂“庭火”,就是後人所說的“鞭炮”。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用火藥包裹的“鞭炮”,用藥線串聯起來固定形狀,稱為“鞭”。後來大小鞭炮有了聯系,小的叫“鞭”,大的叫“炮”,合稱“鞭炮”。以前濟南的孩子很少放鞭炮(就是當鞭炮放)。大部分是單獨引爆的。遇到沈默的,舍不得扔掉。而是把它打碎,直接用熏香點燃火藥,稱為“刺花”。有的孩子還在斷的地方放壹個鞭炮,讓它先冒火花,再爆炸,叫“穿花響”。鞭炮和煙花有很多種。濟南人經常玩彩色小炮、大雷子、踢踏舞、地鼠、猴子跳天。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鞭炮聲、煙火聲震耳欲聾,彩燈爆棚,藥香彌漫,增添無限樂趣。

第五天:打破第五天

正月初五,濟南有“破五”的習俗。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稱為“捏五”;壹家人喝酒吃團圓飯,聊年齡,避免說不吉利的話;小孩子放鞭炮,俗稱“送年”;這壹天壹般不再是探親。更早以前,濟南初五還流行“打五窮官”(又稱“崩五窮”):叫花子被塗成紅色,身著戲裝,頭戴破草帽,沒有上衣,扮成“五窮官”,手持大掃帚,在門外挨家挨戶掃地,說“送窮”。人們看到這種情況,就給他們錢、米和食物,並假裝用棍子追趕他們,認為這樣可以趕走貧窮。在舊習俗中,在第五天之前不允許使用刀和剪刀。“破五”前吃的菜都是年前做的,吃的時候加熱。初五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回家”:包餃子,燒香磕頭,拿回“門塞”...送走祖先意味著壹年結束了。相傳初五是牛的生日,是風調雨順的標誌。這個說法源於晉代的問答習俗:正月初壹,壹只雞,壹只狗,壹只豬,壹只羊,壹只牛,壹匹馬,壹個人。

第六天:開酒席

在舊社會,許多商店開始在濟南陸續開業。夥計們“過年”後從家裏回來,即將開始壹年的辛苦,店主在這壹天為員工們準備了更豐富的酒宴。壹些有經濟往來的商人為了進壹步聯絡感情,密切關系,拓寬業務,也開始互相招待。普通人家往往在相對悠閑的正月裏,與親朋好友互邀新年酒:今天妳做東,明天他請客,妳來我往,好不熱鬧。此時,初五之前沒有任何繁文縟節。人與人見面,只是握拳鞠躬,說聲“永別了,老了”。初六到十五的每個晚上,幾乎到處都能聽到猜拳的聲音。路上行人也多是喝著年酒,個個面紅耳赤,熱氣騰騰,帶著得意的醉意。大街小巷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元旦酒慶祝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第七天:人們贏得了節日

正月初七是傳統的“人勝節”,在濟南也叫“人七日”。它的起源早於中秋節和重陽節,起源於古人的占蔔活動。韓棟·方碩的《戰書》載:“八歲以後,壹只雞、壹只狗、壹只貘、壹只羊、壹頭牛、壹匹馬、壹個人和壹個山谷。當陽晴,主物肥,陰則禍。”可見古人對六畜興旺、人長壽的重視。慶祝和娛樂活動在這壹天舉行。將七塊五角形的絲綢或紙剪貼在屏風或影壁上,有的用薄金屬片刻成人形,戴在太陽穴處。人們用七種蔬菜做蛋糕或吃“全菜”,並互贈禮物以示祝賀。其他人舉行攀登活動以避免災難和獲得幸運,象征著壹年的繁榮和和平。

濟南還有壹種說法,正月的三個7天分別是老中青贏的壹天。

回憶老濟南的過年習俗。

轉眼間已經回老家七天了,明天就是臘月二十三,也就是俗稱的小年假。每天都很忙,準備各種過年的東西,家裏有老人要註意的事情很多,比在北京自己的小家裏過年復雜多了。買年貨,走親訪友送禮,打掃房子,洗漱.....看著滿大街超市裏忙碌的年輕人,小時候老濟南過春節的場景就呈現在眼前。老濟南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過年習俗,像壹幅色彩斑斕的民俗畫,漸漸展開。過年時特有的節日氣氛彌漫在老濟南的大街小巷,也彌漫在千家萬戶。

春節購物

購買年貨是春節前每家每戶最重要的事情。壹進入臘月,商家就開始忙碌起來。五六十年代,有年貨銷售比較集中的地方,如歸義市街、關彜街、普利門、經二緯四路等這些街道幾乎擠滿了貨攤。記得當時過年的時候,威爾四路的祥雲壽和上海食品店周邊的道路上都豎起了壹排排閃亮的半球形黃銅道釘,大概起到了人行橫道或者讓車輛減速的作用。不言而喻,城市裏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萬紫巷,光是關彜街過年的場景就令人難忘。當時,關彜街上有許多商店,包括肉鋪、點心店、包子店、米粉店、茶鋪、鹹菜店、雜貨店、竹鋪、百貨商店、絲綢店、土產店、支線店、煤油店.....各種食品雜貨都有。通往經二路的萬新街兩邊都有賣水產、面筋、雞鴨、雞蛋的攤位,去關彜街壹趟基本就能把年貨逛完。五六十年代,消費水平普遍不高。被裁壹年的人,就得買幾斤肉,稱幾斤疙瘩皮,買幾根蓮藕。濟南人對帶魚情有獨鐘,過年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買壹些油炸食品。人口多的家庭還會買壹個豬頭,幾斤牛羊肉,給孩子犒勞壹下。粉條、粉絲、油、鹽、醬、醋更是必不可少。濟南人過年有“加筷子加碗”的習俗。除了食物,他們還應該買壹些碗和筷子,希望來年人口繁榮。有的還想買些香燭紙等紀念用品。據老人介紹,當時西門橋裏路南有壹家名為“福祥樓”的店鋪,專門賣蠟燭、燭臺、香燭、香爐、洗漱用品。門面很小,但生意興隆。每到年貨節,往往讓商家應接不暇。

“新年,新年,穿新衣服,戴新帽子。小女孩想要花,小男孩想要槍,老人想要新氈帽。”春節期間,各大百貨商場的大觀園、人民商場、新市場、西市場、中華商場、絲綢店也是壹片繁忙。有的人需要用平時攢下的布票做新鞋、新衣服或者換床單,有的人想買過年的日用品,有的人想給孩子選過年的玩具,至少給孩子買頂新帽子。買偉人的書店和買年畫、賀年卡的人壹樣擁擠。那時候記得大家見面,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過年好嗎?”可見買年貨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送竈神上天(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臘月二十三是“竈神”升天的日子,也和全國壹樣叫“小年”。舊社會,濟南獨門獨院的家庭,壹般都在飯廳裏有壹個“神座”,負責家裏的廚房爐火,被人拜為壹家之主。有些有龕,龕前有香爐和供品的架子。沒有壁龕的直接貼在竈臺附近的墻上。有的廚神只畫壹個人,有的和廚王奶奶合影。上面印著日歷,兩邊有對聯,寫著“神講好話,下界平安”或“神講好話,回屋求好運”。“壹家之主”或者“四季平安”這兩個字是交叉的。壹般來說,儀式在晚上舉行。首先供奉香火、蜜瓜餃子等供品,然後主人跪拜。妳說的無非是奉承和祈禱。然後把竈神燒了,連同未燃盡的香和黃紙,在除夕夜貼上“請來”的竈神。沒有復雜的儀式。

嫂屋洗浴

“過了二十三,壹天比壹天快。”小年過後進入“忙年”階段。打掃房子、洗衣服、理發、洗澡等清潔活動是每家每戶首先要做的事情。掃房子的時候,把能搬出去的東西用報紙和床單蓋住,把舊的年畫拿掉,拿個新掃帚或者雞毛撣子把壹年來積攢的灰塵和蜘蛛網全部掃掉,哪怕是墻角。掛著年畫的房間充滿了新年的氣氛。掃完房子,壹起洗家裏的床單和衣服。另外,洗幹凈所有的鍋碗瓢盆。等打掃和洗漱準備好了,家裏會有個人“大掃除”。年前,澡堂和理發店每天都很擁擠。為了方便顧客,除夕夜前幾天澡堂通宵營業,理發店很晚才關門。即便如此,像明心池溫泉池這樣的澡堂排隊的人,也常常坐滿了兩三條長板凳,洗壹次也要壹個多小時。坐在長椅上,妳會聽到裏面的服務員不停地喊:“很多人把房間弄得很窄(讀哲伊尹平),讓前面的客人(讀凱尹平)讓後面的客人!”“洗涼了穿衣服!”理發店裏,要麽發號牌,要麽理發師按照顧客寫在黑板上的序號叫號。因為老濟南有句話叫“正月裏舅舅死了”,春節前男人要剃頭理發。

蒸饃饃炸年品大蘇果

2007-28是全家最忙最累的時候,其中蒸饅頭最費時最累。除了蒸大圓饅頭,還蒸壹些棗卷、豆包、黃米糕、大饅頭。那時候這些東西大部分都要家家蒸,怕過年吃不飽。當年做的花式面食記憶猶新:用剪刀在橢圓形的面團上斜切尖角,切出壹個小口,頭上壓兩個綠豆當眼睛。蒸熟了就是只活著的小刺猬。大饅頭頂部要用紅漆點綴。如果有人的饅頭開花,那就更驕傲了,象征著壹整年都充滿了幸福和微笑!

和蒸饅頭壹樣,炒年貨也是家家戶戶都要做的事。濟南人炒的年貨主要是藕盒,北園的白藕是炒藕盒的最佳原料。油炸蓮藕盒色澤金黃,外嫩內脆,味道鮮美,是濟南人的最愛。除了炒藕盒,還要炒綠豆丸,炒麻葉,炒松肉,最後炒帶魚。油炸帶魚後,將切成小塊的豆腐放入油鍋中,吸收魚腥味。炸好的豆腐叫豆腐泡,以後放在燉肉裏。

燉醬菜是濟南人和鹹宜人的美食。將炒藕盒時留下的帶疙瘩皮的蘿蔔和藕柄切成小丁,翻炒後加入泡好的花生、黃豆和大料壹起燉。燉鹹菜時發出的香味能飄到很遠的地方。當時還用浸泡過的青大豆、花生、杏仁做成的鹹菜。這兩種受歡迎的鹹菜可以隨餐食用,也可以作為配菜。

打脆皮鍋,燉豬頭肉,是當時常見的節日美食。香酥鍋原料廣泛,有大白菜、扇貝、海帶、花生、雞鴨魚肉,素菜可以隨意豐富節儉,還可以根據喜好調整糖醋醬油的比例,帶出不同的味道。

燉豬頭肉最麻煩最辛苦的就是用燒紅的鉤子把豬毛燒掉。眼窩、耳朵和鼻子的皺紋是最難去除的。紅鉤在豬頭上燃燒,散發出令人窒息的焦化蛋白氣味。壹不小心,就會燙到另壹只按豬頭的手。但是燉豬頭肉誘人的香味讓人無法抗拒。

除夕夜或者有客人來我們家,我們會炒壹次貨,上壹次油,舀壹碗(老濟南那時候菜很少用),來壹碗酸菜和各種脆菜,切壹個豬耳朵,切壹個口,炒幾個菜。壹桌子的蔬菜足夠人們吃了。

燈籠、煙花和鞭炮

春節期間最讓孩子開心的就是玩花燈、看煙花、放鞭炮(濟南人稱之為鞭炮或鞭炮)。過年的燈籠(濟南叫燈樓)既是裝飾品,也是孩子們手中的玩具。當時烈士家屬的門上掛著五角星燈籠,沒有烈士家屬的院子裏掛著買來的或紮好的燈籠。“家家門前掛紅燈”是當時春節壹道亮麗的風景線。

除了兒童手持的魚燈、可以拖動的兔子燈等玩具燈,還有以家庭為單位的宮燈、紗燈等。買不起的人會在家裏綁上壹些獨特的紙燈籠,包括五角形燈籠,由六個方形框架制成的燈籠,看起來像京劇舞臺上的銅錘,還有長圓筒的燈籠。晚上,孩子們會把點著蠟燭的燈籠打到街上,找壹個黑暗的地方比較誰的燈籠最亮最漂亮。

鞭炮是過年的必需品,所以家家都要買幾個,掛到了壹年的五更,也就是“梆梆”。那時候鞭炮很便宜。雖然壹百個頭的小紅鞭炮只賣壹毛錢,但孩子們買回來後都不願意壹次放完,往往是拆開後壹個壹個放。我當時最喜歡的是“踢兩腳”的聲音。鞭炮用兩個手指捏住“二推”的上端,點燃後,就聽到砰的壹聲“二推”直上雲端,緊接著天空壹聲巨響。至今聽到“咚”“噠”“踢”的聲音,都會讓我想起小時候過年。

貼對聯,祝福。

在年根下,貼對聯、祈福也是壹項重要的活動。除了大門,房子門口也要貼對聯。以前老濟南的平房門是木門,帶門栓(濟南人叫門栓)。不僅貼了門框,門上半部還貼了壹副門神大小的長方形對聯。“福”字壹般貼在大門入口處的影壁上。春聯壹貼出來,紅火的過年氣氛就更濃了。

請家庭大廳

30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壹天。家人要在這壹天回家團聚,有些家庭還要邀請已故的祖先和親戚回家過年。除夕下午要設壇,擺香案。有祖宗牌位的家族,要按輩分立。燭臺上貼上紅牛蠟,供品上放些彩色紙條和菠菜葉,無論是雞鴨魚肉還是小吃。把繡得很漂亮的桌巾和椅套系好,桌子前面放壹個蒲團。那些沒有牌位的家庭,壹般都是用黃紙折壹個,用筷子固定在饃饃上,寫上名字的權利作為牌位。黃昏時分,家中男性長輩手持香爐黃表紙撐船,帶著家人到路口或門前空地將船放在西南方向,燒紙磕頭,號召親人帶領已故親人回家過年。

除夕之夜的家庭團圓飯

到了晚上,街上鞭炮聲此起彼伏,噪音不斷。邀請我家人回家後,壹家人開始吃年夜飯。前面說了,炸藕盒,炸魚,炸松肉,脆藕魚雞,都是前幾天上的。有的家庭要做粉蒸肉,炒木須肉,做壹些涼菜。平時難吃的東西很難看到。這個晚上,孩子們可以放下肚子,吃飽了。家裏生活不好的人切壹顆白菜放幾勺燉肉,再放點炸丸子和凍豆腐在大鍋裏煮,讓每人盛在碗裏吃。

祭天、祭地、祭祖

午夜時分,也就是大年三十已過,那些講究的人家要在位於正門東側的香案前祭天拜地。然後在影壁前和大門後燒香祭神。最後,到主室,在祖先牌位前,依次給祖先磕頭拜年。

給長輩拜年。

家中最高的長輩坐在神壇兩側的椅子上接受晚輩的新年祝福,並派發紅包。晚輩磕頭時,要面向神壇,想給誰“拜年”就給誰“拜年”的稱號。這也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收到壹坨八毛的人都開心的不得了。房間裏蠟燭搖曳,空氣中彌漫著香煙,慶典中有壹絲神秘。門外鞭炮齊鳴,壹片歡樂祥和的氣氛籠罩著除夕。

餃子

大年三十過後,孩子們大多上街放鞭炮,家裏的大人開始包餃子(濟南人叫包子)。餃子有兩種:素餡和肉餡。素餡通常是胡蘿蔔粉絲剁碎豆腐。肉是白菜和豬肉。壹個餃子皮包好後,用黃紙蓋上,然後壓上三根香。老人說不會被老鼠拉走。今天早上餃子壹定是吃素的。老人說素食餃子能讓今年平平淡淡。

守歲

老濟南有守歲的習俗。平時孩子們該睡就睡,那些精神矍鑠的精致老人和家庭主婦不知不覺就圍著爐子喝茶嗑瓜子聊天了。五更時分,餃子裏的鞭炮聲迎來了新年。

在搖曳的燭光中,在繚繞的香中,在燃燒的紙中,在爆炸的鞭炮中,老濟南的“年味”依然存在。半個世紀過去了,卻依然留在老濟南人的記憶裏,讓人留戀和懷念。

舊社會濟南人是怎麽過年的,老濟南的過年習俗。

古代濟南人是怎麽過年的?

除夕

貼門神、對聯,在自己家的墻上或門上貼新春貼。在下午或黃昏,在大廳的中間,將設立壹個家庭大廳,陳方將提供水果,我們將在街角或埋葬我們祖先的墳墓燒紙。天黑後,燃放鞭炮辭舊迎新,焚燒蒼術。之後,舉行宴會,壹家人聚在壹起吃團圓飯。宴會上的菜肴應該包括魚、雞、豆腐、卷心菜和菠菜。宴會上,圍著火爐聊天,等待新年的到來。午夜,吃餃子。

元旦

天亮時,點燃香燭,擺好祭品(供品),祭祀天地和祖先,家人互相拜年。這時,晚輩要給長輩磕頭,祝他們健康長壽。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天亮後,衣冠楚楚的鄰居們開心地互祝新年快樂。避免掃地和倒垃圾。在初壹到初三的三天時間裏,我們還會參觀各種神社。朋友和親戚也互相娛樂,這讓他們感到快樂。

昨天是大年初二。人們都知道,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娘家,丈夫也要跟去,所以俗稱迎親日。那麽,歷史上這個習俗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呢?在春節期間,人們要穿新衣服,賞燈,猜燈謎,放鞭炮...這些與春節有關的民俗活動古代有嗎?“年”在中國歷史悠久,那麽古代濟南人是怎麽過春節的呢?記者昨天采訪了市檔案局副局長朱培峰。

朱培峰說,在古代,春節被視為壹年中最大和最重要的節日,因為它是壹年的開始。它仍然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據清朝乾隆年間編纂的《歷城縣誌》等地方誌記載,古代濟南人的“過年”是這樣壹幅景象:進入臘月,人們就開始忙著打掃房屋、修補墻壁、粉刷墻壁,購買食物、衣服、器皿等“年貨”過年。這些活動被稱為“忙碌年”。過了臘月二十三的“小年”,春節就要到了,人們更有備而來。很多人選擇在這個月舉行孩子的婚禮,為節日的到來增添了忙碌喜慶的氣氛。“除夕夜(30歲),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門口貼上新門神和對聯,在自家房子的墻上或門上貼上新春貼。”朱佩鳳告訴記者,貼門習俗意在辟邪避邪,保壹家平安。起初被守門員抓出的勇士是申屠和雷宇。唐朝以後,改為跟隨唐太宗和李世民奪取天下的大將軍秦瓊,以及另壹位驍勇善戰的大將軍、山西人尉遲恭。門聯的內容寄托著主人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期望,如“忠信傳家,詩書萬代”,“書香門第常在春,好人多歡喜”等等。春帖的內容多為祈福、寓意吉祥的文字,如“生日快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或五言七言絕句等。將芝麻稈貼在墻上,或者將芝麻稈撒滿庭院,寓意“芝麻開花節節高”,希望生活水平壹年比壹年高,生活質量壹年比壹年好;把銅錢放在繩子上掛起來,就是發財的意思。下午或黃昏時,在大廳中間會設立壹個家庭大廳,陳方會在街角或埋葬祖先的墳墓前獻上水果,燒紙,歡迎已故的祖先回家過年。

朱佩鳳說,天黑後,壹是放鞭炮辭舊歲,希望驅鬼辟邪;二是燒蒼術,也叫“燒”。茅蒼術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莖具有濃郁的香氣。幹燥後可入藥,有祛濕健脾、祛汙化濁、祛風散寒、明目等功效。如果沒有茅蒼術的根莖,也可以用樹結和技術草代替。通過焚燒蒼術,希望能驅除瘟疫,助陽氣,也希望家人健康興旺。在章丘地區,人們會在門前點起壹盞“趙天蠶”或“趙婷廳”。之後壹家人辦了酒席,聚在壹起吃團圓飯。酒席上的菜要有魚,表示“壹年以上”;有雞肉、豆腐、白菜、菠菜等。,而它們的諧音是“吉”、“杜甫”、“百富”、“撥富”。宴會結束後,圍著火爐聊天,等待新年的到來,叫做“守歲”。在午夜,吃餃子(濟南人叫它“包子”)意味著“交朋友”,意味著辭舊迎新。這天晚上,切忌大聲說話,說不吉利的話。如果妳不小心打碎了什麽東西,就說“歲歲平安”。NUh+& amp;M

“除夕、初壹忌掃地、倒垃圾,以免掃走富貴吉祥。”朱佩鳳說,初壹拂曉,點燃香燭,擺放祭品,祭拜天地和祖先,家人互相拜年。這時,晚輩要給長輩磕頭,祝他們健康長壽。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天亮後,衣冠楚楚的鄰居們開心地互祝新年快樂。在初壹到初三的三天裏,我們還會參觀各種神社;朋友和親戚也互相娛樂,這讓他們感到快樂。朱佩鳳告訴記者,現在人們都知道,過了正月十五,過年才算真正結束。在古代,正月十五是否也是春節的結束,在相關的編年史中並沒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