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代碼:EBRK,U: 84Cd,:DDE9
筆畫數:13,部首:Mi,筆畫順序號:122121335 2511。
在古代,草的名稱常以其莖作為占蔔工具,又稱貉。如“龜”。
中文名:仙。
拉丁名:洋蓍草
種別名:羊草、黃芩、鋸齒。
菊科的中文名
名稱:菊科
中文名:薯蕷屬。
拉丁名:蓍草
國內分布:我國各地園林常栽培,但新疆、內蒙古、東北等地野生少見。生於潮濕的草原、荒地和鐵路沿線。
國外分布:廣泛分布於歐洲、北非、伊朗、蒙古、西伯利亞、蘇聯。廣泛移植到北美。
命名來源:[sp p1。: 899.1753]
中國植物誌:76(1):010
集團中文名稱:祖集團
組的拉丁名稱:組。蓍草屬
亞部落的中文名:春黃居亞。
亞部落的拉丁名稱:ANTHEMIDINAE O.Hoffm..
民族的中文名:黃春傈僳族。
拉丁名:春黃菊。
亞科中文名:管狀亞科
亞科的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類的中文名稱:雙子葉植物
拉丁學名:雙子葉植物
門的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拉丁文名稱:被子植物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纖細的匍匐根莖。莖直立,高40-100 cm,具細條紋,通常為白色袋狀長柔毛,上半部分枝或不分枝,中部以上的葉腋常有縮短的不育分枝。葉不全切,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或近條狀,長5-7厘米,寬1-1.5厘米,(-)至三出羽狀分裂,葉軸寬約1.5-2毫米,多數裂片為壹輪,間隔1.5。下部葉和營養枝長10-20厘米,寬1-2.5厘米。花頭眾多,密密麻麻地包成直徑2-6厘米的復合傘狀結構;總苞長圓形或近卵形,長約4毫米,寬約3毫米,疏生柔毛;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成樹皮狀,卵圓形至長圓形,長1.5-3mm,寬1-1.3mm,背中部綠色,中脈突起,膜狀邊緣,褐色或淡黃色;托葉長圓形和橢圓形,膜質,背面有分散的黃色發亮的腺點,上半部分被短柔毛。側花5朵,舌近圓形,白色、粉紅色或紫紅色,長1.5-3毫米,寬2-2.5毫米,尖端有2-3齒;花盤花兩性,管狀,黃色,長約2.2-3毫米,5齒,外面有腺點。瘦果長圓形,長約2毫米,淺綠色,有窄的淺白色棱,無冠毛。開花結果期為7-9月。
用法:葉、花含芳香油,全草可入藥,有發汗祛風之功效。
原產地分布:中國各地園林常栽培,新疆、內蒙古、東北等地野生的很少。廣泛分布於歐洲、北非、伊朗、蒙古、西伯利亞、蘇聯。廣泛移植到北美。生於潮濕的草原、荒地和鐵路沿線。
參考文獻:洋蓍草,sp p 1 . 899 . 1753;淩在控制機構Bot。納特。北平研究院2:493.1934;劉深娥等,東北植物檢索表386。車牌132。圖8。] 959;裴建等《蘇南種子植物手冊》773。圖1245+0959;阿凡。在佛羅裏達州,URSS 26;78.1961;胡士友在誇脫。jorn . Taiwan mus . 18:88.1965;中國高等植物圖集4: 500。圖6414.6438+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