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都是環境建設的產物,很難保持以自我為中心的“信念”不變。為了讓生活中的各種選擇有規律有原則,穩定的邏輯才是人們所追求的。
能引導人的思維邏輯的是哲學。所以“主義”這個詞就流行起來了,成了人們的思想武器。以文字記載為基礎的哲學史是2500多年,但我們不能以此來判斷人類哲學思維的歷史長度。我思故我在,哲學思維作為人類的本能,肯定比這個時間要早得多。那麽在此之前“哲學”的形式或來源是什麽呢?
作為壹個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的詞,“哲學”是人類思維的終極抽象,“原初哲學”必然是壹種高級的精神活動。通過中外考古,我們知道符合“哲學”屬性的人類活動屈指可數。比如占星、占蔔、祭祀、巫術等等。這些都和什麽有關?就是這篇文章的主題——宗教。
起初,宗教孕育了哲學;之後,“哲學”塑造了“宗教”。兩者周而復始,構建了特定群體的文化,並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人類所具有的“集體無意識”。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以宗教文明來劃分地域的分類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總能找到共同點,保留差異。所以宗教信仰(對宗教的信仰)在起源上比其他信仰更古老,自然會有更強的文化附著力。
但除了壹些著名的宗教,現代人很難區分“宗教”和“哲學”,因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已經逐漸將兩者融為壹體。對於普通的信徒來說,教義和哲學沒有太大的區別,人們可以因為喜歡某個“真理”而信仰所以我們的祖先會這樣嗎?無論是贊成廣義還是狹義的進化論,生物學的“適者生存”似乎都是壹個公理。
所以,即使社會達爾文主義逐漸成為貶義詞,人們還是會默認幾千年前的人不具備今天人的認知和判斷水平。以此推論,“宗教”起源於何時呢?會不會有人被壹系列“真理”說服,然後成為宗教信徒?就算有,能說服人的那個又怎麽會有更高的智慧呢?靈感?
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開始進行宗教活動,以期利用“超自然力量”成功應對生育、農耕、疾病、戰爭等“無法控制的自然”活動。既然追求“超自然”,那麽宗教的源頭就不在物質世界。因此,宗教與哲學的根本區別在於對“精神世界”存在的理解。哲學中有“絕對精神”的說法,甚至經院哲學等等,但“精神世界”的存在並不直接影響哲學作為壹門學科的存在。至於“宗教”,只有當壹個與物質世界相對應的客觀“精神世界”存在時,宗教活動才有真正的效果。讓我們以魔術為例來說明什麽是“真正的有效”。看魔術表演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被“騙”了,也渴望被“騙”。人們知道魔法的效果與真實性無關。在“精神世界”的幫助下改變“物質世界”並不是這樣的。雖然人們還是渴望被騙,但沒有真實持久的結果,誰也不會滿意。
人類文明進入21世紀以來,各種宗教依然興盛,對“精神世界”的保護是核心原因。它與哲學交匯的強大文化附著力,帶來了對“精神世界”的不同解讀。然而,即使研究了幾千年,人類今天仍然看不透某壹種“宗教”,因為被各種真假“靈”忽悠的案例太多了,解釋“靈”的不同教義太多了,歷史上相遇的宗教習俗和哲學觀點太多了,讓我們分辨不出最初的“真理”。所以,人們寧願不求甚解,也不願務實,更願意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