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古為“易”,或為“陰”,以“伏”代表虛實體;陽,古為“雲”,或代表虛實體的“符”為“陽”。從此“壹”字來源於雲,意為“正在旋轉並重新結合的霧”。“韻”意為“發散之氣”。可見古人是從物質世界的本質——“氣”和氣的“運動”來定義“陰陽”的。古人稱之為“陰陽”而非“陽與陰”,這與古人世界起源的邏輯有關。世界創造的順序是:無極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為天地)。
“無限”是“混沌”的意思,“混沌”是遊蕩的水汽。“太極”是圓心,圓心的出現是在圓周運動發生的同時刻上去的。圓周運動的主體是松散的水汽。擴散的水汽慢慢旋轉後,逐漸形成中空的雲霧柱。雲霧柱旋轉的進壹步加速,在上下端產生離心力,使雲霧中的輕物質上升形成“天”,濁物質下降形成“地”。“天”和“地”構成了“世界”(請參考百度百科“昆侖”詞條)。從這個創造過程可以知道,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是從霧和水汽的旋轉中誕生的,也就是混沌的有序運動。有了天地,就有了陰陽之分(沒有了世界,就相當於回到了世界從前的狀態——“混沌”)。所以“陰”在“陽”之前。
尹,《說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說文傳》曰:“山之北為水之南,日不如日”。案例:這是從天地的宏觀角度講陰陽的。天地是遠古人類已知的最大陰陽實體。論陰陽的本質從陰陽的最大實體來說,就是大陰陽包括所有的小陰陽,這也是高明之舉。然而,不清楚為什麽陰在陽的前面,被稱為“陰陽”而不是“楊銀”。是不是先有地後有天?這說不通。只有從天地起源的角度,才能解釋清楚為什麽陰在陽的前面。
楊《說文解字》曰:“高明也。”《說文解鄭紫怡》:“高明亦善言陰。”例:最高,天也;如果妳聰明,妳會有壹個光明的未來。這還是從天地的宏觀角度來討論陰陽。
《道德經》說:“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萬物負而持陽,以為和。”案例:這是從宇宙起源的角度講陰陽,但不是對“陰陽”這個詞本身的定義或解釋。道者,導也。導,至也。當混亂的水汽由無序運動變為有序運動時,說明車輛已經走上正軌,開始向目的地前進。這種在正確道路上的有序運動導致了太極的誕生。太極是“壹”,誕生於混沌由無序運動向有序運動轉變的那壹刻。太極誕生了,隨之而來的是天地的出現。天地為“二”。天氣下降,大地和空氣蒸騰,兩種氣體相遇,結果就是人的誕生。人是“三”。“三”也包括壹切生物,人是壹切生物中最有靈性的,是它們的總代表。然後世間萬物在陰陽互動中交替世代,保持種群和數量的平衡。“負陰抱陽”表明了“陰”作為“陽”的基礎或前提的意義
陰陽在文獻中有如下具體引用:
1.指的是山的南北。
《詩·雅·公柳》:“觀其陰陽,觀其流泉。”宋·石頁《醉樂亭》:“永嘉滿山,州西者,獨美也。十余步屈身,高處不孤,亦止於底,陰陽相附,顯情於後。”
2.特別是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
《史記·天官書》:“行南北河,言陰陽,幹水兵喪。”張守節的正義:“南河三顆星,北河三顆星。北河若月陰,則水與兵;南河若晴,則枯喪。”
3.古代是指宇宙中物質和人事的兩種對立。指天地萬物的二氣。
《易經》上說:“陰陽之不測,謂之神。”《新唐書·官員傳·於朝恩》:“陰陽不和,五谷貴。”《紅樓夢》第三回:“天地皆陰陽生。”
4.天與地。
《禮記》:“樂出於陽,禮出於陰作者,陰陽和萬物。”孔疏:“和者,猶也,可以說各有其位,如果禮樂皆因天地,天地皆和之,則萬物皆有其位。”孫希丹解釋說:“樂為天成,故屬陽;禮為地所制,故屬陰。陰陽和諧就是壹切,禮樂和諧就是壹切順利。”唐玄宗《春晚宴》:“陰陽調歷,禮樂報宣瓊。”宋·範成大《人病春疫》詩:“誰強陰陽,天地真無情?”李晴余《飛於中樓,獻壽》:“雲起黑長,陰陽交雜,亂逸。”
5.太陽和月亮。
唐·杜甫《亭夜》詩:“冬晝在元素尺度縮短,天涯霜雪。”蘇頌哲《冬至日日》詩:“陰陽盛衰自催,誰能教老人不歸?”
6.不分晝夜。
《禮記》:“日出東方,月出西方,陰陽長短同,遊終始。”孔英達說:“陰代表夜晚,陽代表白天。夏天陽長陰短,冬天陽短陰長,這就是陰陽之長。”《國語·周瑜論》:“陰陽分布,雷霆延宕。”趙薇註:“陰陽晝夜分布。停滯,蟄蟲。唐明《月令》曰:‘晝夜雷乃言。’“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