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大綱
七年級上冊復習大綱
★公元前,公元後。1世紀=100年。1年=10年。前20年是開始,後10年是結束。
第壹課中國古代人類
★元謀人,距今約654.38+0.7萬年,雲南元謀,長江流域。中國已知最早的人類日前在
★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北京周口店,黃河流域。仍然保留著猿的壹些身體特征。使用了自然火。社會生活(人類社會組織的最原始形式)。
★穴居人,距今約65438+8000年,北京周口店,黃河流域。和現代人差別不大。已經可以手動生火了。家族生活。
第二個教訓是分散的氏族聚居地。
★半坡聚落,距今約6000年,陜西Xi,黃河流域。半地下室。種小米。磨石工具(鉆石斧)應用廣泛。陶器是主要用具(魚紋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距今約7000年,浙江余姚,長江流域。幹柱屋種水稻。磨制石器和骨頭被廣泛使用。陶器是主要工具(描繪豬紋的黑陶碗)。
★大汶口的原始居民,大約在四五千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山東大汶口。貧富兩極分化。
描述:他們過著安定的生活。擺脫對自然的依賴,拓展活動空間,提高生活質量。建築方面的高超技巧。能根據地域特點創造性地建造房屋。顯示了原始居民的聰明才智。那時生產力提高了,人們克服困難的能力提高了。
第3課傳奇時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神農)改良農具,教人種田,發明醫藥,發明陶器,開辟市場。農業和醫學的創始人。黃帝(軒轅)制造宮殿、船只、武器和衣服,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大約4000年前。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炎黃占領蚩尤,漢泉之戰,走向統壹。形成華夏民族的主體。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堯舜“退位”——民選部落聯盟首領。大禹治水——築壩與疏浚河道相結合。
第五課夏商周的變遷
★公元前2070年左右,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國家夏朝——都陽城。中國古代社會進入了文明時代。齊開始了“家天下”的皇位世襲制
約公元前1600年,唐建立商朝,都是博。約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紀),牧野之戰,在濠江都城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紀),狗戎殺了。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世襲制取代退位制,是原始社會後期貧富分化和私有制的必然結果。從“統治世界”到“家天下”是壹個歷史性的進步。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壹個放蕩暴虐的君主會被人民拋棄。
第六課夏商周時期的社會與國家
★西周的分封制:封建親族,有範。(等級:貴族,平民,奴隸。宗法:)
目的:鞏固對周邊地區的統治。內容:授予人民領土。受封人和被封人的義務:略
分封制的作用和影響: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它加強了西周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聯系,促進了邊遠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鞏固國家的統治。
★禮儀教育,暴力鎮壓。
第七課春秋五霸和戰國七俠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1,齊桓公稱霸的原因:東方大國;關中改革;“尊王抗洋”
標誌:公元前651年,葵湧聯盟成立。
2.楚謹爭霸:晉文公城濮之戰敗退;楚莊王在中原贏得了泰之戰。
3.吳越爭霸:勾踐盡力。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三族分晉,秦統壹。
組合:六國聯合南北對抗秦國。
連橫(張儀):秦朝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密切交往,夾攻。去秦朝和秦朝。
第8課由鐵血牛耕引起的社會變革
★春秋時期,牛耕的使用和普及(戰國時用兩頭牛拉的犁)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個體生產成為可能。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新興的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崇尚許可的現實需要改變治國方針,不必因循守舊。
原因:富國強兵:中央集權:編戶口,加強懲罰;實行縣制;
富國:獎勵生產;承認土地是私有的;統壹測量;
強兵:獎勵軍事功績。
成敗:壹項改革成敗的標準不在於實施改革的人的生死,而在於改革的目的是否達到。商鞅最後被處決了,但是改革成功了。因為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發展成為戰國末期最繁榮的封建國家。
啟示:改革措施要正確,改革要順應歷史潮流。
第九課甲骨文和青銅器
★商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成熟文字。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商朝。
★銅、錫、鉛的合金。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第十課活躍的思想和百家爭鳴
★孔子: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論語
思想家:仁與禮。提倡以德治國。教育家:設立私塾;教學無課;獨立思考;因材施教。
★百家爭鳴:墨家:“兼愛”與“非攻”。法家:“法治”,加強中央集權。
儒家:“民為貴”,“君為輕”。道教:道教是自然的。人類應該與自然和諧發展。
★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商業和城鎮的繁榮,傳統的社會秩序受到了猛烈的沖擊。在各國的改革大潮中,有文化知識的學者到處遊說、講學,極大地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促使他們獨立思考、創造性探索。社會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別的代表就各種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湧現出壹批有開拓性貢獻的學術大師,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損壞公物/治理類: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能及時解決問題是最好的方法;說服教育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懲罰不是萬能的,只是解決問題的輔助手段。三者都有合理的成分,但都不是絕對有效的,不應該相互排斥和對立。不同的方法適用於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階段發揮不同的作用。
韓非的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最有用:戰國時期,中國正處於奴隸制進壹步崩潰,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變革時期。在這種形勢下,韓非子提出的歷史是向前發展的,未來將占上風;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法治”思想符合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和封建統治者建立中央集權的需要。秦統壹前後的許多措施都是韓非子學說的應用和發展。
祖先的智慧和創造
★都江堰:岷江流域戰國時期秦國李冰父子。“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維護生態平衡,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灌溉了數千萬畝農田,成為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受益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水利工程;它代表了當時中國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編鐘: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戰國編鐘。
秦帝國的興亡
★秦朝統壹:公元前260年秦與趙的長平之戰。六國無力抵抗秦國的進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嬴政先後吞並了漢、趙、魏、楚、燕齊。建立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秦朝,以鹹陽為首都。
★秦朝滅亡:公元前209年夏,陳勝光武大澤鄉發生起義。“王侯將相,妳寧要哪壹種?”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沈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公元前207年,項羽巨鹿之戰。劉邦攻占鹹陽,秦朝滅亡。
公元前206-202年,楚漢之間發生了壹場戰爭。劉邦建立了漢朝,以長安為首都。西漢開始。
★秦統壹背景:(1)戰國以來,統壹成為大勢所趨。⑵商鞅變法後,秦國成為七國中最強的國家,為統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秦國采取了有效的軍事策略——連橫破六國之盟。長平之戰後,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的進攻。(4)秦始皇的偉大才能是粗略的。
★秦統壹的意義:(1)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割據的混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把中國歷史推向了壹個嶄新的階段。秦統壹後,人們可以有壹個相對穩定的生產環境。⑶秦朝實行了許多消除割據因素的措施,加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這些措施延續了2000多年,奠定了中國長期統壹的基礎。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措施:(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制,自稱皇帝,在中央設太尉、宰相、欽差大臣,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⑵經濟上,統壹車型;統壹貨幣;(3)思想文化上,統壹文字;統壹測量;焚書坑儒。(4)軍事上,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築萬裏長城;開發江南,建設靈渠。(三公九卿制。車在同壹條軌道上,書也壹樣。小篆-隸書。秦班梁倩(圓方孔錢)。秦趙巖,東至遼東,西至臨洮。)
漢武帝促進了統壹的格局。
★背景:西漢前期的休養生息帶來了經濟的繁榮,雄厚的物質基礎是客觀條件;武帝的才華是主觀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是其實現大團結的政治基礎。
措施:(1)政治上,頒布“敕令推恩”(朱)進壹步削弱封國的力量;強化督察制度,中央分工壹個隊長,地方十三個州級部門。⑵在思想上,董仲舒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長安舉辦國子監,推行儒學教育,儒學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3)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壹鑄造五銖,大大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
影響: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大壹統的局面出現,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秦漢時期探索西域和絲綢之路
★張騫與西域相連:公元前138年,匈奴受到大月氏的攻擊。
公元前119年,聯合烏孫進攻匈奴。
公元前60年,西域建立,現在新疆正式歸中央政府管轄。
★絲綢之路:長安-河西走廊-今日新疆-中亞、西亞-歐洲
高級科學技術
造紙術:西漢早期就發明了紙。(絮凝成絮狀物)
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在3-4世紀,紙的使用在中國相當普遍。
醫學:張仲景:《傷寒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華佗:針灸與外科。麻醉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壹個創舉。
數學:《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總結了從秦州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標誌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負數運算,壹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繁榮的文化
宗教: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中原。促進生死輪回,因果報應。
道教:東漢末年,神仙方術與道教思想相結合,形成了道教。主張通過修身煉丹可以長生不老,長生不老。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關註現實,再現人間的特點。
史學:司馬遷的《史記》,中國歷史上第壹部傳記通史(從黃帝到漢武帝約3000年)。
雕塑:秦始皇陵兵馬俑,開拓精神。
第二十課三國鼎立的形成
★200年的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壹北方的基礎。
2008年,赤壁之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
220年,曹丕稱帝,兼洛陽、曹魏。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定都蜀漢。222年,孫權稱王,杜建業、孫武。形成了三國鼎立。
★曹操統壹北方的條件:政治上控制了漢獻帝,獲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在用人方面,唯才是舉,打破宗族門第觀念,吸引地主階級中下層;經濟上,他在北方開墾土地,興修水利,解決了口糧不足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起到了壹定的作用,實力與日俱增。
南方經濟發展
★發展原因:(1)南方戰亂少,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環境。東晉在淝水之戰中的勝利阻止了遊牧民族的南下,使發展進程沒有中斷。(2)北方人口向南方的遷移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3)南北勞動人民的* * *發展。(4)南方壹些統治者實行了壹些有利於生產的政策。江南地區自然條件的優越性。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發達,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優越。然而,黃河開發後的過度采伐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經濟發展表現:(1)農業:江南種植小麥、水稻,武陵種植雙季稻;(2)手工業:隨著紡織技術的進步,蜀錦聞名全國;(3)冶金工業:澆鋼的發明;(4)瓷器業:青瓷成為日常用具;(5)造船:能夠制造在海上航行的大型船舶;(230年,孫權派魏文至益州,即今天的臺灣省)(6)商業與城市:南方商品經濟已初步發展。建康市的人口已經達到壹百萬。
★漢書和宋書記載的江南經濟的差異:《漢書》反映了當時江南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生產力水平較低。然而,由於其豐富的特產,人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但並不富裕。《宋書》說明此時的江南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出現了與以前不同的局面。不僅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由於經濟發展迅速,江南成為當時中國最繁華、最繁華的地方之壹。
第二十二課北方民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目的: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壹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治理。
措施:遷都洛陽。漢化:改漢服,學漢語,采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
影響:促進了民族融合,使落後的鮮卑等少數民族學習了中原漢族的先進文化,推動了社會進步,促進了各民族的了解。
第23課科技引領世界
數學:祖沖之,南朝宋齊時期。世界上最早將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比歐洲早約1000年。
農學:賈思勰、北魏和東魏。《齊·姚敏書》是中國第壹部完整的農業著作。
地理:北魏李道元。《水鏡筆記》是壹部優秀的地理學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第24課豐富多彩的藝術成就
書法:《書聖》王羲之。其詞清新華麗奢華,“飄如浮雲,敏捷如龍。”行書代表作《蘭亭序》。
繪畫:顧愷之。人物畫最為突出。壹幅女史,壹幅洛神賦。東晉
石窟藝術:融合了雕塑和繪畫的特點,體現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最高藝術成就。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佛教。